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创则已 创则必成” 滁州“创森”

——从“环滁皆山也”到“让城市坐落森林之中”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指标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

“设计一个梦幻城市很容易,然而建造一个活生生的城市则煞费思量。”——简·雅各布斯—;建造一个活生生的“国家森林城市”,则要更加“煞费思量”。

“不创则已 创则必成” 滁州“创森”

滁州思量后却知难而上,在荣获了“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生态文明价值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等一大批国字号招牌后,又把眼光盯在“国家森林城市”这块金字招牌上。“创森”能为我市带来什么

地点:深圳,时间:10月15日。2018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在这里举行。本次座谈会规格很高,由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牵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等共同主办。本次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了北京市平谷区等27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至此全国“国家森林城市”达到165个。

“不创则已 创则必成” 滁州“创森”

芜湖作为今年安徽省唯一受表彰城市,会上得到“国家森林城市”授牌。从2012年10月起,6年来,安徽已有池州、合肥、安庆、黄山、宣城、六安、芜湖等7市“创森”成功,跻身于“国家森林城市”之列。而淮南、滁州、宿州、马鞍山等市也已加入“创森”行列,全省一半以上的地市已经或正在奔走在“创森”的路上。

滁州,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30多年前,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大包干”,打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勇于改革,敢为人先”,已是滁州这座城的金字名片。今天,看到兄弟城市芜湖在“创森”的路上走在自己的前面,内心一定是大有触动的。

“不创则已 创则必成” 滁州“创森”

有触动通常会有行动。地点:滁州,时间:11月15日,全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动员大会在滁州召开。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打造生态文明“滁州样板”的重要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全市必须以志在必得的信心抓“创森”,做到不创则已、创则必成。

“不创则已、创则必成。”这一句,铿锵有力;这一句,志在必得。滁州接力深圳2018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之后随即召开全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动员大会,“创森”急切之心一切尽在不言中。

“不创则已 创则必成” 滁州“创森”

回溯到2015年4月,我市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申请,并于同年得到国家林业局同意开展创建工作的复函。2016年,滁州市正式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目前我市的“创森”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打造“美丽滁州、绿色滁州、生态滁州”,成为我市“创森”工作的主旋律。

发展城市森林,身边增绿,生活添景,不仅是城市创森的基本内容,也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森林已成为现代化城市不可或缺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我市“创森”具体优势点在哪里?

滁州“创森”比较有底气,天然林业资源自古丰富。江淮分水岭岭尾涵盖滁州全境,我市境内目前拥有五家国家级森林公园,山川之峻秀,城郭之宏丽,为一方名郡之地。截至2017年底,全市森林面积达6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5%,这些都为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下好底子。

“不创则已 创则必成” 滁州“创森”

滁州“创森”比较有运气,赶上政策资源的好时代。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滁州市作为皖江城市带的重要一翼,森林城市的建设将大大促进皖江森林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滁州“创森”比较有行动。依托天然底气与时来大势,《安徽省滁州市国森林城市总体规划(2017-2026)》随即出台,该规划精准锁定我市“创森”的五大意义:一是打造江淮分水岭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皖江国家森林城市群;二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转型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有效效径;三是彰显生态文化特色,建设美丽滁州、绿色滁州、生态滁州;四是实现林业增绿增效,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五是推进滁州文明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不创则已 创则必成” 滁州“创森”

我市此次“创森”,是从滁州城区、郊区和乡村统筹规划的全市总动员行动,既是城市和乡村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要求,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促进城乡统筹建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我市现代农业产业科学化体系。至此,“创森”于我市,不但必须,而且必然;因此,从我做起,从“林”开始,也成了每一位滁州人的义不容辞。

“创森”之经遍及海内外

如果说街道与人行道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那么,森林覆盖率则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晴雨器与冷暖调节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仅是城市绿化美化的需要,更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以及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安全、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整体生态的功能阀。据联合国相关资料显示,1990年全世界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只有14%,进入21世纪后,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

目前,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仅为37.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只有13.7平方米,远低于联合国提出的60平方米的最佳人居环境标准。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达10亿人,城镇生态需求与生态压力将面临巨大负荷。

“不创则已 创则必成” 滁州“创森”

为了缓解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增加城市化地区的森林、树木覆盖率,充分发挥森林和树木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都不约而同地把“创森”视为现代化城市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森林城市的提法最早源于美国和加拿大。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中,首先使用“森林城市”这一名词。而欧洲一些国家,像德国、芬兰等国家森林资源丰富,各城市中绿化率几乎50%以上。

莫斯科、温哥华、多伦多、华盛顿、波特兰等城市,从郊区到市区,绿色是城市的主色调。市区内既有大面积森林公园,也有宽阔的沿街绿化带把城镇内各类公共绿地有机连接,在整体上构成一个森林环境。他们的森林与城市的关系不是城市中分布有森林,而是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显然,这些国外“创森”经起点比较高,我市对此还存在着仰视的距离,而国内的则接地气得多。

贵阳,作为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高原特色现代化都市。贵阳的“创森”,在建设之初就坚守绿色环保、生态发展的双核设计理念不动摇。早在上个世纪,贵阳就通过环城林带等生态工程的建设,推动城市扩绿,建成了第一条环城林带;进入21世纪,贵阳又全力建设各条环城林带,两条环成林带的森林面积达到了242万7千多亩。在森林城市建设上,贵阳将一些低效农业改造成高效进口林,让老百姓参与入股,借此完成城市森林覆盖率与百姓收入的双提升。

池州则是我省第一个成功“创森”的城市。池州依托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电商交易平台,以森林旅游为突破口,把森林旅游同休闲养生、产业发展、特色文化、脱贫攻坚等统一起来,兼顾生态、生产、生活,统筹山水、物产、文化,融合一产、二产、三产,让森林旅游成为产业支撑,让森林旅游成为文化品牌,让森林旅游成为致富途径,统筹推进了森林建设与旅游发展相互融合。

芜湖“创森”成功归纳起来有三个关键词:一是直奔达标,二是绿化增景,三是兴林富民。经过三年的努力,芜湖“创森”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城市绿化覆盖率42.46%,人均公园绿地16.85平方米;创建省级森林城市2个、省级森林城镇38个、森林村庄376个,建成森林长廊示范段455公里。

“不创则已 创则必成” 滁州“创森”

我市要成就“创森”工程,有两个关卡要打通:一要在市域内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二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江淮绿色门户,醉美山水亭城”,构筑皖东地区江淮分水岭上的绿色生态屏障体系。因此,“邻居”池州、芜湖与贵阳“创森”的成功经验,可以借来取长补短。“拿来主义”即便在今天也并不过时。如果把千年之前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理解成让“森林包围城市”的话,而今,“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就是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这也是我市当下的“创森”主目标。

“不创则已 创则必成” 滁州“创森”

我市的“创森”工程,一要保证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不变动;二要注重视觉效果向视觉与生态功能兼顾、注重绿化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向提高土地空间利用效率、注重集中在建成区的内部绿化美化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三转变”的发展观不走样。这样“创森”之树,必挂硕硕善果。“好山好水好空气,森林让滁州更美丽”,如此美好城市之景,不久将必然近在身边,绿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