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这些地方名字是怎么来的?

昭通市:昭通地名源于清代改士归流

昭通一名至今已有280年的历史了,清雍正九年(1731年),对昭通实行改土归流后,统治者为了标榜其功绩,企图“青史留名”,摧垮当地土著的心理防线,云贵总督鄂尔泰认为“乌蒙者不昭不通之至也”“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后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改“乌蒙府”为“昭通府”。

昭通这些地方名字是怎么来的?

1950年昭通设专区公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后改为昭通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成立昭通市,2001年撤销昭通地区和县级昭通市,设立地级昭通市,辖下9县一区1市。

鲁甸县:鲁甸为彝语地名,意为彝族居住的平坝。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在鲁甸境内置古寨巡检司,清雍正九年(1731年)修筑鲁甸城,设鲁甸厅,属昭通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设县,1958年11月,鲁甸县并入昭通县,1961年恢复建制。

昭通这些地方名字是怎么来的?

巧家县:《据巧家县地名志》记载:“系初开辟时一夷人之名,附城一带,先年系渠领有,此土身殁,后人几以此二字命其领土,设县治时,亦即以此二字命名。”

另说:“巧家”二字,系开辟初当地的彝族头领“曲古都家”的简称“曲家”,后演变为“巧家”。

昭通这些地方名字是怎么来的?

永善县:雍正六年(1728年),清廷镇压米贴彝民,改米贴(彝语为打仗出名的地方)为永善,意在安抚百姓,使其“弃恶从善,永为良民”。

另一含义,据说是永善地处金沙江和关河之间,左右靠水,“二水”为“永”,圣哲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因此“永善”又有师法自然,向流水学习,从善如流之意。

昭通这些地方名字是怎么来的?

绥江县:因与江苏靖江县同名,宣统二年(1910年)改称绥江县,寄寓江边两岸民众和平安宁之意。

昭通这些地方名字是怎么来的?

水富县:将原水河,水东,安富三公社各取一字合称“水富”

曾是昭通地区最年轻的县级地名,1981年8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水富县,2018年县级水富市挂牌成立。

昭通这些地方名字是怎么来的?

盐津县:因产盐设渡而得名,历史上曾设渡于城北之盐津坝,原名为盐井渡。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次年置云南乌蒙府大官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设大关县,民国六年(1917年)从大关县中分设盐津县。

昭通这些地方名字是怎么来的?

大关县:大关县名是因地形命名的;大关其本意是关口,关隘,关卡,关塞重叠,“要经五尺道,必闯数十关。”

昭通这些地方名字是怎么来的?

彝良:今彝良境域宋称易良部,属叙州(宜宾)羁縻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州同置彝良县,属镇雄直隶州,民国二年废镇雄州,分置镇雄,彝良两县。

昭通这些地方名字是怎么来的?

镇雄:据《镇雄地名志》的解释“境内多雄关要塞,其治所为一方重镇,援引古为'屈流之大雄甸'之'大雄',改芒布部为镇雄。”

昭通这些地方名字是怎么来的?

威信:《辞海》有威信条曰:“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明朝嘉靖,改土归流,因夷俗武悍,朝议改芒部土府为镇雄府,设流官知府统之,盖取宣威立信之意。

民国元年(1912年),威信各甲绅民向省请求由镇雄划给上东、中东共10个甲,加上原有下东6个甲成立威信县。民国2年(1913年),设威信行政区,隶镇雄县。原6个甲改为6个区,辖18个保。民国10年(1921年),威信行政公署由长官司移驻扎西。民国21年,设威信设治局。民国23年(1934年)9月,设威信县,以扎西为县城,直隶云南省(1942年隶云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即昭通地区)。

1950年7月,威信县解放,设威信县人民政府。10月,威信县设4个区,第一区治扎西,第二区治旧城,第三区治麟凤,第四区治双河。

昭通这些地方名字是怎么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