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駐置長沙縣的地方軍政機構

元代駐置長沙縣的地方軍政機構

元代駐置長沙縣的地方軍政機構

元代駐置長沙縣的地方軍政機構

元代駐置長沙縣的地方軍政機構

元代駐置長沙縣的地方軍政機構

元代駐置長沙縣的地方軍政機構

元代駐置長沙縣的地方軍政機構

元代駐置長沙縣的地方軍政機構

元朝建立後,在中央設立中書省,在地方建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起初大多為中書省的臨時派出機構,滅南宋後開始演變為地方固定的行政建置。宋景炎元年,即元至元十三年(1276),阿里海牙佔領潭州,隨即“分遣官屬,招徠末附者”。宋荊湖南路衡、永、全、道、桂陽、寶慶、武岡各州軍監守臣見首府陷落,大勢已去,“皆率其民來迎”,湖南迅即平定。次年,元王朝為用兵嶺南和穩定湖南局面,將荊湖行省治所遷來潭州,作為軍政中樞。是年,平定宋廣南西路,荊湖行省改為湖廣行省,轄境包括了宋代的荊湖南北二路和廣南西路,為今湖南、湖北、廣西、貴州四省之地。作為“湖、嶺要劇”的潭州,在元朝平定湖湘、征服嶺南的戰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元朝所建立的湖廣行省當時又稱為“潭州行省”、“湖南行省”。長沙縣成為荊湖行省或湖廣行省的駐置之地。

元軍平定湖南那一年,即將原有各州一律改為路,設置總管府。宋祥興元年即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荊湖南路為湖南道,設宣慰使司,下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道州、全州、寶慶、武岡八路和茶陵、常寧二直隸州。當時,由於湖廣行省尚設治於長沙,又因退入湘中、湘南山林溪峒的宋朝軍民仍在進行抵抗,元王朝乃將湖南道治所設於衡州,以利就近彈壓。元至元十八年(1281),湖廣行省治所移鄂州,湖南道即遷治長沙縣轄境內,直到元朝末年。

元朝的道之下,設路一級行政區。湖南道下的潭州路行政轄區與宋朝一樣,有長沙、善化、寧鄉、安化、衡山五縣和瀏陽、醴陵、湘潭、湘鄉、攸、湘陰、益陽等七州,共12個州縣。在天曆二年(1329)三月,潭州路又改名為天臨路。潭州(或天臨)路的治所,亦駐置城長沙縣轄境之內。

潭州路的改名,是元朝的文宗皇帝圖帖睦爾開金口所致,並與他在潭州的一段辛涼愁苦的生活有關,也曲折地映現出元后期皇族內訌、宮廷劇變的一幕。圖帖睦爾為元武宗次子,元延祐七年(1320),因權臣傾軋被放逐到遙遠荒涼的海南島達三年之久。期間朝中政變迭起,皇帝如同走馬燈似的一連換了幾個。至治三年(1323),泰定帝即位,召在海南之瓊州(今海口)的圖帖睦爾回京。圖帖睦爾有幸被召,遂涉風濤,越五嶺北上。不料行至潭州,又有旨命他暫停不進,於是在長沙滯居數月,鬱郁而不得志。回到京師,又先後被送往建康、江陵。泰定五年 (1328),泰定帝死,權臣燕鐵木兒發動政變,飽經流離之苦的圖帖睦爾因此而登上帝位,是為元文宗。文宗即位後,似乎為洗刷他10年來屢被放逐的恥辱,下詔將他徙居過的地方全部改為吉祥的名字。於是,建康、江陵、瓊州分別改為集慶、中興、乾寧,潭州則改為天臨。天臨即天子臨幸之意,這在當時是一種莫大的恩寵。

作為元朝湖南道的中樞之地,長沙仍然是首當其要的軍事重鎮。元代的軍事機構,中央設樞密院,總攬全國軍務;地方設行樞密院,統率各地各鎮戍軍;各道設都元帥府,以宣慰使兼領軍旅;路設萬戶府,其下為幹戶所,軍事長官分別為萬戶和幹戶。因此,元朝時,長沙縣轄境內不但有湖廣行省、湖南道、潭州(或天臨)路的治所駐置,還是當時湖南最高軍事機構的所在地,是所轄各路州萬戶府的指揮中心。

元朝鎮戍湖南的軍隊,主要為漢軍和南軍,但首府長沙則有其精銳之師蒙古軍駐守。據《元史・兵志》記載,至元十七年 (1280),“以揚州行省四萬戶蒙古軍更戍潭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詔潭州蒙古軍依揚州例,留一千人,餘悉放還諸奧魯”,即撤回後方“老營”。《元史・成宗本紀》亦載:元貞元年 (1295),樞密院奏湖廣行省“疆界闊遠,缺乏戍軍”,請增兵力。次年,成宗即命“徙江浙行省拔都軍萬人戍潭州,潭州以南軍移戍郴州”。拔都軍即為蒙古軍精選勇武敢死之士組成的部隊。潭州軍事之要,於此可見。

元王朝征服湖南之初,曾實行野蠻的屠殺政策和落後的奴役制度,燒殺擄搶,掠民為奴。當時,長沙有不少官署民舍被毀,連嶽麓山下的書院也付之一炬,軍民被殺戳或掠為家奴。阿里海牙一人就在荊湖地區,“以降民三千八百戶沒入為家奴,自置吏治之,歲責其租賦,有司莫敢言”,從而使包括長沙在內的湖湘地區遭到很大的破壞。但也有一些官員,包括部分“雅好儒術”、受漢文化影響較多的蒙古貴族,深明大義,能夠出而制止,又使湖南遭受的破壞有所減輕。其制止元兵屠城殺降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

元軍攻破潭州時,一些將領擄掠。當時,荊湖行省參知政事崔斌和行省郎中和尚堅決反對,並仗義直言,出而制止。崔斌向他們“喻以興師本意”,和尚也勸誡說:“拒我師者宋將耳,其民何罪?既受其降,即是吾民,殺之何忍?”有的將領則爭辯道:“編民當如公說,敵兵必誅之。”崔斌又說,他們也是效忠其主,我們應當予以族揚撫慰,“以勸未附者”,何況殺降還是很不吉祥的事呢!最後,由於兩人的力勸,也由於統帥阿里海牙為寧鄉人歐道力阻所動,各將領終於放棄了屠城的打算,潭州得以避免了一場大屠殺,“一城之人賴以全活”。後來元世祖忽必烈還特為下詔嘉勉,並升任崔斌為行省左丞,其位僅在阿里海牙之下。長沙百姓也甚為感激,曾在城內建生詞一座,以表懷念。元軍佔領潭州後,所轄安化、湘鄉、衡山一帶人民“所在蜂起”抗元。崔斌駐南嶽,湖南宣慰使奧魯赤駐長沙,督兵鎮壓。當時,其行省同僚主張殺降,但崔斌、奧魯赤倆人力排眾議,僅誅為首者數人,其餘全部放歸。

元朝在湖南的統治確立之後,一些地方官又能注意吏治,與民休息,安定社會。至元三十年(1293),元朝出征交趾,特命“發湖湘富民萬家,屯田廣西”。時任湖廣行省平章政事的哈刺哈孫深為憂慮,乃秘密遣使入奏,說:“往年遠征無功,瘡痍未復,今又徙民瘴鄉,必將怨叛。”隨後,行省屬吏呈上有關卷冊,請他簽署,他默不作答,屬吏再請,他則以“姑緩之”回覆。不久,元世祖採納了他的主張,湖湘富民得以倖免離鄉背井,“民皆感悅”。湖南宣慰使張國紀為蒐括軍費,按唐宋末年之制創徵夏稅,百姓不堪負擔。哈刺哈孫聞後,憤然斥之曰:“亡國敗政,失寬大之意,聖朝其可行邪?”行省右丞禿忽魯也上奏朝廷,“屢請罷之”,從而廢止了一樁剝民苛政。

元成宗大德年間(1297-1307)的湖南宣慰使立智理威,駐長治湘期間力除弊政。他常深入民間,“問民所不便凡十數事,上於朝”,使“民力少蘇”。武宗至大年間(1308-1311)的宣慰副使阿榮,關心民間疾苦,時湖南各路發生饑荒,他“分其廩祿,為粥以食,餓者仍發粟賑之,所活甚眾”。各路、州縣的官吏也不乏循良,如潭州學正劉必大修復嶽麓書院,長沙知縣許熙載開辦義學,使元代長沙教育得以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