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01

有的人光活著已經竭盡全力

有的人卻在慢性自殺

如果你也曾困惑生活沒有意義,覺得人生艱難,不妨去醫院看看,這些在死亡線上搏命的人會告訴你:想好好活著,到底有多難?

最近看了《人間世 2 》,一個叫王松茗的小男孩被按在病床上吸麻醉藥,他拼命掙扎:我要呼吸!我要呼吸!這是“什麼殺人醫療辦法”?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40 分鐘後,他的脖子被切開一個洞,在左腔靜脈埋上管子,數不清的藥水靠著這根管子流進他體內,和癌細胞作戰 。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劫難還在後頭。兩個月後,他再次被推進手術室。

切開腿,拿出骨頭,切除腫瘤後,再放回體內。

這是他唯一保命的方法。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與他有著相同經歷的,是 11 歲的安仔。

某天,他對媽媽說,手好痛。媽媽帶他去醫院,已經太晚了。

他的左手臂浮腫到人頭那麼大,癌細胞已經開始轉移了。

為了保命,他不得不截肢。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他以為,媽媽帶他去裝了假肢,化療一結束,就能像以前一樣背書包去學校上學。

但他的肺卻漏氣了,只能靠插管排出肺內的空氣。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2018 年的農曆正月十三,因雙肺腫瘤持續惡化,他被緊急送往醫院,崩潰大哭:

“今年過年我都沒有好好過。我哪裡都去不了。”“我已經是極限了。我真的已經是極限了。”“我真的沒有辦法在醫院待下去。我真的很想出去走,出去玩……”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他反覆祈求醫生:求求你了,好不好?醫生,求求你。

他真的很想,很想活下去。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醫生無能為力。

他絕望地問媽媽:“頂不住怎麼辦?”

安仔的呼吸系統已經斷了,沒有治癒希望。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最終,他走了。捐獻了一雙眼角膜,讓一位等待了 4 年的失明男孩重見光明。

給他媽媽留下了一句話:寶貝永遠愛你。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無數人看哭:生命太脆弱。

很多人反思:珍惜生命,好好活著。

看到別人的死亡掙扎,才知道有些人光是活著,已經竭盡全力。

但很多人表面說注重健康,其實一點也不珍惜生命,甚至,輕視生命。

前段時間,36 歲的華為工程師,22 個月無休,猝死。出事前 2 天,仍在通宵工作。2018 年 6 月,37 歲的廣告策劃人劉凌峰檢查出胃癌晚期,確診前他已經患有膽結石、胃潰瘍,卻一直不當回事,抽菸、喝酒、熬夜,透支生命拼事業。最拼時,連續工作 70 個小時。2015 年 3 月,程序員張斌猝死於酒店馬桶上,年僅 36 歲。當天深夜 1 點鐘,他還發出最後一份工作郵件,平時加班至早晨五六點是家常便飯。……

這樣的悲劇,太多太多。

孔夫子在《論語》有句話:未知生,焉知死。

大意說,如果你不知道究竟什麼是“生”,又怎麼真正知道什麼是“死”?

我們看這樣的紀錄片,思考死亡的價值,是提醒自己去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即你對待生命的態度。

真正珍惜生命的人,不會只是嘴上說著要健康,實際上卻在慢性自殺。


02

當死亡逼近,你最想要的是什麼?

很多人說珍惜生命,但根本不知道,自己想怎麼活,到底什麼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在一間狹小的房間裡,王思蓉哭得撕心裂肺,聲音都啞了。

她質問媽媽:“為什麼你不在家裡?”

媽媽哭著說:“媽媽要出去掙錢。”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她是個留守兒童。

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父母在蘇州打工,一年只有過年才能回一趟家。

初三考期末考時,她膝蓋一直疼,以為是個子長得太猛引起的生長疼痛。

沒想到,是她的骨頭裡長了骨肉瘤。

等到發現病情住院時,她就面臨艱難抉擇:要腿,還是要命。

最保險的方案,醫生建議截肢。

她寧死不肯。

“假如要截肢,就給我申請安樂死”。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最終,父母和醫生決定尊重她的意見,儘量保住她的腿。

手術時,她整條腿被切開,取出骨頭,把癌細胞滅活後,再把骨頭放回腿裡,縫合。

止血的紗布,鋪了一地。

刻骨銘心的痛。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王思蓉出院後,她爸媽終於放下工作,買了三張去廈門的機票,花了 4000 塊錢。

他們要燙 13000 件羊毛衫才能掙回來。

錢在這個時候,只是冰冷的數字。

在廈門的海邊,王思蓉坐在輪椅上,戴著帽子、口罩。媽媽樂呵呵地說:“我給你撿點紫菜,回家給你燒紫菜湯,純天然的噢……”

王思蓉捂嘴笑了。

因為突然生病,她第一次得到爸媽這麼長久的陪伴。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她說,她的媽媽比自己玩得還要開心。

可惜這開心很短暫,王思蓉最後也被病痛奪走了生命。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王思蓉曾對媽媽說過:“媽媽,我為什麼生病?都怪你,不親自帶我,把我搞成這樣。”

媽媽非常自責。

“如果有重新來過的話,我寧願少掙一點錢,也要陪在孩子們身邊,把他們照顧好。”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大多數中國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和未來,拼命工作賺錢,卻忽略了,孩子最想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自己最想要的,也是一家人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為什麼會這樣?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認為,人生的價值應該是無條件的,而太多人把自己的價值 “條件化” 了:自己的價值高低,彷彿都要由外界的標準、他人的評價來衡量。

大多數人會陷入“價值條件化”中,依照世俗的標準做該做的、有用的事,認為“我應該賺更多的錢”、“我必須要成功”、“我一定要出人頭地”……從而壓制內心的聲音,不去觸及、思考內心的真實需求。

當你為金錢、地位、名譽讓自己累到失去自我時,不妨問問自己,當死亡逼近,你最想要的是什麼?

那些衡量自己價值的條件,是不是裹挾了自己的一生?

我也知道,生存不易,必須要賺錢養家。

但沒有任何一份工作,值得一個人把 24 小時、365 天都搭進去。如果把親人當成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再忙都能抽出時間陪伴。

不要等到真正失去,才後悔。


03

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假惺惺地養生。

而是想好人生的終點站,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過,找到自己的生命意願,真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常想起電影《遺願清單》裡的兩個老頭子。

愛德華,億萬富翁,脾氣很暴,忽然罹患癌症。他結過四次婚,病床前卻連一個親友都沒有。看似冷漠無情,實則內心十分渴望陪伴。

卡特,不愛說話,很博學,妻子和孩子經常來看望他。

在別人眼裡,他是個好父親,好丈夫。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內心有很多未完成的遺憾。

45 年前,由於妻子維吉尼亞懷孕,他為了一份不錯的收入,成為一名汽車修理工,將三個子女培養成才,卻放棄了成為歷史教授的夢想。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直到兩個人忽然被醫生宣判,最多還能活一年。

兩人對望了許久,平靜,沉默。

儘管人生如此不同,死亡卻讓人人平等。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卡特先悄悄寫下了遺願清單:“出於善意,幫助陌生人”、“笑到流眼淚”、“開一次野馬跑車”、“親眼目睹奇蹟”……

愛德華看到這份清單非常興奮,他拿起筆加上了自己的遺願:跳傘;刺一個紋身;親吻最美麗的女孩……

卡特認為在剩下的幾個月不可能完成計劃,他想逃避。但是愛德華的話打動了他。

“錢不是問題,我現在唯一有的東西就是錢。”

“你不是說,45 年一晃就沒了?也該為自己好好活了。”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他們出發了。

跳傘,開跑車,紋身,登頂金字塔,遊歷泰姬陵,飛馳長城,駐足喜馬拉雅雪山……

每完成一項,就痛快地在清單上劃去一項。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回國後,卡特再次病重入院,愛德華前去探望他,說自己經常喝的頂級咖啡,是用貓屎做的,兩人放聲大笑,完成了清單上倒數第三個願望:大笑到流淚。

不久,卡特去世。

他留給愛德華一封信:請你去尋找生命中的快樂。

愛德華終於鼓起勇氣敲響了和自己決裂多年的女兒的家門,親吻了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他的外孫女。

他站在了卡特的葬禮上,劃去了“出於善意,幫助陌生人”。

愛德華去世後,他的助手把他們的骨灰埋在裡喜馬拉雅山,劃去了最後一項——“見證真正的神蹟”。

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他們終於把一直想做的、逃避的所有重要的事情,一 一 彌補。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這便是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海德格爾在他的《存在與時間》中強調的: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

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心理諮詢室經常會遇到有生活困惑的來訪者,有的對生活現狀不滿,不知道活著做什麼,有的覺得人生沒有意思,甚至想結束生命,生命充滿了無意義感。

存在主義認為,心理問題的根源是四個存在命題: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人皆無法避免這四個存在命題引發的焦慮,對這些焦慮的防禦,就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甚至精神疾病的產生。

抵禦死亡焦慮,只能是承認和麵對死亡,並在有限的生命裡活出意義。

而生命意義不會憑空而來,它只發生在人“參與”、“投入”的過程中,發生在人與人的關係裡。

所以,專注於當下的生活,去參與體驗你渴望的生命事物,就是你對人生的認真負責。

寫遺願清單的過程,就是尋找生命意願的過程,和內心對話:你嚮往怎樣的生活?

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我羨慕怎樣的人生,就怎麼選擇自己的生活。

我曾經羨慕流浪漢,想流浪到哪裡就去哪裡,即便是撿垃圾,也能養活自己,以天為被以地為床,逍遙自在。後來我常常放學後去撿垃圾賣錢,在河邊偶遇流浪漢也不害怕,看他如何把撿來的菜洗淨,在夕陽下架起鍋煮飯吃,和他聊天。(PS:試過離家出走,但很快被爸媽找回來了,流浪失敗。)我羨慕記者可以到處採訪,和各個不同領域的人對話,可以用自己的報道維護社會正義,於是高考報志願時,違背父母讓我當老師的期望,偷偷填報了“新聞傳播學”。大學時選修了一學期的心理學課程,開始對心理學產生興趣。如今也如願進入了嚮往的公司,做喜歡的工作。


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感受到自己和生命、和世界建立了鏈接,產生一種活著的感覺,由衷地快樂。

我們都不要等到病了、老了,回首一生的時候再後悔“假如讓我重新來一遍,我會……”

人終有一死,只有真切地認識到了死,我們才會更好地把握當下。

我記得《遺願清單》裡卡特問了愛德華兩個問題:在你的生命中有沒有快樂?你這一生,有沒有給他人帶去快樂?

想清楚這兩個問題,我想,這便是生命的意義。

豆瓣近萬人哭著打5星的紀錄片:惜命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

一個人越覺得自己沒有真正活過,就越懼怕死亡。

希望每個人在離開的時候,能毫無遺憾地說:

嘿,我不怕。我來這世上一遭,活夠啦。

世界和我愛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