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梦”的光荣绽放与悲壮夭折——''大上海计划“实施的前前后后(续三)

经过上海市政府的组织和规划,建设新上海的计划终于问世了。

她的主要规划内容是什么?

规划的实施会有什么困难?

请大家继续阅读。

“大上海梦”的光荣绽放与悲壮夭折——''大上海计划“实施的前前后后(续三)

3.“大上海计划”横空出世

上海是一个容易让人飞翔理想的城市,上海确实是让人实现抱负的地方。

回顾历史很有意思,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即拟有大上海建设计划,提出“设世界港于上海”。1926年5月,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掌控上海,也有建设大上海的计划,他委任著名学者丁文江先生担任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丁文江为他的大上海计划日夜奔走。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目标也是建设一个新上海。

大上海计划,应当在哪里“计划”?换言之,大上海的建设版图在哪里?

上海天下三分,分割为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这三个地区分属三个政权统治。

“大上海梦”的光荣绽放与悲壮夭折——''大上海计划“实施的前前后后(续三)

繁华的租界风景

“大上海梦”的光荣绽放与悲壮夭折——''大上海计划“实施的前前后后(续三)

1902年代上海老城厢

当时海内外一致公认,上海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是中国贸易、金融、工业和交通的中心,拥有国内最大的商埠与国际贸易港,但这都指的都是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人们说上海繁华,指的是租界繁华。确实,走进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但见高楼林立,商店银行鳞次栉比,娱乐场所应有尽有,别墅成群。但走进南市和闸北,特别是走进上海东部地区的华界,你就会看到一片破相,南市破破烂烂自不必说,闸北工厂众多,也是一片破相,并且南面紧贴租界,根本没有发展空间;至于浦东,去一次也大不容易,遑论其他,纵目望去,是一片连一片的田地、农舍和河流组成的荒凉农村;吴淞初显繁荣,但是它独处一隅,前不着村,后不靠店,远离上海中心区域,孤掌难鸣,要想有所作为很难;上海市政府龟缩在枫林桥畔简陋的两幢房内办公,连一个像模像样开会的礼堂都没有,市政府下属机构都散落在市区多处地方办公,如工务局、卫生局就在毛家弄(今天毛家路),社会局在小南门外,教育局则在大吉路等等。

租界和华界,一个是大富豪,腰缠万贯;一个穷瘪三,身无分文。

为什么租界和华界差得那么远呢?这其中有必然的原因,但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搁下不题。上海市新政府,要在华界做篇大文章,狭小局促的南市和闸北不行,大农村浦东不行,于是,华界的江湾到吴淞之间的大片土地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在决策者眼光看来,上海之所以发达,因其拥有远东唯一大港,港口是一个城市的血脉,有了血脉,一个人才能舒展四肢,才能行走四方。如果在吴淞开港,同时再改变现有铁路走向,江湾一带可以成为未来上海新的市中心。决策者把目光投射到黄浦江下游浦西吴淞和江湾之间的大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只要吴淞开港有望,这里就能够能够成为一个新的繁华市中心。上海已有300万人口,跻身于世界大城市,原有市区包括租界和华界都是人口拥挤,建筑稠密,地价房租十分昂贵,开辟新的市区,对上海城市的发展,具有可触摸的的现实意义。

于是,建设新上海的计划就在吴淞和江湾之间酝酿和发酵了。

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谋划,多少个人春夏秋冬的奋斗,终于,一份新上海发展规划的“大上海计划”问世了!

1928年10月,工务局长沈怡主持制定的《上海分区计划草案》正式出炉,该蓝图对上海城市的整体布局和未来交通作了详细的规划,其中有修筑一条围绕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环路即中山路。《上海分区计划草案》对于“大上海计划”的形成和建设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

1930年5月,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编制的《市中心区域计划草图》《计划概要》出台。随后,《建设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书》《上海市分区计划》《上海市道路计划》以及《黄浦江虬江码头计划》等相继出炉。这些规划让人耳目一新,它们不仅充满了当时国际上最流行的建筑理念,同时又是具有操作性的“施工图”,人们统之为“大上海计划”,也称“大上海建设计划”或“新上海建设计划”。

让我们来看看“大上海计划”的主要内容。

“大上海梦”的光荣绽放与悲壮夭折——''大上海计划“实施的前前后后(续三)
“大上海梦”的光荣绽放与悲壮夭折——''大上海计划“实施的前前后后(续三)

第一,市中心区域计划。

该计划 将整个上海城划分为五大区域:行政区、工业区、商港区、商业区和住宅区。

在中心区域划地1000余亩建设行政区,未来上海市中心采用中轴对称的严整布局,总体上呈十字形,正南北方向。位于中心位置的是市政府办公楼和市政广场,财政、工务、公安、公用、教育、土地、社会8个局的办公楼分列左右,中山大礼堂、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建筑散布在十字形内,并且有河池拱桥等美丽景观供人观赏和行走。

这种布局,其目的固然是为了市民办事便利和各相关部门联系方便,但同时也是为了显示出市中心区域的宏伟气势。

确定真如——大场附近为未来的新工业区,在吴淞港和火车货运总站之间建设一条铁路线,这条铁路线横贯两个新工业区。

吴淞镇以南、殷行镇以北的沿江一带设为商港区。

确定浦东黄浦江沿岸、南市老城厢和江湾市中心区一部分为商业区。

江湾、大场之间,沪南、真如、梵皇渡(今万航渡路一带)、法华镇(今法华镇路一带)、龙华镇、漕河泾等地为住宅区。

第二,港口铁路计划。

黄浦江下游吴淞江水较深,沿市中心区域东端虬江口沿江一带,可停泊吨位较大的轮船,因此先在虬江入黄浦江口建造可停泊百万吨级以上巨轮的深水码头,虬江码头岸线确定为1400米长左右,面积约800余亩。如果市中心区域建成,蕴藻浜将成为上海对外水运枢纽之一,因此,设想开凿一条运河,把蕴藻浜和吴淞江联结起来。总之,未来必在吴淞建设新港,使其成为振兴贸易发展的港口,成为实现大上海计划的重要引擎。

陆上运输,分别设立铁路货运总站和客运总站。为此,原京沪、沪杭甬铁路在上海的线路必须改道。计划将客运总站设在市中心区域西境外、江湾镇东北的中山北路旁;将货运总站设在真如;两站之间增辟新的线路。此外,从真如至大场向北建筑两条支线,一条支线通往商港区各码头,一条支线经蕴藻浜工业区,直达吴淞炮台。

上海已有两个火车站,一个是连接南京和上海的北站;一个是途经杭州,开往宁波的沪杭铁道线终点站的南站。在此基础上,计划加建一条从北站抵达江湾和吴淞的铁道线。

“大上海梦”的光荣绽放与悲壮夭折——''大上海计划“实施的前前后后(续三)

新市中心分区计划图

第三,全市道路系统计划。

市中心区域建设最最先要考虑的是开辟道路。为此,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首先编制了《市中心区域计划草图》及《计划概要》。随后邀请美国市政工程专家费立伯、龚诗基来沪咨询,然后斟酌修改,将图定名为《上海市市中心区域道路系统图》,并编制了《上海市市中心区域道路系统说明书》。

按照规划,以市中心区域为中心,从宝山镇起筑一条大道,越过蕴藻浜,经江湾镇连接北四川路;再经租界穿越上海旧县城、南车站,过江连接上南公路直达闸港镇——此为新上海主要南北干道。

计划筑一条大道,自江湾镇向东由翔殷路到达浦江,向西经大场与沪太路相接——此路为新上海主要东西干道。

另对,闸北、沪西、浦东等区域建设新的道路系统。

全市道路系统计划规划修建20余条干道,总长度约500公里,将市北、市西、市南的主要集镇与新市中心区域、租界相互连接,形成一个交通便利的系统。同时,将修辟连接沪南、闸北、沪西、浦东等局部区域的道路,拾遗补缺,使交通系统更加周密。

“大上海梦”的光荣绽放与悲壮夭折——''大上海计划“实施的前前后后(续三)

1930年代五角场的大转盘

在翔殷路与淞沪路、黄兴路的十字交口处,开辟一条其美路(今四平路),构成五角场格局。闸殷路和军工路等既有道路不作更改,作为主干道继续使用。

计划修建11条“中”字头马路、10条“华”字头马路、5 条“民”字头马路、10条“国”字头马路、9条“上”字头马路、13条“海”字头马路、15条“市”字头马路、12条“政”字头马路与8条“府”字头马路,这些马路路名组合起来正是 “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

规划显示,政府行政区域如同一个“中”字,以此为中心,其正西、正东、正北、正南四个方向开辟四条主干道,分别为三民路(今三门路)、五权路(今民星路)、世界路(与今同)和大同路(未建成),以此构想体现国民政府“三民五权、世界大同”的政治主张。

从地理上来说,虬江和吴淞一带的江岸接近长江,腹地较大,交通方便,远比旧有的黄浦江港区位置优越,因此这两地列为新港区。

……

“大上海计划”正如其名,充分展现了市政府建设大上海的宏大构想,也体现了在租界的压制下,华界力求自主发展的信念和自强不息的努力。”法国学者安克强在其专著中指出:“市政府官员心目中的主要设想就是要建立大都市,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大的和现代化的,把上海建设成东方大港。”

确实,“大上海计划”从规划选址、方案设计到建筑式样,处处体现着规划者的凌云壮志、丰富的学识和炽热的激情。今天我们回眸大上海计划,仍然会受到一种鼓舞和激励。我们可以说,“大上海计划”是近代上海第一个综合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全面开花的新上海城市发展蓝图,也是一幅可以同租界争奇斗艳的远景。“大上海计划”在上海城市发展史上,无疑留下地标性的历史印记,呈现出特别华美的锦词华章,为上海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参照的标杆。

上海人、中国人追求“大上海之梦”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大上海之梦”露出了一缕光明的曙光!

“大上海梦”的光荣绽放与悲壮夭折——''大上海计划“实施的前前后后(续三)

然而,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大上海计划”的实施面临着严重挑战。别的不说,就单单要在一大片广袤的田野上,开辟新建一个全新的上海新的市中心——,建筑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港口舟辑往来,百姓安成乐业——要有多少艰难险阻要跨越啊!

二、在中外反对声中艰苦前行

1.欢呼声中的激烈质疑

“大上海计划”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激励了许多人燃烧起火热的激情,让许多人对上海的未来充满憧憬。

1928年2月,工务局长沈怡着手制订新市区全盘计划,每天回家也把图纸铺在客厅地板上仔细阅读,还不时用红蓝铅笔在图纸上划来划去。她的新婚妻子在一旁不时为他按下图纸,不让它们翘起来。

“这些纵横的线条,将来都是一条条马路。大半个市的区域,是被一条公园似的绿带包围着,有流水,有草地,有桃柳相间。”沈怡憧憬地对妻子说。

妻子脸上洋溢着神往的表情。

沈怡夫妇的憧憬向往,是当时许许多多人的表情,也是当时许许多多人的心声和心愿。我们不得不感慨,向往美好生活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大上海计划“引起海内外巨大反响,让人激情满怀,引来一片赞同声如春潮激荡;也有反对声四起,并且态度相当激烈。

不少外国人就加以嘲笑,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发表《梦想的都市》的文章,对“大上海计划”发出一阵阵嘲笑。

不独外国人嘲笑,中国人反对的也不少。

《申报》1928年3月9日,刊登了松宝上南青县冶讨论会宣言,该宣言道:

凡是做一件和地方有关系的事,要把具体计划,谋诸大众付诸公论,通盘筹划公开进行,才可收圆满的效果。现在特别市政府从没有计及此点,大上海的目的和计划都没有具体规定……如何能使民众心悦诚服呢!现在青天白日之下,是否应该再用这种独裁专制的方式,这是第一点要请当局注意的。

话说得很重,宣言继续宣言:

大上海的计划,照先总理的意思,不过原要把上海港口改良,做成一个东方最完善的商港;并不说要把上海全县市乡和邻近各县市乡收入特别市政府之下,扩大区域、遽称尽大上海的能事。所以上海的大不大,当在业务上精神上力求发展,不当单在区域上着想。吾们以为就并要扩大区域,应该先把原有的上海闸北两市,切切实实地办起来,有了相当的成绩,再逐渐扩展开去也不算晚。现在连办理原有两市都有令人不能满意的地方,而竟急急于强把邻近市乡,一股脑儿都收进去要他都市化,这种大而无当,不说质的充实,但求量的增加的,做法恐怕先总理的本意,断不是这样罢。这是要请当局注意的。

宣言最后再宣言:

总之,办理政治,须遵照先总理天下为公的遗训。现在上海特别市政府的大上海计划,不顾民众心理不察地方情形,失却总理本旨,违背建国大纲,究竟与总理遗训是否符合,这真使吾五县民众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所以吾们的意思,要请国民政府把现在上海特别市政府的大上海计划,采取真正地方上的民意,从速加以纠正,这是我们所馨香祝祷的。

这是上海本地反对的声音,还有外地省市的批评声音,甚至批评声来自政府高层。

一天,铁道部长顾孟余通知上海特别市市政府,要求派员前往首都南京参加会议,会议主题:讨论大上海计划中的迁移铁路和吴淞开港问题。

工务局局长沈怡和公用局局长黄伯樵受命前往。

“大上海梦”的光荣绽放与悲壮夭折——''大上海计划“实施的前前后后(续三)

沈怡局长

“大上海梦”的光荣绽放与悲壮夭折——''大上海计划“实施的前前后后(续三)

黄伯樵局长

火车轰隆隆地朝前行驶,他们神态严肃,心情沉重。火车到了南京,他们立即赶到中央政府铁道部某会议室,就见铁道部几乎所有高级干部都坐着等候,他们大多都脸色严肃。于是,会议在严肃的甚至带有火药味的气氛中开始了。

“你们的‘市中心计划’,有时也自称‘大上海计划’,看罢主要内容,哪有半点和总理的大上海计划相符合的?”有人开口就是质问,大有兴师问罪之势。

整个会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有人暗暗窃笑。

黄伯樵局长请沈怡局长回答。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总理的大上海计划的主要用意,是让租界地位衰落,最后实现收回租界的目的,而其采取的措施则为开辟新黄浦江和建设东方大港……”沈怡稍事考虑就开口阐述,侃侃而谈:“我们采取的措施,只要同样可以达到收回租界的目的,我相信这不能算是违反总理的意旨。何况总理在《实业计划》中的自序也说,这计划只是个轮廓,详细的方案当付诸专门人士去研究,可见总理的态度是非常开明的。”

人们都盯着沈怡看,这个年轻人不卑不亢,说话有力。

“建设上海市中心,乃是大上海计划的一部分,而大上海计划必须包括商港与铁路建设,更是势所必需,理所当然。”沈怡略略提高声音强调道。

铁道部部长顾孟余频频点头。

沈怡发言后,铁道部部长顾孟余发言表示认可,接着,与会者讨论了一些细节,会议宣告结束。当晚,沈怡和黄伯樵坐火车赶回上海复命。

上海特别市政府继续驾驶着“大上海计划”的列车前行驶。

2.解决最大的经费匮乏问题

“大上海计划”最闪亮的地方,就是绕开上海开埠80多年来形成的上海繁华市中心,在上海东部荒野上开辟建设一个新的市中心,这个新的市中心,有铁路、港口、马路、学校、政府办公楼和住宅等,这些需要海量资金投入,方能建设成功。

南京国民政府国库空虚,给足政策,但要钱没有分文。上海市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建设大上海计划,仅第一期工程所需款项就约5,000万元,这笔巨额资金从哪里来?

1929年7月6日,上海市政府参考欧美惯例,成立发行市公债筹备委员会,筹备发行市政公债300万元,期限8年,利息8厘;发行市政公债以本市房捐收入作为担保,定于1937年前分14期偿还。

“此次发行的市政公债,用于‘大上海计划’市政建设所用。上海市财政原本就入不敷出,建设浦江以西、淞沪铁路以东的7,000亩土土使之成为新的市中心区域,需要大量经费,发行公债就是一种集资手段。”张群市长向公众解释。

建造体育、文化和卫生设施同样也需要巨额经费,钱从哪里来?

1934年初,市政府发行1934年上海市政公债,公债定额350万元,这项公债由市政府“无条件担保”,同时还以汽车、运货汽车、机器脚踏车及脚踏车牌照捐作为“该公债之第一担保品”。

上海市政府还采用“招领余地”的办法,即“招领”市中心区域“余地”。

上海市政府划定市中心区域范围后,立即宣布停止区域内的土地买卖过户,冻结江湾一带的土地买卖。

什么意思?

原来是政府采用低吸高抛的手段,获取其中差价。

具体的操作路径是,上海市政府在计划建设的市中心区域内,以每亩200~600元低价,征收土地5400余亩。这些土地除了用于建设市中心以外,还多了829亩土地。市政府将这些多余的土地分成两个等级,以2000~2500元的高价出售;甲等土地分布于虬江、走马塘两侧,乙等土地分布在军工路、江湾镇西北;甲等每亩地为2500元;乙等每亩地为2000元。

为了吸引资金,上海市政府通过开会、广播、登报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到处强势宣传“招领土地”和的种种好处,鼓吹销售土地的前景十分美好,繁华似锦,这些宣传引得上海市民和外国人,都产生了强烈的购买冲动,纷纷前来“招领”“余地”。就这样,市政府汇拢资金175万元。

“卖地”和发行公债双管齐下,基本上凑足了“大上海计划”前期建设所需的启动资金。

尝到买卖土地 的甜头,1930年10月,上海市政府进行第二次“招领余地”;1935年春天,又进行了第三次“招领余地”。 第二次、第三次的“招领余地”,土地出售价位大幅上升,但美、英、日、意等国侨民还是纷纷前来购买,共销售土地1480多亩。

有了资金,“大上海计划”终于启动了!

3.中山路开工典礼隆重举行

“大上海计划”开工的项目很多,犹如一簇簇鲜花盛开,万紫千红,蔚为壮观,其中中山路项目先声夺人,其开工典礼就十分高调,引人注目。

经过市政府土地、工务两局多时的筹建、测量和制定路线等,中山路的建设方案终告完成。该路从龙华起,沿沪宁路达交通路,接上闸北原有的中山路,共长13公里,这是上海第一条贯通南北的要道。

1928年3月26日 上午,上海特别市政府在龙华镇龙华寺举行中山路开工典礼。

那天,龙华寺四周和中山路起点处,军警密布,戒备森严,三步一岗,五步一警。 32军特务营1营、37师第2团2营六七两连、市公安局保安队1队、县警察四分所1队及龙华镇保卫团一小队,全部出动。

开工典礼的会场布置一新,龙华寺门扎有一座彩牌楼,左右交叉挂着党国旗,上悬“上海特别市中山路开工典礼”白布横额;走进寺内的广场,看见一座礼台映入眼帘,台西向上覆以芦席;礼台正中悬挂着孙总理遗像,左右分别悬挂党国旗;礼台前面安置4盆鲜花,两旁各悬标语口号:

修治道路以利民行;

建筑中山路是实行大上海计划的初步;

中山路是纪念总理的路;

中山路是贯通南北的要道;

筑路就是实行民生义;

市内的街道是全市的血脉;

筑路是训政时期最重要的工作

“大上海梦”的光荣绽放与悲壮夭折——''大上海计划“实施的前前后后(续三)

钱大钧军长

“大上海梦”的光荣绽放与悲壮夭折——''大上海计划“实施的前前后后(续三)

熊式辉司令

“大上海梦”的光荣绽放与悲壮夭折——''大上海计划“实施的前前后后(续三)

张定璠市长

终于,一辆辆汽车鱼贯驶来,一扇扇车门打开,上海军政要人全数出场:32军钱大钧军长,淞沪卫戌司令熊式辉,海军司令部代表江海关监督李景曦,上海特别市市长张定瑶,江苏交涉公署交涉员郭泰祺,还有上海县政府、兵工厂、吴淞要塞司令部、上海总商会、各路商联会、闸北商会、上海县商会、全国道路协会、南洋兄弟烟草金司、华商烟草公司等代表暨市政及各局职员,来宾约1500人。

会议开始,全体肃立,公安局军乐队奏起乐曲;来宾向国旗党旗及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张定瑶市长恭读总理遗嘱,全体静默3分钟;之后,张定瑶市长致辞:

“今天举行中山路开工典礼,承各界来宾参加,深为感谢。现在上海特别市筑路,很多从来没有举行开工典礼,何以要举行中山路开工典礼呢?

“因为建筑中山路有6个重要的意义:第一,总理是我们革命的导师,是党国唯一的领袖,我们建筑中山路是纪念精神不死的总理;第二,总理生前有大上海的计划,现在上海军事时期早已过去,应该努力从事建设事业。我们建筑中山路是实现总理的遗愿……”

张市长提到,这条路建成后可以使上海南北贯通,不再需要假道租界,也可以减少外国人越界筑路的觊觎。

张定瑶市长和钱大钧军长行破土礼,乐队演奏的音乐响彻全场。会议结束,来宾离场。

1928年4月18日,中山路工程正式动工建造。一年半后,1929年年底,大西路(今延安西路)至龙华路路基筑成,全线通车。中山路完工后,更名为中山南路。

1930年5月下旬,中山路通车;该路南起龙华,北至交通路,全程13公里,有木桥1座,钢筋混凝土桥3座,水泥混凝土圆管涵洞29道,该路路基宽度15—18米,路基中间铺设7.5米宽、10厘米厚煤渣路面。同月,开始修筑南接中山南路的路段,其蜿蜒向东北延伸,经过沙泾港,最后北接水电路的中山北路,全长约6公里。

1929年10月10日,江湾市中心的“总理纪念碑”揭幕并举行落成大典,人们兴奋地聚集在一起,仰望高3丈有余的纪念碑,其正面镌刻有谭延闿先生所题“独有千秋”、蔡元培所题“侯圣大惑”的大字。当晚,江湾民众均提灯参加了庆祝活动。

“大上海梦”的光荣绽放与悲壮夭折——''大上海计划“实施的前前后后(续三)

上海最先修筑的孙中山纪念物,就是位于江湾地区的“总理纪念碑”。按照上海市政府的要求,在孙中山灵榇经过的地方,都应修筑纪念碑。为纪念“总理纪念碑”的建立,上海特别市政府将原体育会路改名为纪念路。

“大上海梦”的光荣绽放与悲壮夭折——''大上海计划“实施的前前后后(续三)

至此,我们发现,“大上海计划”的建设始终以孙中山的名义进行。做一件大事,喜欢借用伟人名人的名义来进行,好像这样才名正言顺,这样就师出有名,这样才理直气壮,这真是由来已久的中国特色。

不管怎样,大上海计划如同一艘巨轮,已经驶离港口,向着前方远航。前面是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骇浪,历史很快会揭开答案。

(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