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譽暴雷頻現,上市公司還會熱衷於併購嗎?

商譽暴雷頻現,上市公司還會熱衷於併購嗎?

2018年度上市公司業績預報已於1月31日結束,臨近1月底,上市公司業績預告中出現大範圍的暴雷現象。如預虧上限超20億元的公司有41家,預虧超10億元的則達到98家。值得注意的是,有多家上市公司原先預計2018年度實現盈利,但在其發佈的業績預告修正公告中均出現鉅虧。

如29日晚,大洋電機發布公告稱,預計2018年度虧損21億元至23億元,而此前該上市公司曾預盈2.3億元至4.39億元;飛馬國際也發佈公告稱,預計2018年度虧損17.5億元至19.5億元,而此前預計盈利1529.89萬元至1.38億元。從預盈到鉅虧,類似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包括ST冠福、盾安環境等都是如此。

上市公司業績出現鉅虧,有多個方面的原因,包括行業週期因素、上市公司經營不善、股東內鬥等。但在今年暴雷的上市公司中,鉅額商譽計提卻成為多家上市公司鉅虧的主要因素,這無疑值得引起重視的。像此次9家預虧超過20億的上市公司中,就有8家是由於計提鉅額商譽所導致的。

自2014年開始,隨著門檻的降低,A股上市公司掀起一股併購重組的熱潮。步入2017年、2018年之後,也到了兌現業績承諾的時候。當初在併購時,資產出售方為了享受高估值,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紛紛作出較高的業績承諾,但標的資產的盈利能力與業績承諾水平並不匹配,進而導致業績承諾無法兌現的狀況頻頻發生,在引發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後遺症的同時,也為上市公司計提鉅額商譽與虧損埋下了伏筆。

另一方面,今年1月初財政部會計司針對“商譽及其減值”議題文件徵求了會計準則諮詢委員的意見。大部分諮詢委員同意,隨著企業合併利益的消耗,將外購商譽的賬面價值減記至零這一商譽的後續會計處理方法。這也引起了資本市場的強烈關注。雖然此後財政部表示商譽會計處理仍按現行要求執行,但仍然引起上市公司的疑慮。一旦政策發生變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中形成的商譽需按年度攤銷的話,將可能導致許多高商譽上市公司因商譽攤銷而出現連續多年虧損的情形發生,相關上市公司將存在退市的風險。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多家上市公司均擬在2018年集中計提商譽,從而在市場上出現了上市公司從預盈到預虧甚至是鉅虧現象的發生。

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A股共有超過2070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譽,商譽總額約為1.45萬億元,同比增長15%。其中,約160家公司的商譽佔淨資產比例超過50%,21家超過100%。高達1.45萬億的商譽,可以說是懸在市場上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此次上市公司商譽集中暴雷,在引發了上市公司大範圍虧損的同時,客觀上也會對上市公司今後啟動併購重組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如果今後上市公司再出現盲目併購、高溢價併購,那麼最終損害的將是上市公司與投資者的利益。

商譽地雷的引爆,客觀上也要求我們須進一步強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的監管。對於高溢價併購,監管部門在下發問詢函予以關注的同時,也可對《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進行修訂,規定上市公司併購以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為主,現金支付不得超過對價的10%。在業績承諾沒有兌現前,資產出售方所持股份將一直處於鎖定狀態,以抑制資產出售方享受高溢價的衝動。此外,對於上市公司高溢價併購因大幅計提商譽導致鉅額虧損的,應追究當初董事會投贊成票的相關董事的責任,藉以警示董事會成員在作出決策時更加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