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課堂提問的藝術

方法,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是鼓舞學生追根溯源、掌握知識的動力。因而, 在課課堂提問是語文

教師運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教學方法。課堂上如何提問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啟發學生的思維,至關重要。

語文教學課堂提問的藝術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創新源之“好奇”與“質疑”。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能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教師要注意尤其語文教師更應注意課堂提問的藝術。

課堂提問是語文課“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手段,是“討論式”教學的重要前提,是師生課堂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創新學習的重要開端。“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質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從問題開始。

宋朱熹有云:“讀書無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課堂教學離不開質疑設問,但如何設問,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提問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的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有的放矢;另外,還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問,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竅"上。問題情境要能夠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積極性。

二、提問要有系統性和邏輯性。提問要按照教材知識結構的內在順序和學生認知活動的順序進行。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從整篇課文、整節課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問題應環環相扣,由表及裡,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三、提問要有全體性。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最大限度的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儘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加入到問題的思考過程,使每一個學生得到知識的學習和思維能力的鍛鍊。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優差生。如果一味的只顧優生而忽視差生,很容易挫傷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兩極分化現象。因此教師應根據學情,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由簡到繁,由易到難,既能激活成績好的學生的思維,又要給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一定的機會,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提問方式,變化提問的角度,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現自己。

語文教學課堂提問的藝術

四、提問要善於抓契機,適時提問。孔子曰:不憤不起,不悱不發。意思是說教育要掌握時機,不到學生內心煩悶,想學學不會,想說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教育他。課堂提問同樣要把握時機,根據學生特點、學習內容和教學設計的具體情況,找準切入點,在適當時候設疑質問。如:在新授課開始,巧妙設問,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在學生們都陷入困境,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以“問”代啟,指點迷經,讓學生體驗“柳暗花明”的愉悅;發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借“問”提醒,重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規範學生的學習習慣。

五、提問要適度。課堂提問最大價值表現在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增強學習的內驅力,如果問題太簡單,學生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無法引起思考,對培養學生思維不利;反之,如果太難,一棒子打死,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望而卻步。因此課堂提問一定要做到難易適度,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進入問題情境,獲取學習體驗。就像一句古話說的那樣:要把桃子放在猴子跳起來能摘到的地方。

六、提問要適量。課堂提問固然重要,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具體情況,設計適量的課堂提問。太少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影響教學效果;太多必然會降低問題的質量,使課堂提問流於形式,不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此外,還應注意提問的方式應多樣化,並要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外國教育家非常重視“請給一分鐘”,就是說教師提問後要給學生充分準備的時間。學生有了充分時間準備,才有可能針對問題積極思維,思維能力才能真正得到發展,課堂提問才有效果。

古人云:疑者,覺悟之機也。有了疑,才有解疑後的覺悟,才有一番長進。願我們每一位教師積極地在課堂教學中適度地巧設疑問,使每一提問都化為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發動機,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有效工具,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每位學生都能自覺地創新學習。

語文教學課堂提問的藝術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願每個為師者都能成為問題情境的最好工程師,用我們的誠心、愛心、真心去演繹每一節精彩紛呈的課堂,讓我們每一個學生都能個性飛揚,讓求知的熱情點亮創新的火花,照亮未來的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