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转专,你在如何上大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学习是一个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每个人应该终身掌握的技巧与方法。然而近日华中科技大学18名同学因学分不达标本科转专科,引发广泛关注。

10月17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对华中科大此举给予肯定。“天天打游戏、谈恋爱,浑浑噩噩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不能搞‘玩命’的中学,也不能搞‘快乐’的大学。”他表示,每所大学抓本科教育质量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现在大学里,有些学生醉生梦死,这样是不行的。”吴岩认为,大学要合理增负,增负并非是增加课程的量,而是以提升学生质量为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那么学习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人类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学习。”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因为学习让人聪明。他知道别人犯过的错,他不需要重犯;他知道有些痛苦不必要亲自品尝;他学会了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够从外部信息中获取让自己安全的东西。所以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世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和睿智、聪明联系在一起的人。

学习让人自信。一个经常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人,他有坦然面对未来的底气,他站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不会茫然,在熙熙攘攘的名利场中不会困惑,在人世浮沉的赞美和批评中不会迷失自己。他会清醒地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可以干好什么;而不是听别人听命运摆布自己。他有足够的把握应对生活。

学习让人善良。善良不是一个人的本性,而是社会习得的一种优秀品质,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一种关爱他人、温和淳朴的人格力量。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不仅心灵变得细腻、触角变得敏锐、眼神变得柔软、胸怀变得仁慈,而且那些来自道德深处的和善,总会像水一样地浸润心灵。

学习让人有尊严地活着。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患肌肉萎缩症、全身瘫痪的霍金就没有办法写出《时间简史》,更无法获得世人的崇拜和尊;小学五年级辍学的放牛娃莫言就不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轮椅上的张海迪就不能够成为中国的残联主席。上帝是公平的,当世界对我们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我们通过学习又获得了另外一扇门的通行证,去收获我们应有的尊严、价值和荣誉。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后我们终于放下了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自己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自己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那我们该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呢?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单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熟悉万变的大千世界。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的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的也不合理。但是“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我们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我们应该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的不足之处。

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外,我们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一边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我们要好好利用其中的资源,多花一些时间在图书馆,品读中外名著,而不是在宿舍无聊的度过一天又一天。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我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实践贯通:“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跟深入的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因此,在平时我们应该更多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更好的与同学合作,这样,既可以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与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都可以去尝试。外出打工或做项目,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有时候,即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也是值得一试。

培养兴趣:开阔视野,立定志向

最好的寻找兴趣点的方法是开阔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自己才能尝试,唯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自己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因此,我们要更好的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等不同方式解除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

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求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有一本书的作者曾访问了几百个成功者,问他们是否有今天已经懂得,但在年轻时却留下了遗憾的事情。在受访者的回答中,最多的一种是:“希望在年轻时就有前辈告诉我,鼓励我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相比之下,兴趣固然关键,但志向更为重要。

不要把某种兴趣当做自己最后的目标,也不要把任何一种兴趣的发展道路完全切断,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完全可以平衡发展,在必要时再做出最佳的选择。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谈到:适度增加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是应该的,本科生有一定的淘汰率也是必然。本科生质量不行,研究生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大部分本科生是要就业的,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影响劳动者的素质,事关国家建设的人才质量需求。

每个人不可能永远都充满激情和斗志,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激励自己来保持激情和斗志。不要企图活在别人的激励中,自励才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没有人能真正改变你,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优秀的自我才能承担起复兴祖国的重任。

本转专,你在如何上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