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患来临,乾隆做了一个决断,结果导致百姓死亡惨重

不管是有道明君还是荒诞昏君,这些君王上台后都会先给自己树碑立传,宣扬自己的功德。但是千古以来君王的功与过,都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均是后世人的客观评价才能论出皇帝昏庸与明治。

水患来临,乾隆做了一个决断,结果导致百姓死亡惨重

大家都知道清朝的以为最为自恋的皇帝非乾隆莫属,典型的自我迷恋型人格,但是很多的历史事件却让后世明白,这个皇帝并非有他自己认为的那么好。首先胸无点墨却极为好标榜文采,一生作诗4万余首,却无一首脍炙人口。

水患来临,乾隆做了一个决断,结果导致百姓死亡惨重

对历代大家的惊世之作品头论足,拿着红章大印各种的盖章留痕。亲手毁了无数的名家之作。这些也暂且不提。单单说他一直宣称的爱民如子,就因为一次悲惨的历史事件,让这句话成为了他身上最大的污点。说的和做的简直就是背道而驰。

水患来临,乾隆做了一个决断,结果导致百姓死亡惨重

淮河一直都是承载着沿河两岸鱼米丰腴的重要使命。有很多古老的民谣都歌颂者淮河的功劳。鱼米之乡说的就是淮河两岸的物阜民丰一派胜景。但是淮河也有凶悍的一面,一旦出现了水患也会给国家带来不小的损事。治理淮河水患一直是清朝最为头疼的大工程。

水患来临,乾隆做了一个决断,结果导致百姓死亡惨重

从有史料记载的公元前200多年知道解放后,淮河流域平均每百年的水患都要达到二三十次。在清朝初期更是到了每百年74次的频率。成为最大的治理难题,从乾隆等级开始,最头疼的莫过于此事了。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水患属于天灾,只要派专业的人去治理就可以了。为何会让皇帝如此烦心?

水患来临,乾隆做了一个决断,结果导致百姓死亡惨重

这就要从清朝的早年说起,为了防止决堤早在顺治年间就在安徽和江苏的两省交界修造了一座堤坝,名为高家堰这可是最重要的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防洪抗涝工程。这种利国利民的工程本就是造福于民的,然而却也存在非常大的隐患。那就是在淮河发水之时,高家堰会阻挡泄洪,一旦水患严重必然导致安徽受到洪涝侵犯。

水患来临,乾隆做了一个决断,结果导致百姓死亡惨重

说白了这个高家堰就是阻挡洪水侵犯江苏的屏障,但是却成为了安徽人民的忧患。如果想要解救安徽就要将堤坝打通,将洪水引导入下河流域,可是这样会使江苏受洪水侵犯。这种矛盾也是朝廷在治理水患时最为两难的选择。

乾隆在淮河水位不断飙升的同时,也在受到两省奏折的为难。究竟是怎么样的取舍,让皇上也日夜难安。朝中众臣也是争论不休,在没有做出决议的时候,安徽的百姓就开始自保了,居然擅自动手要毁了高家堰,这让江苏的人民也不能再坐以待毙,两省竟然出现了大规模的冲突死伤无数。

水患来临,乾隆做了一个决断,结果导致百姓死亡惨重

因为事出安徽,所以乾隆就将愤怒全部发泄到了安徽人民身上,命地方官员誓死保卫高家堰,并且开堤泄洪,让洪水泄到安徽,以保江苏富庶之地不被灾害侵犯。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水患,也不至于影响江浙一带的经济。而且还可以惩治安徽的私自行动。洪水无情,因为皇帝的一个决策是安徽人遭到了灭顶之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