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师:“恕之道,推己及人也”——孔圣人谈职场经(深度好文)

弟子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让我终身奉行、一生受益吗?孔子给了他一个字的答案:恕,并说:吾道一以贯之。后人称之为恕道。提到恕字,我们会马上想到宽恕、饶恕、恕你无罪这些词,然而,儒家的恕道不仅仅是包容宽宥之意。恕道的主要精神是推己及人。两方面,一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者是后者的思想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精神升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因为一旦做了,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很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民间的说法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虽然这么说不太科学,但是历史往往如此。古代有些帝王嗜杀成性,动不动就灭人三族甚至九族,这种苦难最终也常常落到他们自己的头上。曹操的儿子曹丕篡了汉家天下,一脚把汉献帝踹到台阶下,而几十年后,他的孙子被司马懿的孙子篡了位,仿佛是历史重演。

古代学者往往以《大学》和《礼记》里提到的絜矩之道来为恕道做注脚。那么,什么是絜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韩老师:“恕之道,推己及人也”——孔圣人谈职场经(深度好文)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的上级把不合理的事情强加在我身上,动不动就对我发脾气、拍桌子,这些是我不喜欢的,那么我就不能以此对待我的下级。我的下级对我阳奉阴违,不尽职责,这些是我所厌恶的,那么我就不能这样对待我的上级。身边的人,都以此类推。这就是君子的絜矩之道,也是恕道中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的内容。所以,东汉大儒郑玄说:"絜矩之道,善持其所有,以恕于人"。

在工作中,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絜矩之道,并将之收藏于心中,时时拿出来提醒自己,检点对待上级下级和同级的行为,行成习,习成性,就能敬待上级、礼遇下级、友爱同级,成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职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更为广阔的恕之道。想要成就自己先要成就他人,不吝于提携下级,不吝于支持上级,不吝于协助同级甚至是竞争对手。在职场中,对同事吝啬自己的心与力,是一种通病,总不情愿看到同事比自己进步快,更遑论帮助他们进步呢?其实,携手同行、同舟共济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职业生涯,岁月如梭,无论自己能否得到实惠,并肩作战、情同手足的同事难能可贵。每一项事业都需要团队,而每一个团队都讲求共同进退,所以,立人立己,达人达己,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团队精神。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帝王将相之所以能成就光耀千秋的功业,与他们善于为人伯乐的品德是分不开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造就了扫平乱世的一代名将韩信,也造就了创造治世的一代名相萧何。

韩老师:“恕之道,推己及人也”——孔圣人谈职场经(深度好文)

韩信刚到蜀中就犯了杀人罪,要被斩首时,监斩官夏候婴发现他气度不凡、骨骼精奇,于是推荐给萧何。多次促膝长谈之后,萧何认定韩信有军事天才,必将成为不世出的名将,于是推荐给刘邦。开"产品"介绍会的时候,萧何毫不吝惜誉美之词,称赞韩信国士无双,并请求拜之为将。不料,刘邦嫌弃韩信的出身,因为韩信曾有乞食漂母、钻人胯下的经历,不肯拜将,还嘲笑萧何没眼光、小题大作。然而,萧何愈挫愈勇,极力保举韩信,并上演了一出月光下的速度与激情,留住了韩信,打动了刘邦。接下来的戏码,大家也都耳熟能详,登坛拜将,暗渡陈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可以说,若无那一夜的策马扬鞭,也就不会有在四年之间就逆天改命的韩信、刘邦和萧何。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是如何诞生的?多亏了管仲。春秋第一名臣管仲又是如何诞生的?多亏了鲍叔牙。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鲍子和管仲年轻的时候一块做生意,管仲这小子投钱不多,利润却拿得多,别人骂他贪得无厌,吃亏的鲍子不以为意,因为他知道管仲家里穷、急用钱;后来,管仲率兵打仗,冲锋时,他躲在最后,逃跑时,他却成了带头大哥,别人笑他贪生怕死,鲍子挺身而出为他辩护,理由是管仲家里有八十岁的老母要奉养;再后来,管仲成了齐桓公的阶下囚,鲍子非但没有放弃这个朋友,还向齐桓公力荐管仲取代自己的相位,自己则甘为管仲的下级。

鲍叔牙的行为,很多人恐怕是不能接受的,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下级尚可理解,而让曾经的小弟成为自己的顶头上司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这就是传说中的高风亮节。其实,鲍叔牙并不傻,反而颇具智慧。"中国好知己"鲍叔牙非常明白,管仲的治国材能在自己之上,成就管仲,方可成就齐国的强大,从而保全自己的富贵,实现自己的梦想。管鲍之交,流传千古,鲍子遗风,世人仰慕。鲍叔牙知遇管仲,为恕道的一次经典的成功案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给别人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

韩老师:“恕之道,推己及人也”——孔圣人谈职场经(深度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