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公司已延長股東大會決議有效期 定增批文待字閨中

不到一個月,今年已有5家公司宣佈延長定增的股東大會決議有效期。上市公司手拿證監會批文,翹首以盼資金“叩門”,成為當前定增市場的一個獨特景象。

“定增項目能否成行的最大懸念,已經從過去的能不能拿到批文,變成了現在的有沒有資金認購。”一位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儘管上市公司定增的熱情不減,但機構認購的積極性卻不高。較長的發行週期下,公司只好延長定增決議有效期,直至批文失效的案例屢見不鮮。在市場人士看來,價差空間的縮小、退出週期的延長以及市場環境的走弱等,都是資金保持“觀望”態度的重要因素。2018年以來,共有15家上市公司的定增批文因過期而失效。

定增批文“待字閨中”

宜賓紙業1月17日公告,公司董事會同意將非公開發行股票的股東大會決議有效期延長12個月,即由2019年2月4日延長至2020年1月31日。

公司此次定增事項自2017年下旬開始籌劃,並於2018年9月對預案進行了更新:擬向不超過10名特定對象發行不超過2106萬股,募集資金總額由不超過7.95億元下調至不超過5.57億元。此次定增以發行期首日為定價基準日,發行價格不低於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股票均價的90%。去年10月15日,上述定增申請成功過會,12月5日,該定增收到證監會批文。

“表面來看,發行週期過長是一大因素。更深層地說,雙方博弈的關鍵還是在於價格。”資深投行人士告訴記者,一方面公司認為按照目前的市價推算,發行價格不划算;另一方面,在折價率有限的情況下,市場又存在一定的下行風險,所以投資者不願意在這個時點進入。

觀察宜賓紙業的股價走勢可見,公司當前股價已較2017年8月發佈定增預案時跌去了60%。或是由於市場環境的變化,公司此次定增的募資總額上限也有2.38億元的“縮水”。

“應該說,目前很多公司定增融資的心情還是挺迫切的,一些公司還縮減了募資規模。但現實來看,順利發行的並不多。”有券商人士對記者表示。

同樣手持批文的珠海港、金種子酒,分別於今年1月和去年11月發佈了延長定增股東大會決議有效期的公告。回查公告可見,金種子酒亦對其定增方案進行過調整,不僅募資金額有所下調,募投項目也進行了簡化。

面對低迷的市場,還有不少公司選擇順其自然、擇機而動。中新科技1月3日公告,由於資本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導致申報、發行條件不成熟,同時綜合考慮公司和股東的利益,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事宜在決議有效期內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因而此次定增方案到期自動失效。金宇車城去年12月宣告定增方案到期失效,同時公司表示,將另擇時機推動非公開發行股票的相關事宜。

改底價發行為市價發行

除了延長有效期“續命”外,有的公司還對定增價格作出調整。

中興通訊1月18日公告,將非公開發行股票的股東大會決議有效期及董事會授權延長12個月,至2020年3月27日。與此同時,公司董事會同意取消此前公告的發行底價,改為“發行價格不低於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A股股票交易均價的90%”。對此,公司給出的理由是“資本市場環境及公司自身情況的變化”。

定增預案顯示,公司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數量不超過6.87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30億元,募資將用於“面向5G網絡演進的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中興通訊去年2月披露,此次定增的發行底價為30元/股。而且,公司表示,如無法在證監會批文的有效期內,以不低於30元的發行價格與認購對象達成交易,將終止本次發行。

然而,不期而至的“黑天鵝”打破了中興通訊的美好圖景。回望公司近一年的股價,已從2018年初38.9元/股的高點,一路下行至11.85元/股的低谷。儘管此後股價有所回升,但以最新收盤價20.32元/股計算,仍較此前30元/股的發行底價“倒掛”逾三成。

市場人士表示:“130億元的最高募資額,放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還是有相當壓力的,何況價格還倒掛,因此調整是必然的。”

事實上,目前已實施的定增方案出現了大量破發的情況。以華夏銀行為例,公司向首鋼集團、國網英大國際控股及北京基礎設施投資共計發行25.65億股股份,發行價格為11.4元/股。此次增發股份1月8日上市。以華夏銀行7.52元/股的最新股價計算,認購方的折價率為34.04%。

據上證報統計,2018年來實施定增的256家公司中,七成公司股價跌破了定增發行價,其中15家的破發幅度超過50%。市場人士解釋稱,二級市場的行情走弱是加重一級市場消極情緒的重要因素。“歸根結底,還是認購方的套利空間小了,所以現在定增市場供大於求的現象非常明顯。”

無利可圖資金觀望

股東大會決議的有效期尚可延長,但證監會的批文卻“不等人”。上證報統計發現,2018年以來,共有15家上市公司的定增批文因過期而失效。苦心籌劃的定增方案以這種方式宣告失敗,折射出市場環境的溫度變化。

瀋陽機床2018年10月10日公告,由於資本市場環境的變化,公司未能在證監會核准發行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非公開發行股票事宜,因而批文到期自動失效。

去年同樣由於“資本市場環境變化”而未能在批文有效期內完成定增的,還有澳洋順昌、創業環保、星光農機等14家公司。“批文到期失效這種情況其實是很可惜的,因為流程基本已經走完了。如果之後再發定增的話,又要從頭來過。”有券商人士表示。

這些上市公司定增的無疾而終,確實與它們所言的“資本市場環境變化”有關聯。正因為市場環境的變化,不少公司的定增方案還沒有拿到批文就宣告終止。據上證報統計,A股市場2018年共新增披露定增266單,同年宣佈終止的再融資計劃高達115單(其中71單為2017年披露預案)。

從定價機制來看,目前定增的折價率進一步收窄,價差空間被大幅壓縮。機構人士坦言:“現在參與定增最多也就打九折,但股價下跌10%的概率還是很大的,這個安全區太小了。”

減持新規是認購方的另一疑慮。新規明確了減持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的,在解禁後12個月內不得超過其持股量的50%;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股份,在連續90日內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2%,且受讓方在受讓後6個月內不得轉讓。這意味著,通過定增進入的機構,其退出時間被大大拉長。就近期公佈的定增預案來看,一年的鎖定期取代風靡一時的三年期定增,成為市場主流。“市場對於流動性的偏好還是相當重的。”有投行人士認為。

上述投行人士進一步表示:“對於參與定增的機構而言,最重要的還是盈利。只有讓它們看到賺錢的機會,才能真正吸引資金進入。”

本文源自上海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