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梦三:tiki-taka的前生——米歇尔斯的全攻全守足球

巴塞罗那的足球哲学始于米歇尔斯,在克鲁伊夫率领巴萨登顶欧洲之前,荷兰教父曾经登陆过西班牙甲级联赛,留下一个联赛冠军。似乎成绩上并无过人之处,但是加泰罗尼亚人的排外有目共睹。在70年代能够在巴塞罗那站稳脚跟,将荷兰的全攻全守体系和阿贾克斯青训理念引入加泰罗尼亚的难度绝非现在能够想象的。他仅仅是在这片土地播下种子,等待时机成熟能够生根发芽。

解密梦三:tiki-taka的前生——米歇尔斯的全攻全守足球

相较于巴萨的启蒙者,米歇尔斯的另一重身份是对古典战术体系做了革命性的改造。彼时欧洲球队正苦于无法弥补欧洲球员与南美球员个体技术层面上的差距,经常由于一点的崩坏而导致整体的失利。而为了弥补个体方面无法弥补的差距,米歇尔斯根据自己对足球的理解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和实践,以期求依靠体系来弥补个体的不足。而一系列的假象应运而生:

百分之百控球率的球队不会失球,十名能够完全互换位置的球员可以不拘泥于分工的参与攻防、全攻全守的人数优势足以弥补个体技术的不足(亦即tiki-taka的理论基础)...而真正应用于指导阿贾克斯青训和荷兰战术体系的三角传递在米歇尔斯时代得以贯彻执行,而今拉马西亚的传递即建立于三角传递之上。

随后更进一步的防守体系——菱形切割。(与全攻全守一样,菱形切割的字眼在米歇尔斯的著作中没有出现过。媒体和球迷为传播和讨论方便而创造名词解释米歇尔斯的战术理念)

菱形切割:当我方球员在攻击中丧失球权,对方球员形成由守转攻的推进过程中,对方球员有正面一百八十度的传球角度,当对方控球队员正面遇到防守时,其余下的传球路线大约为两侧平线向前延伸指四十五度。当我方一名球员直接对控球者施加压力,另外两名队友切割其传球线路,最后一名拖后球员进行游弋扫荡时,那么对方球员的传球线路被完全封死(准确来说是向前的传球线路被封死)。

菱形切割简单来说也就是三人合围,一人游离收割球权,而且由于433阵型是天生具备三角最多的阵型,在常规站位下能够更快地制造出菱形的效果,因此它也是梦三最为常用的阵型。

解密梦三:tiki-taka的前生——米歇尔斯的全攻全守足球

如果本队能够形成层层的菱形切割防守时,那么对方从后场传递就得到破坏。而整个菱形切割体系随着单兵防守能力的加强而得持续加强。这套防守体系的要诀在于球队需要持续保持整体距离和默契。

但是米歇尔斯的阿贾克斯青训理念的基本三角传递恰恰为此而生,三角形传递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十米左右的距离,而当本方丧失球权之时,传递中的三角很容易与另外一名球员形成一个菱形对持球者进行压迫。米歇尔斯的四三三体系很容易将各个位置连接成菱形,从突前前锋到门将,而无法绕开的位置即为后腰——菱形切割的绝对核心,需要随着体系的跑位反复移动形成菱形。(这也就是为什么初出茅庐的布斯克茨凭借着对于战术体系的理解能够将如日中天的亚亚图雷摁在替补席的原因)

解密梦三:tiki-taka的前生——米歇尔斯的全攻全守足球

米歇尔斯提出了一系列伟大的设想,他作为先行者仅仅进行了一小部分的实践,而作为他的追随者,无数的荷兰教练们或按照米歇尔斯的设想、或按照个人对全攻全守的理解,再基于传统的三角传递之上演绎出不同的“全攻全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