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其实是个温暖的字眼,可惜我们现在很少听说了

家书,其实是个温暖的字眼,可惜我们现在很少听说了

篇首语:后世之人在评价曾国藩时,总结出这样一副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读过曾国藩的朋友都知道,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人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不管曾公为师、为将、为相多么出色,首先肯定的是他为人子是极为优秀的。近年来,我们国家一再呼吁“家风”建设,旨在树立优秀的家风传承。所以,笔者第一想法就是来拜读一下《曾国藩家书》,今天就和诸君一起来品读品读《曾国藩家书》,学习学习曾国藩是如何为人子的。

家书,其实是个温暖的字眼,可惜我们现在很少听说了

曾国藩故居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诸位朋友想必都有和笔者同样的感受。那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是印象中似乎已经没有了“家书”的概念,更谈不上体会那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欣喜。

唐代诗人张籍在《秋思》一诗中写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多么真切、实在的生活场景,可惜的是现在的我们早已经看不到这种深沉。诗人用极其细腻的笔墨、极为真实的细节,表达了一位游子身在他乡,见秋风起时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家书,其实是个温暖的字眼,可惜我们现在很少听说了

你还会写家书吗?

其实,今天笔者所要和大家分享的有关“家书”的话题,也是一种家德、家风的体现。《曾国藩家书》就是一本记录曾国藩先生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30年间与家人来往的近1500分书信。这些书信中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立德、修身、齐家、劝学、为政等诸多方面的思想。今天,笔者就从曾国藩先生写给他父母的一封书信出发,一起来学习一下曾先生是怎么为人子的。

引文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谨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男于闰三月十六发第五号家信,四月一十六号,十七发七号,不知家中均收到否?迩际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

九弟功课有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至《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已读半本,诗略进功,文章未进功。男亦不求速效,观其领悟,已有心得,大约手不从心耳。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食,每日一粥两饭。家妇身体亦好,已有梦熊之喜,婢仆皆如故。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日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

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梅霖生病势沉重,深为可虑。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兹将抄报付回。

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家中事,兰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伏望示知。男谨禀,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家书,其实是个温暖的字眼,可惜我们现在很少听说了

曾国藩家书局部

读过《曾国藩家书》的朋友都有这样的感受,对于不同的对象,曾先生的称呼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写给祖父母、父母的书信,开头都是“(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膝下”等句。

而写给叔父的信件中,虽然不需要“跪禀”,但曾先生写得也极为的恭谨,一般称“侄国藩敬禀叔父大人侍下”、“侄国藩谨启叔父母大人座下”等等,这些都是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在当时那个礼教等级森严的社会,这些都是必须的。

今天,如果我们回家见到父母,说什么“男某某跪禀父母大人万福金安”之类的话,就会让人感到很搞笑的样子。这里,笔者不知道说是因为时代、社会的进步,还是某些传统文化的丢失。暂且不论这些,不管我们如何称呼父母,尊重和孝心留存下来就好,这也就算得上是一种传承了。

家书,其实是个温暖的字眼,可惜我们现在很少听说了

曾国藩

而在曾先生写给弟弟的书信中,称呼则比较亲切、自然。一般有诸如“左右”“足下”等用语,而这些词汇多用于同辈之间相称的敬词。其次,曾先生给弟弟们写信大多都称“字”而不称“名”,这也与我们民族的姓氏文化有很大的联系。长辈对下辈或是平辈之间称“字”,则显得更为亲切、和睦。

对于妻子的称谓,即使在当时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曾先生称呼自己的妻子也是相当尊重的。在家书中,曾先生通常写“

欧阳夫人左右”(曾国藩妻子是他老师欧阳凝址的女儿,这里称作欧阳夫人),这样的称呼既有夫妻之间的和睦、亲密,同时也是对自己妻子的尊重。

家书,其实是个温暖的字眼,可惜我们现在很少听说了

曾先生与欧阳夫人

而对儿子,曾先生通常用“谕”。比如,“字谕纪泽”、“字谕纪鸿儿”等等,这是一种长辈对晚辈,发号施令式的口气。这也就反应了曾国藩先生对于“家风”建设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子女教育的严格要求。

但是,对于写给侄子的书信中,曾先生的口口气则就比较温和。基本不再用“谕”,大多是像“字寄纪瑞侄左右”之类的称呼。特别值得说明的一点,先生用“左右”二字,一下子就把侄子的地位提升了起来,包含着一种尊敬在里面。这一点,与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亲疏有别”应该有很大关系。

谈过,曾先生在家书中对不同对象的称呼区别之后,笔者在和大家一起来读读上面这封作为儿子写给父母的书信。这封书信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对长辈的问候,自己当前的生活、读书的现状,身边家人的情况,以及对家中姐弟情况的问候。

这些都反映出曾国藩先生对自己约束之严格,对家人特别是长辈们的身体情况的关心,对弟弟、子侄等人读书修身的期待与关心。从这些方面,足以看出他一门曾氏家学之严谨。

家书,其实是个温暖的字眼,可惜我们现在很少听说了

曾国藩书法作品

作为子女,我们在读过《曾国藩家书》后,有没有反思一下自己。对我们的父母长辈、同辈兄弟、晚辈子侄以及妻子等不同的家人,我们都有着不同的角色,而这些角色背后是不是有特定存在的责任与义务呢?我们有没有很好的承担这为人子、为人父等一系列的责任呢?

而对于自己,在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我们可能早已不再有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地开太平”的宏大理想与抱负。但是,修身应该是我们一辈的事,完成不了崇高远大的抱负,是否可以慢慢做到“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呢?

读《曾国藩家书》满怀感思,谨以此文与诸君共勉。


家书,其实是个温暖的字眼,可惜我们现在很少听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