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阳明的心学看“存天理,灭人欲”

从很久以前开始,就时常看到一些主张“放飞自我”,“释放欲望”的号抨击程朱理学中提到的“存天理,灭人欲”,认为这样是泯灭人性的,是扼杀个性发展的,并且得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更提到人应该鼓励自己的欲望,从而激发无限动力的鸡汤学。 那“存天理灭人欲”,究竟是怎么理解才是正解呢?

从王阳明的心学看“存天理,灭人欲”

先来说说存天理。《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人生的圣学,在于三个层次的纲领/目标,即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而要达到这三个层次的目标是八个修行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德,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性光明的德性,有一种大放光明之德,只是后天污染了(这个在南怀瑾的书中也提到,孩童时的智慧往往是成人所不能及)。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就是要去明这个明德,把自性光明的本性给点亮,扫除眼前蔽障,看得通透,佛法里叫“自觉”,道家将这种自性之德叫做“道”。明明德,就是明心见性,通晓无穷大的宇宙智慧,在周易中,叫无极。所有宗教的本质,在于让人们觉醒,唤醒个人内在的具足圆满的智慧,这是所有宗教指向的方向。关于《大学》的读书笔记,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历史记录:读《心路,从看人生》(一)

因此,存天理,是指觉知这个无穷宇宙智慧。

从王阳明的心学看“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创建心学后,发现来学习心学的人都有浮躁之心,所以要他们静坐以涤荡内心的欲望,使心保持一个澄净的状态。为了让人相信自己的心没有丝毫欲念,他讲“知行合一”,认为一个恶念就是一个行动,所以必须要静心。 (这里知行合一,就是感知觉察它,然后去行动。不是日常生活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而是一个心学的概念。)

但他又担心弟子们把静坐当成目的,流入枯禅,所以提倡事上练。

这一切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让人“存天理去人欲”,去人欲的目的就是让人心存天理,有真理在心,就不会对任何荣辱动心。他以此希望人人都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任何事和物来触之,都不会因之而动。 所以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消灭欲望,而是不被欲望荣辱所牵制,反过来成为主人。也许下面这段记载于《传习录》中的问答可以让我们知道如何才能不动心,让内心强大起来。

弟子问:“这几年因厌恶学问,常常想独自静坐,以求摒弃思虑念头。但是,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更觉得心神不宁,这是什么原因?”

王阳明回答:“思虑念头,如何能打消它?只能让它归于正统。”

弟子问:“念头是否有没有的时候?”

王阳明说:“的确没有无念之时。”

弟子又问:“既然如此,因何说静呢?”

王阳明说:“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弟子说:“周敦颐为什么又要说‘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呢?”

王阳明说:“没有欲念自然会静,周敦颐说的‘定’也就是‘静亦定,动亦静’中的‘定’,‘主’就是指主体。戒慎恐惧的念头是活泼的,正体现了天机的流动不息,这也就是所谓的‘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旦有停息也就是死亡,不是从本体发出的念即为私心杂念。”

从王阳明的心学看“存天理,灭人欲”

弟子又说:“当用功收敛身心的时候,若有声色出现在眼前,还如同平常那样去听去看,只怕就不为专一了。”

王阳明说:“怎么能不想听,怎么能不想看?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只要心不去跟随它”就是不动心。正是这“不动心”的心灵正能量,才让王阳明创建了光芒万丈的盖世武功。

从王阳明的心学看“存天理,灭人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