11.19 敦刻爾克:當40萬人無法歸家,家為他們前來

敦刻爾克:當40萬人無法歸家,家為他們前來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二戰歷史性轉折點,這次戰略性大撤退雖然是大潰敗,卻成為奇蹟事件。當時被圍困的英法盟軍多達40萬之眾,最初擬撤出3萬人,最後在英國大量民用船隻的幫助下,成功撤出了33.8萬士兵,盟軍能逃出生天,也許冥冥中自有天意。

被譽為奇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卻充滿了絕望和挫敗。

這段歷史中,有太多驚心動魄的戲劇事件,足夠編劇和導演盡情發揮,在銀幕上各自表達對戰爭、人性的不同理解。

前面有太多成功的戰爭片,諾蘭自然是要另闢蹊徑,他把自己對時間空間的迷戀發揮到極致,用了三個視角來表現敦刻爾克大撤退:陸地的普通士兵、海上救援的平民、戰鬥在空中的飛行員。分別對應不同的時間:陸地一週(整個撤退行動持續時間),海上一天(行動中的某一天),空中一小時(某天的某一個小時)。

交叉敘事,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不同事件,無縫剪輯到一起,讓觀眾參與到過程之中,讓你一直看著銀幕,體會那從頭至尾的緊張感,讓你一直揪心那個被兩個士兵抬著的傷員能否趕上船,一直擔心民船上父子三人能否安然抵達海峽對面,那個小男孩能否活著回家,一直想著飛機的燃油能否支持飛行員飛回英國。沒有多少臺詞,卻把戰火下每個小人物的恐慌,以及恐慌下的選擇,真實地表現出來。

有因信息不對等產生的誤會,有普通士兵的恐慌蒼惶,有英軍整體的狼狽眾生相,面臨滅頂之災時,人本能的恐慌和求生慾望,人人都想逃命,人人都想回家,而戰爭中發生的一切是隨機的,沒有邏輯,所以,只有活下來才是最大的勝利。

敦刻爾克大撤退中的每個人,誰都無暇去思考戰爭,反思人性,所有人只有恐懼,只有不知道下一秒將有何遭遇的絕望與孤獨,以及人本能的求生慾望,這正是諾蘭想表現的,戰爭中的人當下最真實狀態,恐懼、孤獨、絕望,還有死亡。

那裡有最殘酷的人性考驗,但他尊重了人類求生的本能,也沒有所謂英雄主義的煽情。因為,只有身臨其境,才知道逃命的念頭並不可恥,才更加厭惡戰爭,才能體會極端情形下人性的複雜。

還好有那句話:When 400000 men couldn't get home, Home came for them(當40萬人無法歸家,家為他們前來),當海上莫名起的濃霧散去,那海上成百上千只的小船,讓人對人性,依然還有信心,還有期盼。

就像諾蘭說的: “人類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他們的集體行動可以實現非常偉大的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