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王立民先生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雁平教授主持讲座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讲座现场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讲座现场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讲座现场

守拙虔虔觑至巧 大刀斫阵卫夫人

——游寿先生和她的书法艺术

主讲人:王立民

(2018年12月23日下午)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这次来参加纪念胡小石先生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使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南大的人文环境和氛围。这次活动得到了南京大学和文学院的高度重视,学校安排了一系列的讲座。今天徐院长亲自来主持这次讲座,深表谢意。

如果要讲胡小石先生和他的时代,很宽泛。因为胡先生作为近现代的大教育家、大学问家、大书法家,与其相交者的人很广泛。但如果从书法的角度来讲胡先生,自然就会提到游寿先生。

游寿先生在李瑞清、胡小石这一脉金石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先师游寿(1906年—1994年)字介眉、戒微,福建省霞浦县人。1949年以前先生曾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国立中央图书馆金石部从事研究工作,并任四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中央大学副教授。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生前曾任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炎黄女子诗书画家联谊中心顾问、中国人类学会理事、黑龙江省钱币学会副理事长。

游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是李瑞清、胡小石这一金石书派的重要继承人,其书法艺术在清末崇碑书风的大潮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是我国学者类型书法家的杰出代表之一。

前面的老师讲了很多:关于胡先生书法艺术的品格,关于胡先生的学问,以及为何他的艺术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讲胡先生的老师清道人,讲胡先生的学生等等。大家都说,李瑞清先生、胡小石先生及游寿先生的书法都是在碑学里面孕育出来的。这一个脉络,一直延续到今天,传承给后人,那么这一脉书法为什么如此吸引人呢?

第一,是因为这个书派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有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大约这一点在中国的近现代书法史上是少见的。所以有很多人痴迷于金石书派的书法理论和实践研究。总体讲,这一脉的金石书风要求具备书卷气、金石气,要有修养、有学问。第二,这一书派有一个鲜明的旗帜,即“求篆于金,求隶于石,神游三代,目无二李。”“求篆于金”,即学习篆书要在钟鼎上学习,这里面还包括甲骨文。“求隶于石”,指的是学习隶书要在汉代隶书的碑刻摩崖上学习,而不能效仿唐以后的隶书。“神游三代”,即在夏、商、周三代的书法当中汲取营养。“目无二李”,则是不要学习李斯和李阳冰。除此之外,李瑞清还提出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学书不学篆,犹如文家不通经。”即学习书法而不学篆书,就像我们过去考科举的文士不学习四书五经一样。第三,金石书派各代名家辈出,传承有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所以时至今日,还有很人痴迷于金石书派的学习和研究。

要讲游寿先生,我所用的标题是: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这是在游寿先生八十华诞时,同为胡小石学生的周齐先生的贺诗“鸿迹只今传海外,八秩迎来桃李春。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句子。游寿与周齐曾先后入中大,并从胡小石学书,匆匆已过半个世纪,谓之知游寿书者,莫过于周齐先生。故周齐先生对游寿先生书艺“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的评价乃恰如其分。

今天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游寿先生。第一是游寿先生的生平经历,第二是游寿先生的学术成果,第三是游寿先生的书法艺术。因为游寿先生的经历丰富,成果卓著,因为时间关系,只好简要概括地讲。

一、灿烂之极归于平淡 —— 传奇的一生

游寿先生经历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又由南京而山东,山东而哈尔滨,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游寿先生很少向他人讲述自已的经历。南北又相隔万里,使北方的人又无从知晓先生的经历。所以感觉游寿先生是一个非常传奇非常神秘的人。可是当人们揭开历史的封尘,我们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游寿先生,她的一生是“灿烂之极归于平淡”,所以使她的艺术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个境界在艺术上叫“化境”。这种化境非人力所能及。

(一)书香门第 教育世家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游寿先生的故居在龙首山下霞浦县松城镇万贤后街上。

游寿先生的故居在龙首山下霞浦县松城镇万贤后街上。

游寿先生晚年在回忆家乡和老宅时说:“1906年(丙午)农历9月13日,我出生于福建霞浦县,龙首山麓,虎尾岡下。有一水壑,号‘金山秀水’……此地古为闽越,传曾为春秋吴国造船,晋南渡中原南迁之地,近年发现有晋贵族墓葬文物;唐为长溪县,属福州郡,郡名人有薛明月、林嵩……后设福宁郡,而霞浦县名始于清乾隆间,北往浙江永嘉,南至福州海行均八小时……此县负山面海,属对外海口。明代戚参将继光于此御倭寇。解放后于宁德设专区……”

这座老宅最大面积时达3600多平方米,东至叶家边弄,西至府后城弄隔座,北至城墙走马道,南至县后街。西向为戏台约1000平方米,节日可容纳百余人看戏,在其两边辟有鱼池、花圃。整座䢖筑雕梁画栋,曲径通幽。而现在游家只住一小部分,其余多典给异姓。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王立民先生1999年到霞浦拜访游寿故居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我1999年到霞浦拜访游寿故居,老宅的门脸是1992年才修过的,大门上面有游寿先生手书隶字“炳烛斋旧庐”青石匾额,门脸的右侧刻着游寿先生撰写的《炳烛斋旧庐纪》:文曰:“先高祖彤卣公既罢御史,归任福州鳌峰书院山长,老犹笃学,尝以‘炳烛’颜斋。” 门楼的左边是黄家增所撰的《炳烛斋旧庐叙略》:“……古善里游家书香累世,清乾隆时,光绎与兄光缵俱登进士第。光绎以翰林院编修擢升监察御史,有直声。归后主福州鳌峰书院……一代名臣林则徐即其门生……光绎子大琛继成进士,次子大廉及曾孙学诚皆举于乡。一门三进士两举人,时所罕见,传为佳话。四世孙游寿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为当代知名书法家,考古学家,虽年逾八十,犹殷殷以桑梓事业为念,曾考证空海入唐登陆赤岸史实,于促进中日友好往来殊多贡献……”黄家增乃上任县长,由黄先生来为游家老宅书写“叙略”,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人选了。黄先生既有乡绅之隐意,又有政府重文之倡导。

一记一叙,象两张名片,记述了游家老宅的故事。

这是游寿先生书“炳烛斋旧居”,并题“此厅有教经堂三字额,吾幼受庭训于此,从九轩公以下今七世矣。”

1、晚清谏臣游光绎

游寿先生出生在一个世代读书之家。高祖游光绎为清乾隆年间进士,曾祖游大琛为道光年间进士,祖父游宝荣为霞浦名士,但中年夭折,没有参加科举,父亲游学诚为光绪十七年举人。

对游寿先生少年时期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无外乎两个人:一位是高祖游光绎,一位是父亲游学诚。

游寿先生的高祖游光绎(1785-1827)。​乾隆四十八年乡试亚元,乾隆五十四年登进士。游光绎进士及第后被优选为庶常馆庶吉士,后授职翰林院编修,在馆阁以"博文强识,文学华瞻"闻名。嘉庆三年(1798年)和六年,先后分校顺天(今北京市)乡试。嘉庆四年,升任陕西道监察御史,身居谏官,直言向仁宗进谏,先后提出《论用人》、《请查州县亏累之积弊》、《论君德》等奏疏,"以直言闻一时"。嘉庆八年,弹劾权贵,"以言事不当"被罢官。回闽后,受闽浙总督玉德之聘,任鳌峰书院23届掌教(院长)。嘉庆十年,受闽督、抚两府之托,编纂《鳌峰书院志》,任总纂,嘉庆十二年完成《院志》十六卷。

他主持书院20年,孜孜诲诱,成就后学,受其教育者多掇取科第,其中有嘉庆十六年进士林则徐。道光二年(1822年),因与新任巡抚叶世倬不合,辞去书院职务。无宅可归,租赁邱氏祠堂栖身,由其旧日学生集资举办私塾,糊口度日。道光七年病卒,享年70岁。《清史稿•列传一百四十三》中记载:“游光绎论大臣未尽和衷,武备未尽整饬,原效魏无成十思疏以裨治化。诸人所言,虽有用有不用,当时皆推谠直。”

游光绎工于书,长于诗。书法秀劲,风骨矫健。诗论颇严谨。罢官归闽期间,曾参加梁章钜"藤花吟社"。游光绎51至56岁之间吟咏诗歌一百九十二首,集为《炳烛斋诗手稿》。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炳烛斋诗手稿》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炳烛斋诗手稿》

诗集中与之交游赠答者,如王伟人、朱石君、阮芸台、林则徐、汪稼门、蒋丹荔、齐北瀛、梁芷林、叶培根、吴清夫、陈恭甫、伊墨卿等皆一代名流,曾各领风骚。

林则徐为游光绎受业弟子,且游光绎对林则徐学业人品甚为器重。《炳烛斋诗手稿》中写给林则徐的《送林少穆庶常入都》诗:“誉重三才子(少穆与廖生金城、高生祖望,皆以童年擅文名,有三才子之目。),家传五尚书。为官方少俊,惜别漫踟蹰,骥跃天衢内,梅开驿路初。长途足诗思,唱和得同车(少穆妇亦能诗)。最传清切地,华选谬曾叨。天禄黎光远,长安米价高。昔贤皆自爱,名士岂空豪。我老无遐想,临歧首重搔。”。师生情谊之重,惜别嘱望之情,溢于言表。

2、负极老人

游寿先生的父亲游学诚是一位经历坎坷的教育家。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负极老人名学诚,字悟庵,晚年自号负极老人……”

游寿祖父的早逝,使游寿先生的父亲游学诚过早地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十五岁便开始了教书生涯。随即,游学诚受业于谢章铤门下,光绪十七年游学诚中举人,主持福宁近圣书院。清廷改制后,改书院为福宁府中学堂(现霞浦县一中),任监督(校长)。

游寿先生著《负极老人传》:“负极老人名学诚,字悟庵,晚年自号负极老人,盖念任教终身,老而弥笃,犹星极,然歉为负,非正也……”

霞浦县地处福建省东北沿海,此为一出海口岸,经常有国外华侨往来于此。与外界的交往使游学城思想较之一般的封建文人要开明得多。这位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精的举人,不仅支持辛亥革命,而且提倡女权,反对妇女缠足。

游寿先生有这样一位博学而开明的父亲,从小就处在一个充满文化与文明的温暖的家庭里,这种家庭和父亲的影响,也是后来游寿先生只身外出求学、思想倾向革命、学术成就卓然的一个基础。

游寿先生的父亲——负极老人

3、闽东才女——20岁的霞浦高等小学校长

关于“闽东四才女”的提法,有一种是指:游寿;邱碧珍(又名邱堤,庞薰琴先生夫人,决瀾社成员),1906年生,霞浦人,1927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解放后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1958年卒;曹英庄,福安县人;潘玉珂:宁德县人,善画兰。岳南先生在《李庄往事》中有游寿、谢冰心、林徽因、卢隐四才女之说。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丘堤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庞薰琹画《丘提像》(三十年代)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丘提画作:《窗外 》 (1947年)

1920年,15岁的游寿告别金山寨,告别龙首山,告别对自己寄托着深切希望的父亲,从霞浦县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

游寿在此读书时,前清孝廉邓议中先生正在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邓仪中是一位为逃避仕途腐败的知识分子。他曾在广西的一个小县当知县,觉得还是教书要比做官雅逸,便弃官归里,为人师表来了。

游寿在女师读书时,邓仪中的儿子—后来由于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判而名重历史的邓拓这时也才有十几岁。

邓老夫子住在乌山脚下依山而建的“麟次山房”,与乌塔寺毗邻,举首可见高高耸立的佛塔。邓老夫子文章好,字也好。在家中他教邓拓背诵《诗经》、《楚辞》、《论语》,教邓拓永字八法、笔走龙蛇。在学校对学生虽平易近人,但却要求极严。学生不仅文章写得好,书法也必须精。如果谁的作业字写得不好。就要返工,直至他满意为止。

游寿年少时,因为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对她过份地宠爱。使少小顽皮的游寿很少能坐下来学习书法,字写得不好,并受到邓仪中的批评。后来,游寿每天都早早起床。女师的同学也爱打扮自己。游寿趁这些时间一边磨墨一边捧着书背诵,墨磨好了,书也读了好几页,再学习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大楷,第二天再写小字。在女师读书的5年中,游寿先生临池不辍,毕业时,游寿的颜字已形神兼备,其文章与书法都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

1925年5月8日,发生了“福州惨案”;5月30日,在上海暴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福州惨案”和“五卅惨案”将游寿卷入青年运动的热潮中。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大同在《马克思主义在福建的传播》中说:“……1925年12月22日逮捕福州学联理事长、社会主义青年团福州地委组织委员、‘收回教育权委员会’委员长翁良毓,继又查封了‘福州书店’。1926年9月又残酷地杀害了翁良毓同志。”

就是在军阀周荫人下令逮捕进步学生之际,游寿和学联的同学们分散转移出福州。有的同学去了上海,游寿则乘船避回霞浦。

	关于游寿先生的政治身份,《中共福建党史人物辞典(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关于“游寿”的条目:“1924年底在福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参与学联工作,参加反军阀斗争。1925年6月,加入共青团,不久,担任该校团支部书记,在陈昭礼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同年11月间,填写了由团转党的登记表,任妇女工读学校党兼团的支部书记,并在中共福州地委领导下,参加国共合作时期组建的国民党省党部妇女部工作。”

游寿先生回到霞浦后,父亲游学诚去世,游寿先生留下来做了这所小学的校长,开始了游寿先生的教育生涯。这一年,她刚好20岁。

(二)激情的新知识女青年

1、参加五卅运动

这里的内容我在上一节中已经提到了。

2、北伐战争中的鼓动者

1926年上半年,国民党第二次大会确定了北伐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对于北伐在思想上和组织上是全力推动的。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发北伐。12月18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占领福州。

林淑玉派人到霞浦游家老宅,让游寿迅速到福州参加革命。游寿被安排在国民党省党部作宣传、妇女和青年工作。

游寿在福州的直接领导,是福州地委的妇女部长余哲贞,她的公开身份是省党部的图书管理员,余哲贞的爱人徐琛是当时的中共福州特委书记,公开身份是国民革命军第1军政治部党务科长、福建民众委员会委员。

在党内的工作中,游寿还经常接触到一位叫陈尚友的工作人员,由于都是闽籍的同志,所以便熟悉起来。但党内有纪律,不能随便问,四一二以后便没了联系。待打倒“四人帮”后,看到有关文件,才知道陈尚友就是陈伯达。

从五卅运动到北伐时期在福建省党部工作,游寿是当时最激进的青年女性。正如同时代的著名作家谢冰莹在她的《从军日记》中宣扬的那种情感:“我真高兴,无论跑到什么地方,看见的都是为主义为民众战斗的革命军,都是含笑欢迎我们的老百姓”。在这种大的激情下,与谢冰莹不同的是游寿是在为共产党做着工作。

但这革命激情时光又是那样暂短。

四·一二政变,国共两党分裂,血腥的屠杀,一下子把游寿这样一个怀有革命激情而又脆弱的知识女姓抛到了大革命的局外。这是一个思想的蜕变和生活历程的转变。

游寿远离了政治,她由一个积极的革命者变成了一个回避革命者,由此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为一个彻底的被“革命”者。

当然,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概括,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要复杂的多,游寿脱离革命既有主观上的原因,又有她自己无法扭转的客观形势。虽然她后来成为一名大学者、书法巨匠,但游寿不是一个政治家,更不是一个成熟而坚定的革命家。

3、流亡南京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1930年摄于南京

游寿回忆说:“在四·一二大屠杀前,方㳽灏等同志被抓去杀了,地委书记陈昭礼和第一军政治部徐琛同志要我们躲一下。”游寿躲到福州的姑母家中,设想待一安定便去武汉或上海去找党组织,没想到福州的风声越来越紧。4月12日徐琛、余哲贞在厦门被捕。4月15日,恰好这时天下起雨来。当晚,游寿剪短头发,女扮男装,夜幕下,在吴其乔和丈夫林民懿、周永春、陈幻云掩护下离开福州。周永春当年在马尾的国民党海军服役,解放后任交通部高级工程师,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周永春逝世,游寿先生去电吊唁:“死生之交,未能一诀话平生。”也显示出弱小的游寿先生的大丈夫气概。

	游寿回到霞浦的第二天,县里的国民党也在奉命追捕共产党嫌疑分子和进步左派人士。游寿先生又到乡下躲避,8月,游师在王德琠、陈幻云陪同下由霞浦至温州转上海达南京躲避追捕。

后来游寿回忆这段流亡南京时的感受说:“1928年在南京,团员陈代英告诉我,徐琛回汕头被捕死了。后来听说林铁民在汉口被判10年徒刑,抗日时放出。1934年在南京看到陈代青自白书,从此我就对旧同志有不同看法。1950年安明波告诉我,陈代青在此年被捕,腰骨打断,便为虎作伥,陈昭礼在1940年9月在建阳被刺死,他妻子潘珍美是团员。”

(三)问业金陵

1、“梅庵”与清道人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清道人(1867-1920) 姓李名瑞清,号梅庵

清道人(1867-1920) 姓李名瑞清,号梅庵。江西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因为他是胡小石先生的老师,大家很熟悉,我在这里只简略介绍一下。1894年中进士(另说是光绪二十一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发江苏候补道,署江宁提学使。1905-1911年任两江师范学堂(现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前身)监督,即校长,1906年正式上任。 并一度被委任为江宁布政使、学部侍郎,官居二品,《清史稿》有传。晚年寓沪。去世后,南高师校长江谦为褒扬李瑞清的功绩,在校园(现东南大学)西北角六朝松旁,建茅屋三间,取名梅庵。

在李瑞清任江宁提学使和“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期间,为东南三省(江苏、安徽、江西)的教育体制由封建私塾而转向中西结合的新学所起到的先河之功,是中国新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07年第一个在中国的高等师范学堂开设了容纳中西美术教育的“图画手工科”。国画手工科的西画、图案画等课程,由日本学者盐见竞、亘理宽之助、一户清方、杉田森等任教,教材方式接近日本维新文化。中国画和书法,除请著名山水画家萧俊贤(字屋泉、号天和逸人)来讲学外,就由李瑞清亲任教授。这是中国在高等学校首次开设国画和书法。由于书法艺术中最核心的传授方式由私塾式转向现代高等教育的学科性学习,这一决定性的变革,标志着李瑞清成为近现代书法的揭幕人。国画手工科连开两班,约造就师资五六十人,如凌直支、文渊、吕凤子以及姜敬庐先生等,皆该校毕业生,此辈艺术人才,多分布服务于苏、皖、赣、浙、湘、粤、川、晋及北京等各中学师范学校。

2、胡小石的得意门生

	1927年8月,游师到达南京,9月至1928年2月,在南京闲居。1928年3月,由陈遵妫推荐,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做借读生。4月,在中央大学做特别生。1929年1月,正式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受业于胡小石、黄侃、汪国垣、吴梅、汪旭初、王伯沆、胡俊等先生。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胡小石先生

1932年游寿先生毕业获学士学位。1932年到1934年,游寿先生曾在福建省立建瓯中学、霞浦县中学、福建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等处任教。一九三四年又考入金陵大学文科研究生院攻读研究生。在南京中大及金陵大学前后近七年的时间,游师一直随胡小石先生学习古文字、周金文献、考古、先秦文学、诗词及书法,且在以后的岁月里过从甚密,为胡小石先生出色的学生之一。

入中大后,游寿先生的眼界大开,随着自己学养的提高,逐渐对书法的认识有了自己的见解,游先生曾回忆说:当年在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的老师书法都很好,“如词曲大家吴梅俊逸的板书,二汪(旭初、因坦)流丽的板书,黄侃虽不大写板书,也偶尔写几次,有峻爽之气,而我独好胡小石板书豪迈卓逸”。

如果从书法艺术上讲,胡小石是李瑞清、胡小石、游寿这一金石书派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学问文章及他在书法领域对诸书体的把握,在李瑞清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被后人称为“金陵四家”之一。

游寿先生在回忆当年随胡小石学习书法时说:“记得我刚进南京中央大学,在抄上课证时,一位同乡告诉我说,中文系教授胡小石是有盛名的书法家、李梅庵的学生。当时校中有六朝松和为纪念李瑞清先生而修盖的梅庵。李瑞清先生出身于有名的藏书世家江西临川李氏,家中收藏有很多碑贴拓本,同时经常有人拿字画来请李先生鉴定真伪,胡先生曾在李家当过家庭教师,自然看到不少名家墨迹和碑帖。这是胡先生早年跟李梅庵学书的一段。虽然胡先生的书法后来自成一家,有过李梅庵之处,可是胡先生一直是推崇和尊敬李先生的”。

游寿先生随胡先生读书时,常到胡先生书房中写字。胡小石曾嘱先生:汉碑以《礼器碑》最有筋骨,碑阴尤佳,学好《礼器碑》再写其他汉隶,无不如意。胡小石先生的隶书是以《张迁碑》为主的,他说这番话是根据游先生自身的条件而言。游先生的隶书是以《礼器碑》为宗,用功最勤。1982年游寿先生在临汉《礼器碑》上题道:“余学隶以是发笔,以规矩,有劲也”。观先生所书汉碑多瘦劲挺拔,但仍是高古厚重,可谓纤而能厚。从到中大读书开始,游寿先生的楷书由颜转而学习诸北碑、魏隋墓志,尤其吸收《张猛龙》碑阴题名神韵。隶情草意,而又具金石之气。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游寿先生在中大读书时,还有两件事值得提出,一是与曾昭燏成为挚友;二是与曾昭燏钩摹了罗振玉的《殷墟书契前后编》(前编八卷,后编二卷)。游寿先生晚年曾说:“有一天在课堂上遇到曾昭燏,她在外语系一年级,先来听课,试听教授如何说。我叫她转中文系,学文字学,再学一点古文献、考古文物,这祥前途较广阔。她在第二年转到中文系。以后我们共同构写了甲骨文前后编,用蝉翼箋影写的,请胡小石先生题词。我随带身边多年,可惜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在南京失掉了。”可见曾、游两位先业待人之诚、为业之勤。

3、从中央大学到金陵大学研究生院

	这期间有两件事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是在厦门集美师范学校与谢冰莹共同创办文学月刊《灯塔》,而《灯塔》是中国新文学运动早期最具影响的文学期刊。
谢冰莹在《女兵自传》的一节《海滨故人》中,描述了她与游寿先生创办《灯塔》杂志的过程及两个年轻的文化女子思想撞击的火花。
谢冰莹这样写道:“我们五个人,抱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目的,想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创办一个文艺月刊。

厦门在当时,文艺空气非常沉寂,真有点像沙漠似的,我们一提到办刊物,没有一个不赞成的。那时谢文炳先生和郭莽西君都在厦大,郭还是个未毕业的学生,可是他对于研究文艺非常热心,小说也写得很好。厦大组织了一个现代文艺社,他是负责人。方玮德先生和游介眉女士都在集美教课,两人都是诗人。方那时正在热恋着黎小姐,所以诗的产量特别惊人。游是个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达观,而其实心里充满了抑郁和苦痛,过着矛盾生活的人。”
谢冰莹在谈到她与游寿先生的关系时说:“我们的感情虽然很好,但还没有到她可以把身世统统告诉我的地步。”
其实此时游寿先生的思想正处在极其矛盾的时期,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爱情方面的纠结。
从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游寿先生脱党步入学界。在那个岁月,一个弱女子就这样在腥风血雨中退却了。在婚姻选择上的苦恼也是当时游寿先生心绪矛盾的根源。热恋着游寿先生的人是游寿父亲早年的学生陈幻云,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法律系,在国民党司法机构任要职,多次在生死危难之中救过游寿先生。但陈幻云乃1894年生人,长游寿12岁,且是4个儿子的父亲。这对于游寿先生来说又是一个难以决断的事。

谢冰莹先生敏锐地觉察到游寿先生当时的情感纠葛,这就是谢冰莹先生说的“游是个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达观,而其实心里充满了抑郁和苦痛,过着矛盾生活的人。”
谢冰莹先生接下来说:
“记得是我在集美讲演的那天晚上,我住在她(游寿)那里,两人谈起人生问题来,她很感慨地说:
‘人不能离开感情而生活,而感情又是最麻烦、最复杂、最苦恼的东西,因此我觉得人生永远是痛苦的。’
‘游,你这话,显然是个唯情论者说的,我的看法不同,人固然不能离开感情而生活;不过应该由理智支配感情,克服感情的冲动。假如一个人,他整天为感情所苦,不能投身在社会的洪炉里做点事业出来,渐渐地,这感情便会变得狭隘、自私,甚至减少了生的力量。’”
当年是谢冰莹没能完全理解游寿先生,还是感情这东西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于是谢冰莹写道:
“我和她(游寿)开起辩论会来了。
‘我以为最有情的人,也是最无情的人;能够热烈地爱别人的人,也能残酷地克制自己丝毫不爱。我觉得只有自己感受痛苦最多的人,才能了解别人的痛苦,同情别人的痛苦,而能真正为人类做出一点有利益的事业出来;同时一个富于感情的人,他一定轻视利禄,更不忍做剥削人类、压迫人类的刽子手。’”

经过一阵辩论,两个文学女青年得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是非常进步的结论:
“凡是世界上那些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军阀、帝国主义者之类,他们一定像动物里面的豺狼虎豹一般没有丝毫人性,更谈不到人类的爱,每个细胞都充满了自私自利,每滴血液都是黑色的。”
可见谢冰莹与游寿先生谈得很兴奋。
“我们的话虽然没有系统,却谈得非常痛快,一直到东方发白,还未曾合眼。奇怪得很,虽然一夜没有睡,我们的精神却丝毫也不感觉疲倦。方来邀我们吃早点,然后再送我上船返厦门。
我们从翠绿的相思树丛里经过,方又发起诗人的感慨来。他不了解女人的心为什么这样狠,他寄给他爱人的诗和情书,倘若用箱子盛起来,他说至少也有一大箱了,而对方仍然是若即若离的态度。的确,这是一个不可解释的谜,也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一年之后,听说黎小姐终于被感动而愿意和方结婚,可惜不久,他就吐血而与世长辞了。
我们的《灯塔》月刊,就在这种快乐、合作的空气下产生了……”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第二件事是在1934年誊抄胡小石先生的《中国书学史》。晚年游寿先生提到这事件时说: “1934年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招收研究生,同学们都请胡先生开书学史课。这门课在大学中从来没有开过,胡先生讲课内容包括古代齐楚金文流变到秦国统一书体,列国派系和政权影响下书体的方圆肥瘦之分,汉代书法仍因地域的不同各具特色等等……胡先生讲书学史时,由学生下课后将笔记整理抄写,一年后交还胡先生,便是《书学史》底稿……胡先生用原稿一直讲了多年,并有所补充,可惜在 ‘文革’中全部失落了。”

2009年,游寿师家乡宁德市的彭传诵先生在南京高价购得一册游寿先生用小楷誊写的胡小石《书学史》手稿,上面还有胡小石先生的批注。这让中国书坛为之兴奋,一时间论者频频。

目前看,知胡小石先生《书学史》有三个稿本:一是胡小石先生自己存留的稿本,此稿在“文革”中不知去向;二是曾昭燏整理的稿本。1962年胡小石病逝,曾昭燏将整理后的此稿寄给《文物》编辑部,1964年曾昭燏绝命灵谷塔,接下来是十年“文革” ,此稿《书学史》无影无踪了;三是游寿先生誊写的稿本,此稿经过胡小石先生的注补。游寿先生1994年仙逝后,其遗物迅速流失于世,而此稿有幸被传诵君所得。传诵君多次与我联系,寄来复印件全本和原稿电子版。我将此稿本与胡小石先生《古文变迁论》、《书艺略论》和《齐楚古金表》相对照,认定此稿为游寿师誊写、胡小石先生校注的胡小石著《书学史》原稿。在此稿结尾处,游寿师署“甲戌腊月望日竞,游寿草稿。”“甲戌腊月望日”乃1935年1月19日,正是胡先生在金陵大学讲授《书学史》结课之日。

2014年,传诵君与宁德市政协副主席陶敏辉先生从福建远赴哈尔滨,与我商量《书学史》的出版事宜。胡小石先生《书学史》终于能全文面世,宁德地方与传诵君功不可没。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关于《中国书学史》,有拙文《中国书学史·序》说明。感慨的是从1934年到2014年,整整80年后,才看到游寿师誊写的胡小石先生《书学史》历尽战火硝烟、世事沧桑付梓出版,真可谓金陵一梦八十载,拂尽黄沙始见金。

(四)南北飘泊二十年

这20年是指1936年游先生由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生班毕业到1957年在山东师范学院的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等重大事件。这一阶段游先生曾在四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图书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山东会计专科学校、山东师范学院等单位工作,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详细内容请见拙著《游寿年谱》和相关介绍文章,这里只以游先生的诗为例讲几个点

1、 巴山雨夜中的“海啸楼”

“海啸楼”这个斋馆号,足以说明游寿先生对时局的看法及所处环境。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谈到游寿先生这一时期的诗,有两部诗集:《沙溪集》和《白沙集》。为什么叫这两个名字?游寿先生在1936年研究生毕业之后随丈夫在南京、江西的临川和河口待了一段时间。在南京期间,她不到一岁的孩子夭折了。1941年,胡小石推荐游寿去四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任教,她从江西到四川时路过福建的沙县,沙县有一条溪叫沙溪。她到重庆教书的时候,四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迁到了重庆下属的江津县的白沙镇,这样就有了这两部诗集。

2、 由世态民生而感万物

诗集里面有对抗日战士阵亡的哀悼,如“十月十五夜城下望月,见隔岸山中多野祭,哭声甚哀。

独立城堙下,寒泉激清濑。山风吹哭声,野祭怀征旆。”

诗中有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抨击。如《饥妇行》:“南国春烂漫,东皋耕烟断。黄金市斗米,黄金久不换。官府亦乾没,新币市价乱。三年未得饱,生人无存半。老弱蹈江死,丁男远投窜。母恩怜幼子,提携上江岸。中有年少妇,菜色眉心攒。足尔转荒山,饥行逐女伴。忽见路旁人,含颦问委婉。闻言是乡音,竚立沙溪畔。饥妇重致辞,语语哀以怨。生小住海湄,拾贝合作钿。不知纺与绩,遨嬉随童丱。嫁与浮海客,载珠服绮缦。一朝海禁封,全家东西散。不惜颜如玉,操劳几曾惯。但愿无征战,茹饥自辗转。今年事更非,市中绝白粲。人言山中好,行行且顾看。十日草露间,阿谁贻一饭。闻道兵火苦,此境先自煎。尚有妹妹行,饿死那可算。语罢泣路隅,行人尽凄惋。背论兹山脊,豺虎又暴悍。饥妇向何许,潺潺滩声咽。”

从语言特征上讲,游先生的《饥妇行》吸收了杜甫“三吏”、“三别”的通俗和真实。叙事夹有抒情,用叙述营造了一个真切的“足而转荒山,饥行逐女伴”的少妇形象;而用抒情———抒“饥妇”之情、抒自己之情、抒观者之情,“语罢泣路隅,行人尽凄惋。”“饥妇向何许,潺潺滩声咽。”恰到好处。

游先生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总体上是反映了她反对战争、同情人民、痛恶当时国民党腐败现象的思想。特别是入蜀时自己在路途中所见与感受,将自己的病痛、苦闷与人民的疾苦融合在一起,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并不像一般文人那样无病呻吟,忸怩作态,为现代诗词的创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3、《伐绿萼梅赋》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伐绿萼梅赋》1945年初稿

《伐绿萼梅赋》作于1945年。当时游先生的好友曾昭燏从国外回来先到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又到中研院史语所。曾昭燏叫上了同学游寿一起,于是游寿辞掉了胡小石安排的工作来到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史语所。由于中国学派分为南派和北派,大约是说北派关心时事政治,南派主要关心学问,因而两个派别存在一些争议。出于这个原因,傅斯年和胡小石两人同在四川却不曾见面。傅斯年与曾昭燏的哥哥是连桥,因而傅斯年对曾昭燏很关照,却排挤打击游寿。抗战胜利之后,他们从四川返回南京时,傅斯年将游寿从史语所除名,游寿先生的这篇《伐绿萼梅赋》,就是在那种情境下的有感而发,游先生自喻绿萼梅被“王孙”所伐。

在史语所,有三位同事对游寿影响最大:

曾昭燏,是游寿一生的好友。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曾昭燏先生

梁思永,1930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他把这段经历告诉游先生,所以游先生一直想考察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的脉络,这坚定了游寿到北方去的信念。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梁思永先生

傅斯年,将游寿辞退之后,中研院出版了一部论文汇编《六同别录》,傅斯年就把游寿的一篇论文《冢墓遗文史事丛考》从《六同别录》撤掉了。因为《六同别录》整本书已装订好,封面上的目录中还有游先生《冢墓遗文史事丛考》,傅斯年先生下令撕下封皮,重印、重新装订。也正因如此,文化大革命中游寿先生躲过了一劫。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傅斯年先生

(五)龙江博物 独辟蹊径

由于南京认识游寿先生及其丈夫的人太多,游寿先生不得已前往山东,1951年到山东会计专科学校任图书馆主任、国文副教授,1954年又到山东师范学院任图书馆主任、副教授。1957年,游先生又携已经没有职业的丈夫到了哈尔滨师范学院。1957年到1994年37年间,游先生经历坎坷,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这里就省略不讲了,讲到游先生学术成就中略有所体现。

这是文革之后1978年,她在南京玄武湖,即秣陵湖前拍了一张照片。这是文革刚刚结束,游先生非常苍凉的样子。

二、游寿先生的学术成就

下面简单谈一谈游寿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

游寿先的著作很多,可见我的其他介绍文章,这里只谈四个方面的成就:

(一)对于北方古人类的考察

1960年,她在哈尔滨的黄山发现了有人类砍凿痕迹的猛犸象骨。她后来经常写“获大象”,指的就是获得这个猛犸象骨。这表明,在猛犸象生存的时代,黑龙江就有人类活动了。

(二)李德裕卒年考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游寿先生著《李德裕年谱》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游寿先生著《李德裕年谱》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刘氏墓志

李德裕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1935年陈寅恪先生发表《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考辨》,引起专家学者对李德裕研究的热情。争论的焦点有两个,一是李德裕的卒于何年何月何日,二是李德裕的卒地。关于李德裕卒日,《旧唐书•宣宗纪》记载为大中三年十二月;《通鉴》记载为大中三年闰十一月。陈寅恪先生《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考辨》说:“(大中三年)十二月十日。此与《南部新书》卷戊云‘李太尉以大中三年十二月十日卒于贬所’之语适合。”后人也多袭其所言。游寿先生根据李德裕为他妻子写的墓志及后面的《第四男烨记》,提出李德裕之死当在八月二十一日后至十月十六日前。陈寅恪没看过这个墓志,所以弄错了。但游老师这部《李德裕年谱》(约完成于1940年)没有出版过,所以影响不大。

(三)嘎仙洞——北方民族发祥与迁徙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嘎仙洞祝文发现者之一米文平先生(右一)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王立民先生1997年第一次踏查嘎仙洞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王立民先生1997年第一次踏查嘎仙洞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王立民先生1997年第一次踏查嘎仙洞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北魏嘎仙洞西壁摩崖刻石拓片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2003年王立民双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嘎仙洞西壁摩崖刻石》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2003年王立民双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嘎仙洞西壁摩崖刻石》

在游寿老师科学判断指导下嘎仙洞的发现。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主要有三个,东胡、秽陌、肃慎。但是北方的民族在唐代以前没有自己的文字,这也是大家说黑龙江的文明和南方没法比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历史上,拓跋鲜卑是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然后是契丹、辽、金、元、清。中国历史上,唯有北方游牧民族曾经入主中原,其它地方的少数民族没有统一过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奇特的现象。拓跋鲜卑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北魏,但这个民族到底是怎样发源、怎样迁徙的,一直是一个谜,很多历史学家都想找到破解的密码。1979年在黑龙江召开文物考古会议时,游老师对当时大兴安岭加格达奇考古所的所长米文平说:你们大兴安岭一带在嫩江流域有没有发现石室?这是《魏书》里记载的。米文平说没有,我们大兴安岭都是游牧民族,不会用石头盖房子。游老师就在笔记本上写了“石室”两个字,撕下来交给米文平。米文平回去后整理东西时看到游老师写着“石室”的字条,便开始到处找“石室”,都没找到。有一天,他们旗(县)里的宣传队下乡演出,路遇大雨,就跑到嘎仙洞里避雨。回到办公室把避雨的事和同事们一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米文平老师找到嘎仙洞,认为山洞和《魏书》里描述的石室是一样的呀。但《魏书》里记载祭祀后刻有祝文,米文平去了三次嘎仙洞,也没找到这个祝文。第四次那天傍晚,他们坐在洞口歇着,夕阳照到石壁上,隐约像是有字,过去一看,看到祝文了。这就是1980年中国的一项重要考古发现。

2003年我双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北魏嘎仙洞西壁摩崖刻石》,现在在网上卖得很贵。

嘎仙洞西壁摩崖是中国最北部最早的摩崖石刻,它的书法介于楷隶之间,而且隶意非常多,天真浪漫,粗犷雄悍,在魏书中极具特色。嘎仙洞的意义,还在于揭示了北魏祖先拓跋鲜卑发源这一千古之谜。被载入1981年《中国历史学年鉴》。评为中国198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新华社评为“建国以来我国长城以北地区考古的重大发现,为史学界研究鲜卑史乃至北方民族史,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夏鼐先生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说,这一发现“解决了鲜卑族发源地的问题”。当时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撰文称,“其价值绝不比秦俑坑差。”现在,嘎仙洞的发现已被载入中学历史教科书。

(四)闽东故里的空海研究——空海(804年)漂着地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1981年春节,游寿先生在霞浦赤岸为唐代庙宇厨房水具“水槽”做拓片。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唐代庙宇厨房水具“水槽”做拓片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现在赤岸已经成为日本佛教真言宗的朝圣地

第四个重大发现是,游寿先生找到了日本第17次遣唐使空海在中国的漂着地。空海到中国来的时候,碰上台风,把他们的船刮到了福建赤岸。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赤岸是哪里,后来通过游寿的考证,才知道就是霞浦的赤岸。空海在赤岸停留很长时间才到西安,现在赤岸已经成为日本佛教真言宗的朝圣地。空海在日本的地位很高。

游寿先生在故乡福建霞浦赤岸为唐代庙宇厨房水具“水槽”做拓片。

三、游寿先生的书法艺术

(一)游寿先生书法艺术的分期

游寿先生的书法艺术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游寿先生蒙童到1928年,这一阶段主要是秉承家学,初涉颜公。第二个时期是从192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至1957年到黑龙江以前,这一时期是继承李瑞清、胡小石金石书派书风的最重要的时期。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这是20年代在拓片上的小字题跋,字如米粒般大小。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这是她在40年代的作品

这是她在40年代的作品,很像胡小石先生的字体,笔力遒劲,非当时一般学者所能及。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这是五十年代的作品,也如米粒般大小。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这是五十年代的作品,也如米粒般大小。

这是五十年代的作品,也如米粒般大小。

游寿先生三十年代末书《盂鼎释解之解》、一九四一年书《自作诗册页》小楷、1943年书《山居志序》、四十年代书《唐代墓志书体》手稿以及在四川时书《商周兵器说》手稿,非常像胡小石先生,可以说到1957年以前,游先生基本上是继承李瑞清、胡小石的金石书风。第三个阶段是龙江博物、独辟蹊径。 这一时期大致从1957年来到哈尔滨师范学院到1985年(游寿先生80岁)前后。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这是1965年抄录的高祖游光绎的诗稿,小楷。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这是1965年抄录的高祖游光绎的诗稿,小楷。

这是1965年抄录的高祖游光绎的诗稿,小楷,如小手指盖大小。这一时期她开始有自己的风格。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六十年代在牡丹江考古时写的杂诗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六十年代在牡丹江考古时写的杂诗

这是六十年代在牡丹江考古时写的杂诗,小楷,极其精妙。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当年周总理问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现在能够认得金文甲骨的有几人?”王冶秋答:“大约有十人,东北区有游氏。”总理在不同的场合提到要保护好游寿。此为游寿先生1972年所写。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1975年游寿又重新书写了一份《伐绿萼梅赋并序》。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1979年所写的隶书,非常规整。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胡小石的文集出版后,游寿先生就送我一本,这是她在书中的题字,“学生游寿时年七十八矣。往事如烟,正是江南桃李盛时,回首五十余年矣”: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这是游寿先生1983年所写的作品,将行书、隶书、篆书、草书融为一体。她晚期的字大多是以上字体的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到黑龙江后游寿先生已是壮游山川、学富五车的中年学者,在哈师院(1980年改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又从事历史、考古教学,故而书风为之一变。一九六四年书《幻云遗诗长卷》和《秉烛斋诗》时法度森严,已融《张猛龙》、《张黑女》、《郑文公》、《董美人》于一炉而独具风格。

到1975年书《伐绿萼梅赋》时,就看不出是学哪一家,“游体”楷书基本形成,此是融百家之长所致。1983年书《唐令狐楚望春词》则融魏碑、隶书及黄山谷行草用笔于一体,纵横开阖,天真浪漫,用笔涩润相间,偶有牵丝引带,更显高古而寓灵动。

从1957年到1985年,是形成游先生独特书风的时期。1985年周齐教授在游先生八十岁时赠诗道:“鸿迹只今传海外,八秩迎来桃李春。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我觉得后两句可以概括游先生这一时期的书风。

第四个阶段则是“胸融万卷、返璞归真”。这一阶段大约在游寿先生八十岁以后。游先生八十岁后,书风又一变,进入化境。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游寿先生1990年所写,形似小孩的字体。作为一个书法家,到这个程度已经很高了,因为她逐渐脱离之前所学的禁锢。

对艺术家来说,年龄非常重要。越到晚年越容易进入化境,达到一个至高的境界。这种变化非人力所能及。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游寿先生1993年为黑龙江首漂所题的纪念碑。

王立民在南京大学讲座《游寿:守拙虔虔觑至巧,大刀斫阵卫夫人》

这是游寿先生1993年创作的,是她书法成就最高的时期,看似童形,又是有一辈子的积淀在里面。实则是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我们想知道游寿先生为什么能进入这种化境,让我们看一下游先生在《伐绿萼梅赋并序》后面的跋语,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先生。1975年游寿又重新书写了一份《伐绿萼梅赋并序》。“乙酉(1945年)冬至初稿,乙卯(1975年)立冬后十日重钞。右稿流寓西川所作。日者王云自北京归,转夏鼐问讯,又读英人李约瑟之《中国科学技术史》叙论,盖已三十年矣。今存者几人?大安同志命书,低徊多时。今七十矣,词赋小技亦数十年不弹,偶书以散病结。高明有以督正之。一九七五年立冬后十日,七十媪游寿。”李约瑟也是游寿先生三十多年前在李庄结识的老友。

往事如烟,八十一岁的游寿先生已感到人生悠悠如梦,她已不在意人间的功名利禄,不在意往事的恩怨情仇,在西川李庄史语所的人啊,如今只有她一个人还活在世上。人都化作一缕轻烟了,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呢?人到了这种境界才能有这种高超的作品。

四、结束语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人类在不断探索追求的进程当中,目的是什么?一个是科学,一个就是文化。丘吉尔说过,我宁可失掉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掉一个莎士比亚。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但一个国家的崛起,或者说是一个民族的崛起,更重要的标志是文化的崛起,而我们今天所作的事情,无论是纪念胡小石先生,介绍游寿先生等,正是为了中华文化的崛起添砖加瓦。

我以为,游寿先生是20世纪中国学者杰出的代表性人物、是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书法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书坛的圣人。第一、先生的书法达到了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人力所能及,我们看到,有些人的作品应当说是非常完美的,非常好的,可以用“灿烂之极”这个词来形容,但他没有归于平淡,这是一大坎!但是游先生的作品,达到灿烂之极之后,又归于平淡了、又进入化境。面对游先生法书,如不食人间烟火之境,这不是人力所能及,不是你花多大精力下多大功夫能够达到的。靠什么?靠“造化”,这个造化二字谁也说不清楚,但大家心里似乎都很明白。

第二、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先生的一生几乎贯穿20世纪整个过程,从南到北……2014年我去福州参加一个纪念游寿先生的活动,接我的朋友在车上问我,“东北这么冷,零下20多度怎么过呀?”我说,“你想一想,一个南方的女子能在东北这样严寒的环境之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你想想她是怎么样的感受?她的经历和境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层面?”我们到南方来很不习惯,游先生在北方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包括她下放到黑龙江省五常县农村的生活,这样的大学者,她能够坚强的走过来,这种精神令人敬仰。而她总是把自己放在最不被人注意的地方,这个很难做到!所以我说先生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有老子之风、有庄子之风,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游寿先生不正是这样吗!

第三、先生学术之高标。先生曾经在中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最高学府任职,在这里进行研究和教学。学识之广博,可以说20世纪的书法界少有人可比,能够见到这些东西的人,能够具备这些知识储备的人不多。她的学术论文在抗战时期,在建国前就有很大影响。但可惜的是至今还有很多没能公诸于世,这影响了对先生的研究。先生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在上一个世纪,在某个领域都处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准。抗战时期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时,她的文章《冢墓遗文史事丛考》本来已经被收入到史语所出版的《六同别录》里面,但是后来由于先生与傅斯年之间的矛盾,被撕掉,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刊文在《六同别录》里面的人们后来都在某个领域成为大学者,但是先生生前没有被大家认识。另外,对于北魏皇家自己认定的祖庙——大兴安岭“嘎仙洞”的发现,关于鲜卑文化的起源问题,先生有着历史性的贡献。如果没有先生长期地梳理历代文献典籍,加之长期的书法研究,尤其是根据《魏书・乌洛侯传》的记载,科学推断提出史书中记载的“石室”应在大兴安岭的嫩江流域,那么“嘎仙洞”今天可能还不会被发现。很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都在大兴安岭下走过,但他们没有这个机缘,先生在这之前没有去过大兴安岭,但历史却将先生跟“嘎仙洞”联接起来,看起来好像是偶然的事情,但却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与先生学识和几十年学术研究离不开的。

第四、游先生在篆书、隶书、楷书各个书体上所取得的成就应该说比较全面。我以为,和历史上的大家一样,高寿使游先生能够进入化境,达到一个高峰。她的大篆真可以说绝妙,难以用语言去形容,进入了化境。先生的楷书写的很多,比如陈幻云诗抄、炳烛斋诗抄等长卷小楷,应当说是先生楷书的精典。

但是历史有时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当圣人在你身边的时候,你不觉得她是圣人。最后我想说,感谢南京、感谢南大。游先生虽然经历很多困苦,但是我觉得先生还是有幸的,她的有幸在于当她寂寞地走完将近一个世纪之后,有这么多的后人还在研究她、学习她、纪念她。

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