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你們是這樣的“七爺八爺

原來你們是這樣的“七爺八爺

(一)

晚飯做好了,我把飯菜和碗碟都擺在桌上,招呼著孩子們來吃飯。

妮子吃飯很積極,話還沒有落,她已經在餐桌前就坐了,可是我喊了好幾聲兒子還是遲遲沒有回應,沒有辦法,只得親自去請兒子來吃飯。

咦?兒子趴在床上看《漢生童話故事之“七爺和八爺”》這篇入迷了,他自己看了幾遍之後,請求我再給他讀一遍,他想通過我的朗讀再把故事重溫一遍。

兒子有閱讀習慣了,但他每一天裡都會抽出一定的時間讓我給他讀書,兒子說媽媽的朗讀可以讓他更加喜歡讀書,其實呢,是更喜歡和媽媽在一起看書的感覺。

兒子的感覺如此細膩美好,我又何樂不為呢?

於是,我也趴在床上,把《七爺八爺》這篇給兒子讀了一遍,等我們讀完故事的時候,妮子差不多要吃完飯了。

我讀完這篇故事之後,吃飯的心情一點也沒有了,確切的說是被這篇故事震驚到了,我很詫異中國童話裡還有這樣奇葩的價值觀——因為愚蠢喪命的兩個人居然被說成是互相體量互相照顧完美典範,體現了人間和諧與美好?

這很不“漢生”啊!

(二)

《七爺八爺》這篇故事選自《漢生童話之五月的故事》,這套書是漢生雜誌社童話小組聘請諸多專家、學者、文藝工作者經過嚴格的資料和題材的選定,後又經很多次的修改和潤色才定稿的,價值觀的輸入上應該不會有問題,但看完《七爺八爺》這篇之後,我疑竇叢生,不太敢讓孩子隨意翻閱了。

請原諒一個母親的謹小慎微,小孩子的價值觀沒有形成之前,每一個故事都有可能影響或者扭曲孩子對某一件事情的正確判斷,繼而影響他們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和做法,事關孩子的成長,豈能大意?

簡單介紹一下故事內容:

七爺姓謝,個子很高,八爺姓範,個子很矮,但他倆是很好的朋友,經常到一座橋底下玩。

有一天呢,兩個人又相約到橋底下玩,但是突然下起了大雨,老範先到了,考慮到老謝一定會來就站在雨裡等。

雨水很大了,橋底的水也越來越急,但是老範不肯離開,因為他知道老謝一定會來,直到雨水越來越大了,他站不起來了,就被雨水衝跑了,淹死了。

老謝趕來了,知道老範被沖走了,極度痛苦就想尋老範而去,但他個子高沒法被淹死,就上吊把自己吊死了。

後來,城隍爺知道了他倆的故事,鑑於兩個人對友誼的忠誠,就彙報給玉皇大帝請求他們做自己的部下,玉皇大帝點頭同意了。於是把一個排在第七位,名為“謝將軍”,一個排在第八位,名為“範將軍”,大家都叫他們“七爺八爺”。

原來你們是這樣的“七爺八爺

原來你們是這樣的“七爺八爺

(三)

諸位寶媽看了這樣的故事不知道作何感想?我是真的覺得很不舒服。

這篇故事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為了友誼除了“死”好像沒有別的辦法了,“死”就是檢驗友誼的唯一途徑和方法,只有“死”才能讓友誼昇華,只有“死”才是正確對待友誼的方法,這得有多傻才能做到?

故事的前置條件是倆個人相約在“橋下”,這為兩個人的“死亡”埋下了伏筆,因為後來雨水越來越大的時候,這個前置條件不等丟,只能在橋下等,不能在岸堤等;“老範”個矮,而且他家離著橋近,他還不能離開(一離開就代表著對友誼的不忠誠),可不“老範”只能“死”。

老謝來到之後,看到老範為自己被水沖走,淹死,他也只能去死,他不死也代表著對友誼的不忠誠,他個子高沒法跳水,就上吊裁決自己,追隨老範而去。

如若,老範的智商提高一點點,他不要選擇在橋下而是站在能讓老謝看到自己的岸堤上等,情況就會完全不同;或者,他看到雨下的太大,自己離開,老謝也不至於上吊自殺,這個老範把兩個人都害了。

或許是因為傻,又有對友誼絕對的“忠誠”才會被城隍爺招去做了“鬼差”,成為黑白無常,專門賞善懲惡吧?

(四)

這樣的一個故事,該給孩子講什麼?講兩個人對彼此的忠誠嗎?

非也,要給孩子講“刻板印象”,這個故事正好可以作為“對友誼嚴重誤解的刻板印象”的典型代表。

美國作家文森特、賴安、拉吉羅在《思考的藝術》中就指明瞭“刻板印象”的概念和特點:

刻板印象是關於很多觀念大的一個完整而系統的心裡倉庫,每一種事物都有自己的位置,這裡沒有比較、分類、權重或者選擇僅僅是存儲。刻板印象阻礙了思維的活動,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存在的問題,也不能正確的處理問題。

換句話說,刻板印象就是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的改變自己的決定和策略,而造成更多更大的損失。

刻板印象的生活中很常見:

不擅長學習某種特長(比如鋼琴、繪畫),既然開始學習了就要堅持下去。

不喜歡上補習班,既然交上錢了就要堅持。

很晚了還沒有寫完作業,孩子已經困得不行了,但是再困再累也要寫完。

對某個人的感情並不是太深刻,為了迎合別人對自己的期待就假裝繼續進行。

等等等等…

所有的“刻板印象”行為都是無視自己的真實需求而把自己的目光轉移到他人的身上,以期獲得更多的關注,其實這些都是虛假的,自欺欺人的行為,是真正的“愚蠢”。

我當然不希望我的孩子成為“刻板印象”的實踐者。

(五)

怎樣防止做出“刻板印象”的事情來呢?

1、正視自己的真實需求

正如以高價格給孩子報了一個超貴的培訓班一樣,孩子在上課的過程中逐漸發現這樣的課程並不是自己喜歡的甚至是討厭的,當他們向家長提出拒絕再上這樣的課程的時候,家長很多時候不會理睬孩子的需求,在家長眼裡,既然已經花了錢了,半途而廢是不會被允許的。

花了錢就要堅持到底這碗毒雞湯不知禍害了多少孩子的精力和時間

,正如,孩子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課程,只有真正的學習才知道自己內心的需求,所以要允許孩子有試錯的時間,也允許孩子能夠真正的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正視他們內心的真正需求。

在這個故事裡,老範如果正視自己的真實需求,及時跑回家,就不會被雨水沖走,也就保住自己的性命了。

2、不要“愛面子”

人們常說自己選擇的道路跪著也要走完,這就是一種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心理。當然,這個故事裡,老範就有“愛面子”的成分。

在老範的思維裡,友誼是天下第一等的大事,當他們的友誼面臨著大雨的衝擊時,他毫不猶豫的就選擇了忠誠於自己的友誼,而忽視自己會被淹死的險境。

老範的“愛面子(你看我對老謝多好,下這麼大的雨我還是在等他)讓他在受到威脅時沒有提高警惕,拒絕承認自己會被雨水淹死的險境,從而導致災難的發生。

3、不要拒絕改變

兵臨城下而不知道懸崖勒馬,就是死路一條。

拒絕改變就是一條道走到黑,拒絕接受新事物、新觀念、新方法、新創意、新道路,墨守成規、一意孤行,害怕一切改變。

決絕改變有兩條原因,一是因為懶惰,因為對思維習慣的重度依賴,當遭遇突發事件的時候,他們懶的思考,懶的改變,喜歡依據思維慣性行事;二是害怕,他們對思維習慣的超級適應,害怕因為改變而產生負罪感。

(六)

中華民族有三千八百年的深厚積澱,地大物博、美麗山川、朝代更替,歷史淵源,在中華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與我們民族文化息息相關的傳說和故事,這些流傳下來的故事就是我們寶貴的民族財產,這些文化財產都是要讓我們的後代知曉和傳承的,只有傳承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具民族氣質,才能體現我們的民族特點。

不可否認,我們有優質的民族文化,但是我們的文化也有糟粕,在民族文化裡有根植我們民族意識的僵固式的思維模式,這種模式阻礙了我們的思維和行為發展,是應該從我們的民族文化中剔除的。

遇到這樣的故事,該怎樣給孩子講解,該怎樣給孩子說明,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為了消除這個故事對孩子的消極影響,我只能做到這裡了。

對與否都無關緊要,孩子會有自己的看法。

共勉。

END

湯媽:湯曉鳳,高中教師,教育碩士,家庭教育指導師,歡迎大家來和我談論孩子教育的所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