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劉裕為何不能統一全國?沒有協調好軍事與政治關係的戰略錯誤


南朝劉裕為何不能統一全國?沒有協調好軍事與政治關係的戰略錯誤


劉裕,結束東晉偏安一隅和權臣地方割據並建立南朝宋帝國的傳奇皇帝,他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

在以門閥出身決定人生命運的年代,劉裕卻憑一己之力統籌軍政,打破姓氏門第出身論的枷鎖,為寒門創造後世中國歷史的波詭雲譎奠定了首開先河的基礎。


南朝劉裕為何不能統一全國?沒有協調好軍事與政治關係的戰略錯誤


但很遺憾的是,宋武帝劉裕沒有能夠實現統一全國的人生終極願望,雖然順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傳統,從建康、京口的彈丸之地幾齣北伐,統一了幾乎淮河流域以南所有的領土,緩和了自東漢末年以來近兩百年的群雄割據的局面。

然而,劉裕並非沒有機會統一全國。

劉裕滅後秦和南燕之後,基本就剩下河北以及陝西北部未平定,相當於戰國七雄只剩燕趙2國未滅,其他皆為劉裕所有,離統一中國非常接近了,但恰恰是近百步者半九十,當他終於克復長洛時,417年,最重要的心腹之一,留守建康的劉穆之病死。劉裕急匆匆北伐撤兵趕回南京篡位。


南朝劉裕為何不能統一全國?沒有協調好軍事與政治關係的戰略錯誤


一個幫助他穩固大後方的謀臣的去世,立刻暴露了劉裕根基不穩的事實,以至於要自己親自回去穩定朝局。這一走,統一大業就再無機會完成。

劉裕和劉邦,李世民,朱元璋這種從堅實小團體起來的具有極強歸屬性的私人集團不一樣。他起自東晉朝廷,從寒門倚仗衝鋒陷陣時的勇猛而建立起來的軍功步入仕途。從一個小軍官憑藉一次次的戰功當上北府兵的首領,東征西討,南征北戰。

但東晉朝野內外早已充斥著大量的利益集團,皇帝不過是王、謝、恆、顧、郗等家族搶奪政治制高點的掌中玩物。


南朝劉裕為何不能統一全國?沒有協調好軍事與政治關係的戰略錯誤


因此在門閥相互征伐,勢力大大損耗的情況下,爭奪門閥之外像劉裕這樣毫無政治背景卻在一線帶兵的第三方武裝勢力就成為了主導歷史發展潮流的關鍵,而劉裕的縱橫捭闔恰恰證明了他是歷史的終結者。

但門閥的臣服只是懾於劉裕一時的強勢而已,所謂的忠誠度只不過是寄託在槍桿子之下的恐懼。可以說,他面臨的形勢比劉邦、曹操還要差,曹操、劉邦的私人武裝是用自己的個人魅力和基礎創業團隊從無到有再發展壯大,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南朝劉裕為何不能統一全國?沒有協調好軍事與政治關係的戰略錯誤


然而劉裕卻不是,即使是他掌控的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府兵,也是空降門閥們創建發展的基礎上接盤而來。所以對於劉裕來說,在士族門閥的汪洋大海里,不得不妥協,更不得不防範。

後邊有人拽著你,你便很難一心一意去向前衝。

權臣桓溫已經給他示範瞭如何奪取政權的路子,用軍功軍權來增加政治影響力和震懾力,只是棋差一著,北伐輸了。


南朝劉裕為何不能統一全國?沒有協調好軍事與政治關係的戰略錯誤


劉裕沒有桓家尊貴的士族地位,士族打心裡也看不起寒門。對他而言,除了前進,沒有退路可言。所以有前輩探路在先劉裕很清楚,要在朝中獲取更大的威信,不管作秀也好,還是真心也好,北伐是必然的,因此在消滅東晉內部的敵人,穩定根本之後立馬北伐關中,一刻也不歇。

劉裕北伐很大程度上是對內政治的延續,以北伐作為禪代的基礎。北伐前王鎮惡對留守建康的劉穆之說“三秦若定,而公九錫不至,亦卿之責也”,這才是劉裕北伐的本意。北伐不過是禪代的工具,收復洛陽長安,功業已成。即便劉裕有“經略趙魏”的雄心,一幫富貴到手的文臣武將又有多少繼續北伐的意願呢?


南朝劉裕為何不能統一全國?沒有協調好軍事與政治關係的戰略錯誤


但是這一切都隨著後方謀臣的去世而土崩瓦解。很多人都感到困惑不解的是,後方政權固然穩定著實重要,但一人之死能左右到滿盤輸贏的歷史結果嗎?

這一切其實反映的不外乎兩把權力對於政權的建立交織作用——軍權與治權。

當政權的建立需要通過武裝手段來達成時,外部的征伐依靠軍權的征伐,內部的號召需要治權的團結。外部的征伐可以為自身的政治影響力加分,但在中國這個自古以來文武有別,文忌武憚的中央集權國家內,政治永遠是政治,軍事則永遠是軍事,武力的跋扈往往會遭到更多政治上的攻伐。

沒有軍權的治權可以仰仗前期的政治影響力而繼續存在,但沒有治權來打配合的軍權則會掣肘於權力協調、後裝保障而瞬間土崩瓦解。

劉裕不斷的北伐正是在政治影響力不足的情況下無可奈何的軍事之舉,政治上的缺失自然使他在戰場的每一步都受制於大本營治力的穩定,而劉穆之恰恰是他在江東大本營立足經營的政治大旗。這面旗子的意義不僅僅是像蕭何那樣,坐鎮後方為前線的劉邦輸送戰鬥人員和彈藥,更是像胡漢民坐鎮南京——

依靠自身治權的影響力穩定各路權臣之心,再鞏固完善治權,從而從政治上奪取制高點而令海內臣服,使得蔣介石可以放開手腳一心北伐。


南朝劉裕為何不能統一全國?沒有協調好軍事與政治關係的戰略錯誤


沒有穩定的大後方或許可以像李世民那樣流竄成一方霸侯,但沒有一個強有力、穩定的政治影響力的大後方則必然不會成就一番霸業。因此沒有了劉穆之鎮守後方,劉裕也很難放心去征戰,再加上自己年事已高,而為了保證自己勢力延續下去,稱帝是唯一的辦法。否則一旦自己去世,劉裕集團立馬就會瓦解,於是趁著北伐取得的巨大威望,他選擇了趕緊稱帝,建立劉宋。

劉宋的建立,意味著劉家的未來重心已經移到了"整頓內部"上,與士族的鬥爭沉浮,讓劉家再也沒有機會騰出手去完成統一大業。

這一點,劉裕無可奈何,失去了胡漢民在國民黨政治影響力的的蔣介石也無可奈何。


南朝劉裕為何不能統一全國?沒有協調好軍事與政治關係的戰略錯誤


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與發展,意味著蔣的未來重心已經移到了“清理門戶”上,與國民黨高層元老和財閥家族的明爭暗鬥,讓蔣介石再也沒有機會騰出手去完成征伐之事功。於是他趁著北伐和中原大戰中取得的巨大威望,他選擇了當選總裁。

歷史就是這麼的巧合,他們出道時都是大佬豪門所看不起的小輩,都是倚仗治軍而走上歷史舞臺,都是依靠北伐而增加武裝統一的政治影響力,也都是由於後方治權的土崩瓦解而夙願未興,以至於巧合到相同的道理遇到了不同的人瞬間讓你產生了穿越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