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比工作簡單——做智慧的父母沒有捷徑

最近我一直在嘗試和孩子建立平等的溝通,尊重她的獨立自主,儘量平和耐心地對待她的各種不良習慣,但我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教育孩子不比工作簡單——做智慧的父母沒有捷徑

場景一,我從四點多開始做飯,兩個小時的忙碌把飯菜都備齊上桌,小朋友在忘我地看動畫片,一請不理,二請不來,終於忍不住發火,乖乖關了電視上桌吃飯。

場景二,晚十點半,爸爸回家見小朋友還沒睡覺,問怎麼回事,小朋友滿臉委屈地說,都是媽媽讓我先把東西收拾好再睡覺,我還沒收完就不讓我睡。再次忍不住發火:“你怎麼不跟你爸爸說我是從幾點開始讓你收拾的?七點就叫你收,你磨蹭到現在還沒收完,好意思怪我!”

場景三,練鋼琴,各種磨蹭加小動作,發現我在關注她,立刻把之前已經彈得很熟的曲子再彈一遍;沒盯著她,就開始一通亂彈,對新學的有點難度的曲子遲遲不願意開始練習。幾次勸說無效,吼上一通,乖乖地練習新曲目了。

看!發火、吼叫甚至打罵、懲罰,永遠是家長們最容易,最有效的管教方式。

我現在還記得,筱妞剛上幼兒園時,我第一次被幼兒園的老師稱呼“家長”,當時竟然很不習慣。不知道新手爸媽們是不是也有類似的體驗。什麼是“家長”呢?父母通常又被成為家長,尤其在學校教育的語境下,家長是和老師相對應的一種稱謂,這已經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然而“家長”這個詞的原意卻和今天的意思大相徑庭。

《詩·周頌·載芟》“侯主侯伯” 毛 傳:“主,家長也。” 孔穎達疏:“《坊記》雲:家無二主,主是一家之尊,故知‘主,家長’也。” 漢語詞典的解釋是:舊稱一家之主;現指父母或其他監護人。

也就是說,“家長”這個詞現在基本上與“監護人”同義,但在其原意中卻包含了權威、權力、管理、尊卑之別等等含義。所以,今天父母們被稱呼為“家長”時,也不由自主地給了自己“我強你弱”,“我能你不能”,“我是權威”,“我說了算”等等暗示。

在這樣的暗示下,父母很難以平等的眼光來看待孩子,以耐心的溝通來了解孩子,以換位思考來理解孩子。如果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的話,一頓打罵是最簡單直接能解決問題的。但每一次發火、吼叫之後,都會看到小朋友一臉茫然,或者驚慌失措的樣子。

做父母也許可以不費勁,但要做智慧的父母卻沒有捷徑可走。

在工作中,遇到一個難題,我們可能會徹夜思考,找人頭腦風暴,用腦圖等工具梳理思路,然後制定計劃,再落地執行,過程中還要把控方向,激勵下屬,定指標。

那教育孩子呢?真要想做好,一點不比工作輕鬆。

首先,理解孩子當下的狀態。比如,該吃飯了,但孩子看書或者看動畫片正入迷,這時對他們而言沒有任何事情比繼續看下去更重要,因而無論什麼樣的催促勸告,可能都是無效的;

其次,接受孩子的這個狀態,並想辦法解決。在認同孩子全情投入的前提下,告訴他們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而不是規定他們必須要做的事情。例如,跟孩子說,我已經餓了,我要先吃飯了,你自己決定什麼時候來吃。如果後續有別的安排,可以告訴孩子必須在什麼時間內吃完飯並收拾完餐具,並且嚴格執行;如果沒有別的安排,大可在孩子吃完後再收拾餐具;

第三,瞭解改變需要時間。如果孩子有幾次因此而不能好好吃飯,他們就會慢慢地做出改變,不過,徹底的改變需要時間,並且,期間還可能出現反覆。孩子很擅長的一件事情就是刺探父母的底線,看看父母是不是“來真的”。第一次被告知需要在有限時間內吃完飯時,他們可能並不會理會這個時間限制,一方面跟年紀小,時間觀念不強有關,另一方面也是他們在測試父母的底線。而如果父母堅決執行規則,讓他們因為看動畫片而錯過了一次晚餐,他們可能會連續好多天避免再出現這種情況,但過一段兒很可能故技重施,也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也許是想看看父母還會不會堅持。

可惜的是,真的會有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刺探下露出出底牌,根本無法按原則做事,甚至又再度迴歸到暴力教育的循環中。當然,如果父母是這樣尋求簡單的處理方式,也就沒法指望孩子能從中學到正確的方式了。

這的確是給父母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即便是現在,即便我看了一本又一本的教育書籍,即便我已經把正面管教的方式熟記於心,即便我努力地在踐行不打罵,不吼叫,不懲罰的“三不”家庭教育法則,很多時候,我的心裡仍然有兩個聲音在互相辯駁:“你是家長,你得教訓她!”“你是媽媽,你要愛她,尊重她。”

這時候我會提醒自己,如果我選擇的解決方案是輕鬆易行的,那多半我選錯了。因為,做智慧的父母沒有捷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