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一个国际化品牌的成长故事

华为:一个国际化品牌的成长故事

一,从中国巨头变为国际巨头

2016 年 4 月 1 日,西方的“愚人节”,经常不按套路出牌的华为出人意料地选择在这一天公布了 2015 年的财报,如同一颗炸弹扔进水里,激起了千重巨浪。

华为不是上市公司,不公布财报也无可厚非。但是,华为就是这样任性,连续多年来主动向外公布,显示出超人的底气。

财报数据显示,华为 2015 财年销售收入 3950 亿元人民币(约 608 亿美元),同比大增37% ;净利润 369 亿人民币(约 57 亿美元),同比增长 33%,连续4 年净利润增长超过 30%。这份财报拿到世界上去对比,其业绩表现都超过同财年的思科、爱立信、诺基亚等同行巨头。

2016 年公布最新的世界 500 强排名,华为从 2015 年的全球 228 位跃升到了129 位,短短一年之内,其跃升跨度达 99 位之多,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强烈的震撼。

更为重要的是,华为这一系列经营成果的取得是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国内大多数企业都在爬坡过坎承受阵痛的时候。有媒体报道,2015 年前三季度,剔除华为之后,深圳龙岗区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出现负增长,利润总额更是下降达 16%。

龙岗官方在内部报告中指出:“我区工业经济前三季度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这都得益于华为公司的高速发展,若无华为数据支撑,我区工业各项指标均不理想,处于盈利困难且发展阻力加大的境地。”

一家企业牵动一个城市的神经,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也不多见。

在大多数同行科技企业都陷入低谷的时刻,甚至有的企业已经开始为生存而思虑的时候,华为应收利润持续连年大增,2015 财年末账上净现金已经达到令人咋舌的 962 亿人民币,不能不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那么,他们这是如何做到的呢?从国际上看,通信设备商行业近些年风云变幻,一批原来领先的企业破产、重组或者被兼并,失去了往日的光环。

但是,华为却能未雨绸缪,早早看到了行业发展趋势,在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上提前布局,在最近几年走出了与众不同的高成长曲线。

华为终端的完美表现,也让很多人对其寄予厚望,创始人任正非在讲话中对消费者 BG 业绩目标相对明确,提出终端要敢于 5 年内超越 1000 亿美金的销售收入。

如此来看,仅仅依靠智能手机一个品类显然不够。

华为:一个国际化品牌的成长故事

实际上,华为消费者业务并非只有智能手机,而是广种薄收,现在达到了全面开花即将结果的程度。几年来,围绕核心业务,华为积极布局智能穿戴、智能家居、车联网等领域,并且积极与全球顶级伙伴合作共赢,携手打造更美好的全场景智能体验和智能生活服务。

在创新思想指导下,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平板产品、二合一笔记本产品不断跨界创新,车载智能技术和产品也获得奥迪、大众、奔驰等全球一线品牌合作、认可,一波又一波的创新新产品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神经,令人目不暇接又敬佩有加。

华为业已形成的强大冲击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华为以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渠道营销资源布局周边智能终端产品,实现了云管端的整体协调发展,华为因此形成了坚强的原动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支持。

财报显示,华为 2015 年研发投入 596 亿元人民币(92 亿美元),占销售收入 15%,比 2014 年的 408 亿元增加了 18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1%。根据统计, 2006 年华为研发投入仅为 68 亿元,此后每年保持阶梯式增长,截至 2015 年其研发投入累计超过 2400 亿元人民币(约 370 亿美元)。

华为合作范围扩大,营销创新不断,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产品质量好,创新能力强,就会带来好的口碑和品牌认知度。凡此种种,形成了华为的良性循环和叠加效应。GFK(总部在德国纽伦堡,全球五大市场研究公司之一)数据显示,华为智能手机中国市场超越苹果、三星,零售份额排名第一;欧洲区域、拉美、中东、非洲规模也实现快速提升。

所有的企业都希望基业长青,但往往能坚持数十年的极少,华为三十年的发展表明,其正向着百年老店方向发展,市场嗅觉灵敏,研发投入巨大,转型决心坚定,创新产品层次清晰,营销模式推陈出新,这就是创造高增长常态的秘诀。

华为:一个国际化品牌的成长故事

二,华为突围海外大布局战略

当众多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的时候,当众多企业在中国市场激战的时候,当他们大把大把地挣中国钱的时候,华为却实行反突围,把手伸向了域外市场。

1997 年进入俄罗斯;1998 年进入印度;2000 年进入中东和非洲;2001年迅速扩大到东南亚和欧洲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 年成功进入美国……一年一个大步前进,让华为过足了挣外国钱的瘾。

1996 年,中俄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华为抓住这一国际关系变化中隐藏的商机,加快与俄罗斯的合作并开始进入大独联体市场。历时三年间,华为在莫斯科与西伯利亚首府诺沃西比尔斯克之间铺设了 3000 多公里的光纤电缆。

对于通信领域领先的欧洲市场,华为进入的策略是首先与欧洲本土著名的一流代理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借此来进入本地市场。

2003 年华为的海外业绩表开始显出一些华丽:GSM、CDMA 产品已经进入独联体、泰国、印度、葡萄牙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移动通信产品的海外销售额达到 3.8 亿美元,比 2002 年增长 216% ;WCDMA 产品在中国香港和阿联酋商用,成为全球第七家、国内第一家具备 WCDMA 商用能力的设备厂商。

此时的华为已经完成了亚太、欧洲、中东、北非、独联体、拉美、南非、北美 8 大区的布点,其中,东欧、独联体、中东、亚太等地已经形成“规模销售”,即进入了当地的主流运营商,并有持续的采购。

华为一边在发展中国家扎根,一边在发达国家逐渐扩大“战果”,两线作战,收获颇丰。如今华为在欧洲已小有名气,成功地切入欧洲腹地。

华为:一个国际化品牌的成长故事

进入对手最多和最强的美国市场,标志着华为真正进入了国际市场。

但在当初,华为在美国市场的扩张频频受阻,《华尔街日报》曾报道: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将调查华为等企业在美国扩张业务的过程中是否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潜在威胁。这一报道无疑给对美国市场充满信心的华为一记重击。

随后,财新传媒又爆出前摩托罗拉公司工程师金函娟窃取摩托罗拉商业秘密 3 项罪名成立,每项罪名将面临 10 年刑期,而摩托罗拉公司提供的系列证据表明,金函娟等窃密案的幕后策划及“买家”正是华为。

令其雪上加霜的是,印度最高法院也要求政府取消多家电信运营商共计 122 张运营牌照,而华为向多家面临牌照危机的运营商出售了总计约 8 亿美元的网络设备。这就意味着,华为不得不面对来自印度市场的回款风险。

为能在美国市场站住脚,华为采取了增加透明度的多种策略,包括承诺其设备可以利用第三方机构进行安全检测等。但美国政府对华为的态度仍然难有根本转变,并且摩托罗拉案件之后,华为公司的经营诚信和企业道德也被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海外市场的扩张或成为华为的“劫”点,也或成为其突破瓶颈的拐点。

当然,外媒对中国企业的经常性高估,也有“捧杀”中国企业的嫌疑。从欧洲反倾销调查、印度要求中国设备商公布源代码事件等等,外媒都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但华为坚持走品牌路线,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最终赢得了市场。跟西方人打交道就得学会西方人的方式,华为学会了摘去头顶上的神秘光环,以越来越透明的表现赢得西方市场。

2012 年,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CFO 孟晚舟指出:“未来华为会更深入地、逐步公布更详尽的财务数据。”当年的轮值 CEO 郭平与孟晚舟一起面对中外记者进行了业绩说明。更多的华为高层开始频密地走进公众视野,其中也包括过去极少露面的任正非。

华为:一个国际化品牌的成长故事

同时,华为打开市场的方式不再单纯依靠性价比优势,比如在英国,就已经开始通过慈善事业等方式让外界认知。

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中国市场好像一锅被逐渐烧开的热水,无数国产手机厂商经历了一段令人兴奋与疯狂的美好时光。然而仅仅过去五年时间,消费者的热情就已大不如前,其换机需求已超过新机需求,在此背景下,崛起于中国的各大手机厂商便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

中兴凭借政府的家底去了美国,却被苹果压得抬不起头;不重视研发的小米则希望在印度复制自己在中国的成功,然而刚一登陆印度便接到了爱立信的律师函。相比几大手机厂商而言,只有华为以其独特的生存之道,走好了一条海外扩张之路,堪称成功的典范。

对于无数的中国年轻人来说,真正认识华为是在华为进军智能手机市场之后。他们并不知道,在此之前,华为已经在艰辛中前进了二十多年。

事实上,华为在海外开花并不是在智能手机之后,早在 1998 年,华为就在印度的班加罗尔设置了研发中心,随后又在世界各地设立了 23 个研究所,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定制,加入到上百个国际标准组织。其员工总数当中,研发人员占比始终高达 40% 以上。2010 年,华为超过诺基亚和西门子,正式成为仅次于爱立信的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

华为的第二把钥匙,则是用西方的大脑进行思考。2011 年,当华为反击摩托罗拉的时候,《华尔街日报》评价,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知识产权为武器反击西方。用西方的思维去做生意,注重法律、产权和契约精神,这是每一个想要前往海外的中国企业应该向华为学习的。

就目前而言,华为大概是唯一一家把手机产品卖到 3000 元以上而没有人骂的企业。展望未来,华为也能够从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生产厂商,顺利跻身前三名。

华为:一个国际化品牌的成长故事

作者简介:李东洋,财经畅销书作家,热爱文学,曾荣获全国创业就业优秀奖等荣誉。

何静,爱好文学的“90后”工科女,写作是她与这个世界的一种对话方式。

本文摘自《世界极客任正非》,汇智博达出品,标题为编者所加,转载请私信联系我们取得授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