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就醫技巧”,人人必備!


這些“就醫技巧”,人人必備!

本欄目由中國人壽新媒體與《健康時報》聯合出品,這是健康說的第8篇文章

“排隊兩小時,看病五分鐘”,如果學點就醫看病基本常識,就能讓就診更有效率。

《健康時報》綜合了國內十多家知名三甲大醫院的醫院管理者、臨床醫生和門診主任的建議,總結了看病小竅門!

找對醫生

首先是選醫院,建議病情尚不明確的患者首選權威綜合性醫院,而不是專科醫院,前者覆蓋的疾病治療範圍更廣,如果有需要,它們會將患者轉診至專科醫院。

這些“就醫技巧”,人人必備!

2.名醫不等於好醫生

所謂名醫,當然就是指有名的醫生,但看病不同於追星,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實力型的臨床醫生——也就是說會看病的醫生。

要了解一個醫生的實際臨床能力,最可靠的方法是聽同行的評價。有需要的話,不妨先到一個分科較少的小醫院就診,和醫生進行坦誠的交流。比如一個親戚要做白內障手術,你可以去向眼科醫生諮詢,如果有兩個醫生告訴你,某大夫做這類手術很在行,那基本上不會有錯。

3.年輕醫生不輸“老專家”

選擇醫生看病的時候,不要盲目迷信“老專家”。有些出專家門診的“老專家”,經驗雖然豐富,但由於脫離臨床一線工作時間很久,治療疾病的觀念和方法可能比較陳舊,很多新型治療辦法,他們不一定知道。

醫生的黃金年齡是40~60歲,找醫生最好優先選擇這個年齡段的,他們的經驗、體力都在巔峰時期。每位醫生的專長也不一樣,應選擇專業性強、治療經驗豐富、口碑好的醫生。

4.看醫生像“談戀愛”

看醫生跟談戀愛是一樣的,合適就處下去,不合適就換一個。

如果是慢性病患者,要是覺得跟這專家聊得來,治療效果也不錯,那就跟這個專家定下來,不要隨便更換醫生,要專一,別“花心”。久而久之,醫生對你的病情也熟悉,而且醫生對老患者有了解,每次看病不用重複敘述太多。

不過如果跟醫生脾氣不對頭,溝通不愉快,或者治療一段時間後,效果也不理想,這時就要考慮換一個醫生。

關於掛號

1.先掛對號

如眼睛不舒服就去找眼科,牙齒出血就去找口腔科,拉肚子就找消化科醫生就診。第一次就醫,如果不明確該上哪個科室掛號就診,可到門診諮詢臺詢問。

2.第一次掛普通號

第一次就診,專家門診和普通門診的看病步驟是一樣的,如:詳細問診、查體、做相關的檢查、化驗等。所以不妨將普通門診當成“導醫臺”,等各種檢查結果出來後,根據需要再選擇專家。

3.上午九點人最多

門診掛號的高峰一般在7~9時,看病高峰在9時左右,如果不是急症,可上午遲點或下午去,有些專家上午要查房或手術,下午反而有時間,這樣避開高峰期,看病快,取藥也快。

另外,每週一、週二患者就診比較集中,如果想輕鬆一點看上病,可考慮週四、週五來。還有不少專家週一至週五沒有時間出診,反而會選擇在週六坐診。

關於就診

01.甘做最後一名患者

看病時發現自己是最後一名患者,不要懊惱。醫生對於前五名患者和最後一名患者,一般會解釋得更有耐心,你可以得到更詳細的諮詢。

02.如何敘述病情

一是主訴。醫生實際上只想知道你就診的主要原因,醫學上稱之為主訴,即主要症狀加時間。就是你到醫院就醫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顯的症狀是什麼、多長時間,比如腹痛三天,發燒一天,這就是一個非常清晰的主訴。門診的時間有限,醫生不歡迎雜亂無章的敘述,況且過於詳細,根本沒用。醫生想知道的,他會追問你。

二是病史,就是患病後的全過程,包括怎麼起病的、何時開始的,有什麼特點、有什麼變化、原因是什麼、有沒有誘發因素、有無伴發症狀、病後到哪裡看過、做過什麼檢查及有沒有治療等。

03.帶全病例可以少做檢查

患者要把自己以前的病歷本和資料保管好——不帶這些資料太虧了!

病歷本記載著患者的病史和重要的檢查、診斷和治療結果,如果缺少資料,患者又說不清病情,不但浪費就診時間,還要做重複的檢查,所以患者一定要重視自己的病歷,不要看一次病買一個新病歷,每次看病的時候都要記得帶上。

04.就診時少說這幾句話

這話可能給醫生留下不太好的第一印象:今天你抱怨了昨天的醫生,那麼明天你是不是就有可能與眼前的醫生髮生衝突呀?此時,醫生除了看病,可能會多一份顧慮。

“我查過這種病,網上這麼說……”

網上的評論參差不齊,治療信息更是魚龍混雜,不乏有利益集團在招搖撞騙,既然你已經來到專業醫生面前,就坦然相信醫生吧!

“就耽誤一分鐘,幫看下檢查結果!”

一種症狀背後是少則數十種、多則上百種的疾病可能。一分鐘給你確診?萬一漏診了呢?傷害的只有你!

“別人跟我一樣的病,人家卻治癒了。”

如果每個人的情況都一樣,醫生的工作就不會這麼複雜啦!同樣的病會出現不同的症狀,同一種症狀也可能由多種疾病引起,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

“醫生,你給我做手術會不會出問題。”

就像上路開車,自己再怎麼自律,也不能保證不會被碰。只要開車上路,就有發生車禍的危險。手術亦是如此。

1.記住詢問醫生藥物的服用週期

具體服用方法說明書會有,但是藥物需要吃多長時間則因人、因病而異。針對這一問題很多病人會忘記諮詢,被迫再次排隊就診。

2.跟醫生說清楚你的經濟狀況

醫生和患者是“合作伙伴”,是聯手“對抗”疾病的“戰友”。與醫生交流治療方案時,要和你的主治醫師探討治療費用,實實在在地說明你的經濟能力,這樣醫生才能更好地根據你的經濟情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

比如,參加新藥臨床研究,不僅給患者提供了一個免費治療的機會,也增加了患者可能治癒或提高療效的機會。

3.住院後,認識你的醫生

病房裡的醫生一般分為三級:

一級是住院醫師,多為畢業不久的大夫,經驗不太豐富,但會詳細瞭解患者病情和身體狀況;

二級是主治醫師,此人主管幾名一級住院醫師,如果是外科,很可能是手術時的第一助手,直接參與手術的核心部分;

再高一級的是三級大專家,基本都是教授(主任醫師)或副教授(副主任醫師),手術時一定是主刀醫生,全病區患者的日常治療都會由二級主治醫師向他彙報,聽取他的意見。

所以,最好知道負責患者的住院醫師和主治醫師是誰,治療期間有什麼問題及時跟他們聯繫。由於病房醫生要24小時倒班,有時夜班收病人住院的醫生,不一定是今後的主管醫生,這些都可以通過病房的護士長了解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