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曾任青島第一任市委書記

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曾任青岛第一任市委书记

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曾任青岛第一任市委书记

1921年7月23日,這是個開天闢地的日子。

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今天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13名年輕人,懷揣改天換地的革命理想,圍著一張長長的餐桌 ,在椅子或圓凳上坐下,完成了一個重大的歷史使命。這就是中共一大的召開。

在這13名代表中,有兩名來自山東的代表,一個是王盡美,一個是鄧恩銘。這兩位與青島黨組織的創建、發展,都有深厚的淵源。特別是鄧恩銘,接受黨組織派遣,在青島宣傳馬列主義,建立青島黨團組織,成為青島黨組織第一位領導人。今天的《發現青島》,我們就來說說中共青島第一任市委書記鄧恩銘。

男兒立志出鄉關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鄧恩銘出生於貴州荔波縣水浦村一個水族農家。父親四處採藥行醫,母親則推豆腐賣補貼家用。

鄧恩銘是家中長子。他少年時代就十分懂事,常常天不亮就起床幫母親推豆腐 、趕早市,挑水裝滿家裡的大水缸再去上學。

1911年,鄧恩銘從私塾轉入新式學校荔波模範高等小學堂,即荔泉書院讀書。1917年秋,在山東做官的叔父鄧國瑾(又名黃澤沛)來信,要他前往山東讀書。鄧恩銘決定,走出大山,遠赴山東求學。自此,他再未踏足黔地。

在濟南,鄧恩銘考入了山東省立第一中學。此時,1917年俄國的十月革命和民主、科學的新思想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在省立一中的圖書館裡,他讀到了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五四運動爆發後,鄧恩銘將《新青年》的號召付諸實踐,積極投身到愛國運動浪潮中:在濟南城內外宣傳演講,舉行學生聯合大會,組織學生總罷課,組織學生到日本領事館示威,帶領群眾包圍並搗毀支持軍閥政府的《昌言報》。正是從這個時候起,這個貴州小夥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五四運動”後,鄧恩銘結交了國民黨改組派的中堅人物王樂平。在王樂平創立的齊魯書社裡,鄧恩銘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學生領袖王盡美。1920年夏,鄧恩銘和王盡美一起,聯絡一批進步青年,秘密成立了濟南康米尼斯特學會。恰在此時,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立,這是全國最早的共產主義組織。王盡美、鄧恩銘馬上與陳獨秀聯繫,籌建濟南共產主義小組。為了廣泛吸收進步青年參加研究革命理論,鄧恩銘和王盡美等決定組織一個範圍更廣泛的學會,取名為“勵新學會”。1920年11月21日,勵新學會成立。

1921年春,經過王盡美、鄧恩銘等的努力,在北京 、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影響和幫助下,濟南早期共產黨組織秘密誕生了,其成員至中共一大前,已發展到8人。

“一大”唯一少數民族代表

1921年6月,上海早期黨組織在共產國際代表的幫助下,與當時在廣州的陳獨秀和北京的李大釗聯絡後,決定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並通知各地黨組織各派兩名代表參加。

之後,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員張國燾赴滬籌備大會。他中途在濟南停留一天 ,與王盡美、鄧恩銘等8名同志在大明湖的遊船上進行暢談,交流對建黨的看法。張國燾走後,王盡美、鄧恩銘作為山東推選的代表,動身前往上海,出席中共一大。

王盡美,長臉寸頭,一對大耳虎虎生威;鄧恩銘,圓臉清秀,留著三七開分頭 。這兩名來自山東的代表,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13名代表中,鄧恩銘還是唯一的來自西部偏遠山區、唯一的少數民族、唯一的中學生代表。在大會發言中,他從容不迫、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展現了一個有志青年的遠大抱負和堅定理想,他激動地說:“我的祖國呀,必須富強。沒有道理不富強!”15年後,同為一大代表的陳潭秋撰文回憶道:“山東濟南的代表王盡美和鄧恩銘,那時王、鄧兩人是非常活潑的青年。”

中共一大後,在中共中央代表陳為人的幫助下,直屬中共中央山東區支部成立,鄧恩銘是支部負責人之一。該支部先後在濟南、青島、淄博、張店等地從事黨的組織、宣傳和工運工作。

青島黨組織第一位領導人

鄧恩銘是從1922年6月開始與青島結緣的。據中共青島市委黨史研究室主編的《輝煌的足跡——中共名人與青島》一書記載,民國十一年(1922年)三月,鄧恩銘的叔父黃澤沛任膠縣(今膠州)知事(縣長)。這期間,由於叔父的原因,鄧恩銘經常來往於濟南、膠縣、青島,對青島有了更多的瞭解。

1923年初,鄧恩銘赴青島開拓黨的事業。他克服政治環境險惡、經費緊張等困難,深入群眾開展工作。簡默在《重溫一條河流》中提到,鄧恩銘在寫給時任團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劉仁靜的信中說:“實好似窮困之孤軍奮鬥。”儘管困難重重,鄧恩銘毫不畏懼。他寫道:“青島好像一片乾淨的沃土,隨地可以種植,故我到此後即作種植計劃。”嚴酷與險惡如影隨形,但真正的革命者從來不缺樂觀與浪漫,他就像一位詩人,在青島“乾淨的沃土”上,種植著鮮花似的詩行。他穿著一件深灰棉袍,對外以小學教員的身份作掩護,深入工廠車間活動時則是一襲粗布短褲短褂,憨厚朴實的模樣使他看上去完全像是一名地道的工人。在他的辛勤開拓和種植下,青島這片“沃土”綻開了鮮花,也結出了碩果。1923年8月,青島第一個黨組織中共青島組建立,鄧恩銘任書記。

青島黨組織建立後,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青島的傳播,並加速了團組織的建立。11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青島支部成立,鄧恩銘任書記。

在鄧恩銘等的努力下,青島的黨員人數也不斷增加。到1924年7月,青島黨組織改稱為中共青島獨立組,鄧恩銘任組長;1925年2月,又改稱為中共青島支部,鄧恩銘繼續擔任書記。此時,青島已有正式黨員13人,候補黨員(後改為預備黨員)11人。

領導青島工人運動

黨團組織相繼建立,為開展工人運動創造了條件,青島的革命鬥爭從此掀開了輝煌的一頁。

1925年2月8日,鄧恩銘組織領導膠濟鐵路和四方機廠大罷工,成立膠濟鐵路總工會,工人們抬來枕木和鋼軌封鎖鐵路線,司機熄火滅爐 ,各段各站一律停工,膠濟鐵路全線癱瘓。他又發動四方機廠工人舉行罷工聲援。罷工持續了9天,迫使鐵路局和機廠答應了包括增加工資在內的復工條件。這次罷工被鄧中夏譽為“異軍突起”。

1925年4月,鄧恩銘和王盡美組織領導了青島日商紗廠工人同盟大罷工,罷工工人達到1.8萬人,掀起了聲勢浩大、震動全國的反帝愛國運動,形成了青島歷史上第一次罷工高潮,成為“五卅”運動的先導。鄧恩銘還領導了青島全市工人大罷工,組織成立了青島市各界聯合會和市總工會。他在青島的活動,引起了反動當局極大驚恐。5月4日,反動當局拘捕了鄧恩銘,並於5月11日將他趕出青島。

1925年8月,鄧恩銘被任命為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11月,地執委機關遭到破壞,鄧恩銘被捕入獄,受到殘酷折磨。後因患肺結核,生命危殆,經黨組織和親屬多方營救,得以保外就醫。1926年6月,鄧恩銘再次秘密回到青島,負責重組黨組織。這時,青島的黨組織遭到很大破壞,急待恢復和整頓。他不顧疾病痛苦,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迅速恢復了青島的黨組織。

1927年4月,鄧恩銘出席在武漢舉行的黨的五大。回到山東後,任中共山東省執行委員會書記,領導全省各地舉行農民武裝暴動。1928年2月,鄧恩銘重返青島,任青島市委書記。

兩次組織越獄

1929年1月,鄧恩銘在濟南被捕。事後查明,出賣鄧恩銘的是一個名叫王復元的人。 王復元是濟南人,時任山東省委組織部長。1927年4月,王復元去武漢參加中共五大,中央讓他帶回1000塊大洋的活動經費,結果被其藉口丟失貪汙了。時任山東省委書記的鄧恩銘對其嚴厲批評,要他把錢交回來,但他拒不悔改。省委召開會議,開除了王復元的黨籍。王復元懷恨在心,後來竟投靠國民黨,出賣了省委機關,帶領特務抓捕了鄧恩銘等17名同志。當時任中央軍委書記的周恩來得知這一消息後,派警衛員張英赴青島鋤奸。張英、傅玉真、王科仁三人聯手,在中山路將王復元擊斃。

鄧恩銘被捕後,親自策劃了兩次越獄鬥爭,有7位同志成功逃脫。這兩次越獄,震驚了國民黨最高當局。監獄加強了看守,越獄再無希望了。

鄧恩銘在獄中一直用“黃伯雲”的化名,雖經歷了多次審訊,但獄方只知道他是“黃伯雲”,並不知道他就是當時的山東省委書記鄧恩銘。1930年10月,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任命張葦村為審判長,審訊共產黨員。張葦村是山東國民黨元老之一,第一次國共合作時與鄧恩銘十分熟悉。當他知道獄中有一個叫“黃伯雲”的人時,立刻意識到此人就是鄧恩銘。在審訊室裡,透過蓬頭垢面、瘦骨嶙峋的“黃伯雲”,張葦村依稀看到了當年鄧恩銘意氣風發的影子。他直呼“鄧恩銘”,鄧自知已無法再隱瞞,於是說:“是!我就是鄧恩銘!”

1931年4月5日凌晨時分,鄧恩銘在屢受酷刑折磨之後,拖著罹患重病之軀,從容整裝,與難友們一一告別,和其他21名共產黨員一起高唱《國際歌》,慷慨走向緯八路刑場……

就義前,他強忍著病痛給母親寫最後一封家書:“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後繼頻頻慰九泉。” 特約撰稿 田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