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1937:中國民族工業的“敦刻爾克”,船王盧作孚力挽狂瀾

宜昌1937:中國民族工業的“敦刻爾克”,船王盧作孚力挽狂瀾

愛國企業家盧作孚

1940年,在法國的敦刻爾克小鎮正在上演二戰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撤軍行動,超過33萬英法聯軍從歐洲大陸成功撤退,為日後的大反攻保留了有生力量。而在中國的1937年,也在發生著這樣的一場大撤退運動,只不過這次撤退的是工廠設備而不是士兵。在這場中國的工廠大撤退中,有一位企業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就是盧作孚。

一、白手起家的盧作孚

盧作孚,於1893年降生於四川省合川縣的一個農民家庭,雖因貧困輟學,但他在家裡依舊讀書認字。1910年盧作孚加入同盟會,他參加了四川的保路運動與革命運動,1914年,對政治較為失望的盧作孚在家鄉擔任過中學教師、記者、編輯、基層教育官員等多種職務,可以說盧作孚的前三十年完全是以文化人的身份生活於世間。

宜昌1937:中國民族工業的“敦刻爾克”,船王盧作孚力挽狂瀾

四川的保路運動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

盧作孚的人生轉折自1926年始,這一年他用8000元資金創辦民生公司,從此跨入商界。其實在兩年前盧作孚便產生了這個念頭,1924年他被楊森聘用為民眾通俗教育館館長,創辦了多家工業展覽館與博物館,一時間整個成都彙集了諸多科學名流。但好景不長,很快楊森便陷入爭權奪利的戰爭當中而無暇顧及盧作孚的事業建設,盧作孚也意識到推動國家科學與實業發展不能依賴他人,得靠自己努力,由此他產生了創辦實業的想法,而實業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交通運輸業。

宜昌1937:中國民族工業的“敦刻爾克”,船王盧作孚力挽狂瀾

四川地方實力派之一楊森

1926年,盧作孚在友人的協助下籌集起購買一艘貨輪的錢,並由此創辦公司,盧作孚將其命名為“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而這第一艘輪船也被命名為“民生輪”。與其他的民營輪船公司不同,盧作孚在創辦公司之初便決定向國際一流水準看齊,他制定了詳細的公司服務宗旨與條例,並將安全、舒適、迅速、清潔等作為輪船服務的重點。與此同時,他拒絕晚清遺留下來的在公司經營過程中的層層外包制,而是選擇以經理負責製作為公司的運作機制,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以為公司賺得最大化利潤。

宜昌1937:中國民族工業的“敦刻爾克”,船王盧作孚力挽狂瀾

民生公司的輪船

二、商界贏家

憑藉先進的管理機制與盧作孚親力親為的態度,加之盧作孚在運營公司期間被四川地方勢力多次聘用為省政府官員,民生公司得以迅速發展。但擺在盧作孚面前的最大難題便是長江這條“黃金水道”被西方人所創辦的外國輪船公司霸佔太久了,僅憑民生公司一家根本不可能與西方輪船公司競爭。在這種情況下,盧作孚想出了“化整為零,統一川江”的辦法,也就是說他首先要做的便是統一在長江上運營的國內民族企業,將細縷整理為線團,整合國內之後再與外企進行抗衡。

宜昌1937:中國民族工業的“敦刻爾克”,船王盧作孚力挽狂瀾

長江被譽為是“黃金水道”

自1931年開始,盧作孚開始了大張旗鼓的收購與對抗西方公司的過程。據後人研究,這一過程可分為三步,首先他通過先進的管理方式加之政府的支持,以強大的實力成功收購上包括長江上游下游在內的十數家輪船公司與數十條輪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步,盧作孚隨後竟然對西南地區的軍用貨輪進行了改編收購,而這些軍輪大多是地方實力派自己經營的輪船公司所擁有的,因管理不善而被盧作孚收購;第三步也是最為困難的,那便是對“太古”、“怡和”、“日清”這三家長時間霸佔長江航道的西方企業進行對抗乃至最後的合併收購。盧作孚面對三家巨頭公司的打壓與威脅毫無懼色,他憑藉百姓的民族愛國心理與民生公司強大的實力與優秀的服務水平,在幾年的時間裡便在與外企的對抗中獲得決定性勝利。到1937年,盧作孚的民生公司已經包攬了長江70%以上的運輸業務,擁有數十艘輪船和上萬名員工,成為當之無愧的民族企業的佼佼者。

宜昌1937:中國民族工業的“敦刻爾克”,船王盧作孚力挽狂瀾

遊走在長江上的太古輪船公司遊輪

三、挽救民族工業命脈

時間轉眼到了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戰爭爆發,而盧作孚也因其強大的工作能力被國民政府任命為交通部次長,為全國範圍內的交通運輸發展出謀劃策。淞滬會戰爆發後,大量工廠的機器設備從上海搶運出來,但運送至湖北宜昌之後便遇到了巨大難題。眾所周知的是長江自西向東順流而下,反之則是溯游而上,而從宜昌到重慶這一段的航道更是坡度陡,水流湍急,木船已經無法實現轉移物資的願望,一時間如何轉移物資又成為了一大難題。

宜昌1937:中國民族工業的“敦刻爾克”,船王盧作孚力挽狂瀾

宜昌碼頭

在危難關頭下,盧作孚率領其民生公司挺身而出,早在1937年9月初,民生公司便擔負起政府的運兵任務,成功將川軍的四個師運送至抗戰前線,面臨著國家工業命脈的大遷移任務,盧作孚更是決定要讓民生公司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1938年10月,盧作孚親臨宜昌碼頭進行視察工作,他要對撤退的物資有一個整體的規劃,此時他面臨的最大困難便是船隻短缺,民生公司在當時可以調用的船隻僅剩20餘艘,而運送貨物一來一回需要六天,也就是說六天才能完成一次運輸任務,如果完成全部任務得需要一年時間。但日軍怎會給中國人一年的運輸時間呢?盧作孚再次想起了之前便用過的“三段運輸法”,也就是說將貨物根據重要程度劃分等級,再將宜昌至重慶的航道劃分為三段,僅將最為重要的運送至重慶,其他的則按照不同的重要程度運送至三鬥坪或萬縣,再由其他貨輪運送至重慶,這樣的話船隻即可發揮其最大效能,運送更多的貨物。與此同時盧作孚將運載人的客輪進行改造,使其大幅度增加客容量,盧作孚還向民間徵收了數千艘木船與數千名搬運工用來運輸貨物。

宜昌1937:中國民族工業的“敦刻爾克”,船王盧作孚力挽狂瀾

運輸的目的地之一:重慶朝天門碼頭

就這樣,這場中國宜昌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完成,堆積在宜昌的十萬噸貨物與數萬人成功運輸至大後方,盧作孚與他的民生公司在付出巨大的財產犧牲與數百人的工作人員傷亡的代價之後,成功的挽救了中國工業的命脈,民族英雄的稱號當之無愧。

文史君說:

盧作孚一生可以說是偉大且輝煌的,他的前三十年以知識分子的身份遊走於各地,此後白手起家創辦民生公司,為中國民族企業的發展與抗戰物資運輸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盧作孚被稱為“中國船王”是無可置疑的。

參考文獻:

1. 朱復勝:《1938年宜昌“敦刻爾克”大撤退》,《湖北文史》2014年第01期。

2. 張志學:《實業報國 使命擔當——盧作孚與民生公司》,《企業管理》2019年第10期。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