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閱讀兩小時,四年級小學生作文還很差,怎麼辦?

家長求助:我家孩子四年級了,每天都堅持讓他閱讀兩個小時,可作文還是不行啊,半小時內連二百字都寫不出來。他的小表弟今年才上三年級,作文經常在班上當範文讀,半小時內三五百字都打不住。實在沒辦法了,就給報了寫作輔導班,到現在上了三個多月了,也沒見多大長進,老師把寫作提綱都給弄好了,他照著寫也還是不行。都快愁死了,這可怎麼辦啊?

每天閱讀兩小時,四年級小學生作文還很差,怎麼辦?

根據這三個問題,咱們接下來一一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希望能幫助到您。有必要重申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孩子的作文素養提升是個持續小步進、長久才見效的過程,需要家長付出同樣耐心的等候。

1、作文字數的問題

四年級的寫作教學目標是什麼呢?大致是從表達、書面交際及修改三個方面來分成了四個小目標,接下來咱們一一對應解析。

從表達的角度來說,四年級作文教學目標的表述是:“能用書面表達自己覺得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動的內容。”——這恰恰好對應了您家孩子作文字數老大難問題的根本癥結。

絕大部分小學教師及家長讀這條課標時候,眼睛自然而然盯住的是“書面表達”四個字——大謬矣!

這條寫作教學目標,最符合四年級小學生年齡及心理特點的解讀,應當是“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動”這十二個字

。這十二字當是解決四年級作文相關問題的“十二字金科玉律”,值得每一位教師和家長高度重視——不,這麼說格局太小,也太委屈這十二個字了。毫不誇張的說,這十二個字,簡直是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以及社會文字工作者包括自古以來的名家大家,是所有寫作者能夠寫出好文章的不二法門!

什麼是新奇的?什麼是有趣的?什麼是印象深刻的?什麼是最受感動的?各位教師和家長們可以夜深人靜時候撫著胸口細細思量並反省:今天這一天,有什麼事情是能夠讓自己覺得新奇?覺得有趣?覺得印象深刻並且深受感動麼?有嗎?幾乎是沒有的!今天這樣問,答案是無。明天這樣問,答案是無。後天這樣問,答案是無……身為成年人,我們的身體在太冷、太熱、太餓、太疼等極端情況下會有感受,其他常規情況下都是麻木感的。同樣,我們的心靈,甚至冷、熱、餓、疼都無法感知到了……對面樓頂上有個人搖搖欲墜,我們是怎麼做的?順便掃一眼隨即該幹嘛幹嘛,或者“獵奇心”兼“表現欲”共同支配的情形下,會順手拍一張照片曬在朋友圈——除此而外,路邊石頭縫裡一朵小小的、如同金色太陽那樣明媚的蒲公英開了,我們會感動會留心麼?一隻小鳥在藍格瑩瑩無垠天際倏忽掠過時候的蓬勃與美麗,我們會留心會感動麼?

我們不會留心更不會感動——正如我們的孩子,除了能夠在動漫或遊戲完全沉醉、專注於心流之外,還有什麼能讓他們本來的好奇心煥然生髮?蓬勃旺盛?生動的人?美麗的景?可愛的小動物?俏豔的植物?都不會了。我們的心被一層層被財權名利捆縛,孩子們的心則被程式化生活與教條化考試所捆縛。是的,曾有革命烈士在七步見方的小小囚室裡寫下過動人的不朽的詩篇,那是因為他們的心與靈魂是絕對自由的,他們過往點點滴滴的見聞與思考,他們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都是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材料。我們的孩子有什麼?

孩子腦袋裡空空的啊。你能指望一個一無所知的乞丐一抖口袋就嘩啦啦倒出無數金幣嗎?就如同我們指望一個空空的腦袋裡嘩啦啦倒出錦繡文字?

眼有所見,才心有所感;心有所感,才手有可書。這是一個收與支的關係,就像收支平衡是一個企業持續運營的基本條件一樣。欠賬太多,多到超過了能夠承受的那個點,必定轟然倒閉。孩子的作文亦然,腦袋裡儲存了什麼,手裡頭才能寫出什麼。區別無非是,

人類大腦與心靈最偉大處,錄入的原始素材興許不夠多,但大腦與心靈可以就這些素材進行更多再加工、再創造、再重構,於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狀態自然而然就來了。

道理想通了,觀念就有轉變的可能。教師與家長們的觀念轉變了,小學生作文根子上的問題即素材問題解決了,字數問題差不多也就解決一大半了,再剩下一小半就是方法與邏輯方面的訓練了。

一句話總結以上有關“字數”問題相對複雜的敘述,應當是這樣的:解決孩子作文字數的問題,最關鍵是幫著孩子、帶著孩子一起學會“說話”!

怎麼個幫法兒、帶法兒呢?比如,由“他在哪”的二素句,學會說“他在那兒幹什麼”的三素句,再學會說“他什麼時候在那兒幹什麼”的四素句。四素句說的多了,二年級的寫作教學目標“寫話”關就過了——根據題主描述,孩子雖然到了四年級,可二年級的這個“寫話”關還沒過呢,當然“字數難湊”啊。只有先學會靈活機變的會說、說會四素句,才叫做學會“寫話”;”一句“話會說了,當然就會寫了;會清楚明白地寫“一句”,然後才能生動有趣地寫“一段”,再才能夠把自己所見、所感、所思“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動”的東西,寫成同樣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動的一篇。

每天閱讀兩小時,四年級小學生作文還很差,怎麼辦?

2、極度缺少寫作興趣

四年級寫作教學目標之二、三,分別是“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能用簡單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這兩條可以合併來實現,即交際。

孩子們的作文如果單就教學目標和考試而存在的話,孩子們就永遠寫不好作文。課堂作文教學與生活實際體驗的二元對立式割裂,使得及教師頭疼、家長頭疼、孩子更頭疼。哪個孩子不願意討得教師或父母的歡心呢?這幾乎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就連我們這樣的成年人,都很願意討在乎人的歡心,更何況依賴於大人而存活的孩子們?一篇作文就能夠讓教師和家長雙雙展顏歡喜,孩子們何樂而不為呢?之所以最終“不為”,不是不肯,而是不能——這個“不能”,絕對不是主觀上故意要違逆父母的意思,而是孩子腦袋空空無所寫、教學教條與生活感受兩張皮導致的寫作能力不夠式、無所適從式的不能。

為什麼孩子們寫作興趣不足?三方面原因。

一是前面有提到過的,教師與家長們把關注的重點放在短期見效的分數上,不重視或者是等不及”厚積薄發“的那個”厚積“過程

簡單說就是短視、缺耐心。教師與家長們的要求是槍桿,孩子們只是子彈,槍往哪指,子彈就往哪打唄。完全喪失了自主性、主動性與寫作過程中悅已悅人的交互性,孩子們何來寫作興趣?

二是閱讀質量不高。

正如題主所說,”每天閱讀兩小時“——按理說,如果是高質量的閱讀,每天兩小時也差不多了。義務教育9年的閱讀量也不過是400萬字以上。量很大嗎?一部網絡小說《將夜》字數就已經過了900萬。所以,關鍵不是閱讀數量的問題。關鍵的關鍵是閱讀質量的問題。從7年級到9年級之後(即第四學段),閱讀這件事,孩子根據語文教學目標所要求的,再配合自己喜歡的,雙管齊下自主進行即可。但小學1-6年級(即第一至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只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指引是絕對不行的。按筆者的語文經驗,小學1-6年級的閱讀教學,責任主體80%以上在於家長。

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只是語文成績的事兒,那是關係到孩子生命質量與生活質量的重大事件——家長主動承擔起這80%以上的責任,絕對不虧——靠教師?那是不可能的。小學一個班級五六十個孩子,各人的閱讀能力千差萬別,指望教師一對一指導、引帶、幫扶?那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

小學語文教師只能服務於孩子閱讀能力的兩端,最低端是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比如字詞句篇的掃盲教育與循序漸進的積累;最頂端是給孩子指明一個閱讀能力成長的方法和方向。至於最低端與最頂端之間大段的空白,要靠誰來實現?當然得是家長。小孩子好動而無耐心,閱讀這事兒的最初啟蒙與興趣激發,家長有技巧地、耐心細緻地共同參與和帶動,那是絕對少不了的。

比如,帶著孩子出去玩啊,看到的什麼一樣東西,都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進行描述或發表看法、想法;和孩子一起閱讀啊,看電視啊,看到隨便一個鏡頭、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話、一幅插畫,都可以以此為線頭,扯啊扯的,扯出長長一根線來,這根線的另一頭就是孩子的生活——只有跟孩子的生活緊密相關的文本閱讀,才能引發孩子以孩子式的眼光與腦袋去思考;

只有經過孩子大腦與心靈加工的東西,才能最終成為孩子生命素養的積累,理所當然也能是孩子生成高質量作文的素材寶庫。

三是寫作目標模糊,即所謂的沒有讀者意識。

作文是用來作什麼的?當然是與人交流的。不嚴格意義上來說,口語交際與書面交流的最終目的是一回事兒,都是為溝通服務的。四年級小學生能很文從字順地把請假條、書信、留言條什麼的給寫好,也就基本實現了寫作教學目標了——這一點,家長的要求一定要低下來。小學生1-4年級的作文叫“習作”,習作只是一個練筆的過程而已。家長不要拿“文學作品”的標準去要求小學生作文,條件放得越寬,孩子作文能力成長的空間就越大。就像一隻小皮球,你弄個籠子讓它跳,不論那籠子有多大終究也只是籠子罷了,在籠子裡裡的皮球能跳多高能跑多遠?扔開那籠子,無垠遠、無限高的可能性才會到來。

每天閱讀兩小時,四年級小學生作文還很差,怎麼辦?

3、寫作訓練無方

小學生寫作訓練方法問題,早已經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了,五花八門何等樣的書籍與機構沒有?更何況還有互聯網呢,只要家長有心,處處皆是“免費的午餐”,就不過多贅述了。此次只老調重彈強調兩點:

一是家長要有耐心。

別指望“一口吃個胖子”,作文能力訓練與熟練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需要家長耐心滿滿、愛心滿滿的忠誠守護,就像母雞忠誠守護著雞蛋有一天會變成小雞一樣。雖然母雞從不知道雞蛋變成小雞需要21天時間,需要溫度保持37.5攝氏度左右,但母雞隻紮紮實實做一樣事情:趴著不動。趴著不動,總有一天笨呆呆的雞蛋會變活潑潑地小雞。

作文能力的成長與訓練也是一樣。小孩子今天學會了一個字,明天學會了一句話,後天繼續學了另一句話,大後天……學啊學啊,過了一兩年,興許還不見得能寫出家長和教師滿意的作文,但不絕對不意味著孩子沒有進步——道理淺顯,人人皆知,但家長急功近利久了,就很容易忘記了。某一天孩子一個字沒學會都能讓家長覺得天要塌了、地要陷了、世界要末日了。

二是家長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和價值觀評判孩子的作文,三個字即:別瞎教。

孩子的作文,自然是以孩子式的眼光表達了孩子式的世界。

身為父母的成年人,可以忘記自己小時候的體驗、經歷、所思所想,但不可以以自己現在的眼光及價值觀評判孩子的作文,學會用孩子的眼光去欣賞孩子每一丁點的小閃光很重要很重要。

就比如寫作文,有個三年級小學生寫道:“這個週末可討厭了,我氣的很早就去寫作業了,不寫爸爸要打人的。我把老師給我發的捲紙我全部做完了……”家長剛看了開頭一句就不高興了,再往下讀到第二句就更生氣了,就手掄了作文本當教杆給孩子身上肩上摔了一下又一下,邊摔邊噼裡啪啦就是一頓噴:“看看看看,這寫的什麼?多少可以寫的好事高興事你不寫,一開口就是週末討厭。週末怎麼討厭了?缺你吃還是缺你穿還是缺你玩了?寫作業本來就是你自己的份內事,什麼叫不寫爸爸要打人了?爸爸不打人你還不寫了是不是?翻了天了你……”嘖嘖,這神邏輯!

這是在上作文課還是在上思想政治課啊?

實話說,這作文不錯了,極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情緒,內在邏輯也很清楚,只需要少少地修改一下,就很符合小學三年級寫作教學目標所要求的了,同等年齡條件不如這孩子作文的多了去了呢——可惜!可嘆!可以預見的是,經過這麼一次精神上的凌虐與打壓之後,這孩子通過文字自我表達的慾望將從此進入冰河狀態,整個凝結了啊!再要迎來複蘇時代百花開,或看機緣,或者就是猴年馬月了。

一言以蔽之:家長可以不知道那麼多的技巧與方法,但孩子閱讀時候,棄開一切雜事“眼裡只有孩子”地、全神貫注興致勃勃地陪著總能做到吧?同理,孩子寫作文時候,就只是這麼一心一意地陪著,效果比你唾沫飛濺到怒火中燒絕對強上百倍千倍(這背後的心理動機與思維邏輯有興趣的家長可以自己研究研究)。

每天閱讀兩小時,四年級小學生作文還很差,怎麼辦?

4、作文修改的問題

四年級寫作教學目標中,關於修改目標只有一句:“能修改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能修改有明顯錯誤的詞句”這個目標的實現,至少需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怎麼知道哪些是“明顯錯誤”?

“每學年課內習作16次左右,小練筆50次左右,40分鐘內完成不少於300字左右的習作。”這是四年級寫作教學目標中明確要求的,而這個要求只不過是根據該年齡段制定的平均線而已。咱們多次提到過,平均線只是個“不餓肚子”的溫飽線,離“奔小康”還差得遠呢。差得遠的這部分,就需要家長承擔起那80%的閱讀教學責任。這方面前頭說得多了,此處不贅述。

二是怎麼修改“明顯錯誤的詞句”?

怎麼樣修改事涉四個層面:一是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方面,二是習作敘述過程和修改方法方面,三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以是這三方面也是語文教學貫穿始終的三維目標,1-12年級語文甚至大學語文概莫能外。

第四個層面,也是筆者要重點強調的:邏輯

作文單獨句子的敘述邏輯、句與句之間的邏輯、句與所在段之間的邏輯,段與段之間的邏輯,段與所在篇章之間的邏輯,整篇文章的行文邏輯及內在情感態度價值觀邏輯……邏輯訓練,才是好作文真正的靈魂,而這恰恰是中國式語文教學最欠缺的部分,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情大於理”的基因決定了的。這種欠缺,不只表現在孩子們的作文上,幾乎是涵蓋於華夏文化與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邏輯訓練,是遠處不在的;至於邏輯訓練的方法,已經遠遠超出了本篇所能承載的內容——對四年級小學生而言,最簡單、最見效的,就是前文提及的二素句、三素句、四素句的強化訓練。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華夏大語文教學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