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官莊小學:孩子從“愁”上學到盼開學

2018年9月初,臨沭縣臨沭街道黨官莊小學迎來了開學季,看著孩子們揹著嶄新的書包,開開心心步入亮堂堂的教學樓,在學校從教40年的教師黨繼勇感慨良多,“現在的孩子有福,能在這麼好的條件下讀書學習!”

1979年,高中畢業的黨繼勇參加了該縣教師招考,成為臨沭縣臨沭街道黨官莊小學的一名民辦教師。回想起剛剛工作時孩子們上課時的情景,黨繼勇記憶猶新:“儘管學校位置不算偏遠,但教學條件非常簡陋,整個學校就兩間草房教室,土臺子壘的課桌,需要學生上課自帶板凳。由於家庭貧困,很多孩子沒法適齡入學,十多歲的孩子上一二年級的情況很常見。”

改革開放後,我市對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逐步提升農村辦學條件,補齊農村義務教育短板。黨官莊小學從1985年起幾經合併、擴建,從當年只有兩間教室的黨官莊小學發展成了700餘名學生就讀的現代化學校。“之前教室破舊,冬天四處漏風非常寒冷,下雨下雪教室漏雨,學生要到處拉桌子躲雨。說實在的,很多孩子都不想來上學,現在好了,教室不僅寬敞明亮,還都裝上了空調,上課都用多媒體,還可以上實驗課、微機課,各種文體活動也很多,不少孩子都覺得假期在家無聊,盼著開學。”黨繼勇欣慰地說。

“除了改善‘硬件’,縣裡還通過招聘農村定崗教師、推行教育雲平臺等多種形式,提升農村教育‘軟件’。”2010年,黨繼勇有了一位“大學生”同事,這是他們學校招聘來的第一個大學生。“這幾年,縣裡開始為農村學校招考特崗教師,各農村學校的教師隊伍得到充實。年輕教師不僅為農村學校帶來了工作新思路,更帶來了教育新希望。”

2012年,臨沭縣試點建設基礎教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給黨繼勇的教學帶來了新改變。“2000年左右推行信息化教學的時候,用投影儀將內容投到牆上,當時就覺得很先進了,沒想到現在只要將課件提前做好傳到雲空間,在有網絡的地方,就能使用課件,孩子們上課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黨繼勇感慨萬千,“雲空間在方便教師授課的同時,也構建了一個所有老師通用的平臺。”

從“草房子”到氣派的教學樓,從老師們粉筆、黑板、教材“三大件”到教育雲平臺,從城校擠村校破到全面改薄、破解大班額,為每個城鄉孩子創造公平均等的受教育機會……40年,黨繼勇也從一個年輕小夥到即將退休的老師,“改革開放40年,咱們老區的教育事業經歷了‘奇蹟’般的變化,未來的教育相信也會越辦越好。”(節選自琅琊新聞網)

黨官莊小學:孩子從“愁”上學到盼開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