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咋吃飯?這些規矩可不能少

我能玩得起,也能收得住, 我可以專一到讓你驚訝, 也可以花心到讓你害怕。

我喝過最烈的酒 ,也放棄過最愛的人 。我可以像個瘋子一樣的玩,也可以像個爺們一樣工作 ,更可以在家裡做賢夫良父。——電影《老炮兒》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吃,是一種態度。

然而時代變化飛快,很多傳統的飲食習俗都沒落了。作為新新人類的我們,很有必要了解下祖國幾千年的飲食文化。

今天,咱們就跟著老北京人一起學一學吃飯。在老北京人的“飲食文化”裡,首推八大“要”。

老北京人咋吃飯?這些規矩可不能少


1,“食要靜”。吃飯不說話,悶頭吃。

2,“食要席”。吃飯不走路。在家裡,規矩吃。

3,“食要安”。吃飯不換座位。固定座,安靜吃。

4,“食要文”。吃飯不敲飯碗。盛好飯,再拿筷。

5,“食要矩”。飯碗不插筷子。吃時箸,停時放。

6,“食要淨”。飯碗吃幹吃淨。吃完飯,不留粒。

7,“食要相”。吃飯不吧唧嘴。閉住嘴,不出聲。

8,“食要禮”。飯菜不亂扒拉。吃近前,不挑食。

具體來說,吃飯的座位要分長幼尊卑,先後主次。長輩坐上首,晚輩兩邊,孫輩打橫,小孩子另一小桌。老人先坐先吃,晚輩依次坐下吃飯。

安位,先要確定主位。主位通常坐北朝南,不管方桌還是圓桌,正位都在正中。以門為標誌,正對著門的便是主位。

接著按“尚右”的老禮兒,依次安排座位。“尚右”是從商周時代就有的老規矩,即以右邊的位置為尊,室內以西為右,宴請尊貴的客人,要坐西面東。

坐下之後,就不要輕易換動座位了。老北京人認為,亂挪位子,是會擾亂運勢的。挪地之後,餐具更可能混淆不清,給他人造成困擾,是對他人的不禮貌。

在飯桌上,有人愛酒,有人愛茶。都各有各的規矩和講究。

老北京人咋吃飯?這些規矩可不能少


喝酒時,講究“先乾為敬”。主人必須先於客人飲酒,這叫“獻”。主人先飲,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裡無毒”,可以放心飲用之意。

主人飲過之後,客人飲酒回敬主人,這叫“酢”或者“報”。之後,主人再次帶頭飲酒,以此勸客人多飲,這叫“酬”。

客人在主人飲過之後,舉起酒杯暢飲,這叫“應酬”,即以此回應主人的厚意。這樣的禮俗慢慢延伸下來,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先乾為敬”。

這裡麵包含的是對客人的一種熱情與尊重,意思是“我先喝了,因為我並不知道您的酒量,所以您喝多少,自己看著辦,我並不強求”。

然而到了今天,“先乾為敬”的意思得到了曲解。敬酒之後,必須得讓別人幹掉。不得不說,有點強人所難。

喝酒吃飯喝茶,量多大為好呢?

北京人講究酒十分飯八茶七。酒要喝飽喝暖,“無酒不成席”

,酒是待客的上好飯要吃八分飽,留點空間。

至於茶為什麼只喝七分,意思是倒滿七分,留得三分人情在。試問,茶滿燙手客人怎樣端得住?喝酒吃飯喝茶,其實都在於為客人多做考慮。

如果在外面請客呢,就要講究“金雞三點頭”。主人家要先前往飯店,等客人來到以後奉茶敬菸。如果別人給您斟酒倒茶,懂禮兒的人就會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輕輕敲擊三下,以示謝意,這就是“金雞三點頭”。

當您給長輩或客人添茶倒酒時,需要用雙手拿壺舉瓶。一方面顯得穩重,一方面也表達敬意。

老北京人咋吃飯?這些規矩可不能少


老北京人尤其厚道,說好的十個人聚會,人沒到齊絕不開席。換句話說,一個人遲到了,就得讓九個人老北京人參加朋友聚會有句話:寧早到半點鐘,不晚到一分鐘。

如果您遲到了,按老北京規矩,就要罰酒三杯。還得自覺自願,認打認罰。假如您不勝酒力,壓根兒沒喝過酒,也可以找人代您喝。但罰酒的程序不能少,這是老規矩。

向長輩或德高望重的人敬酒時,一定要站起來,雙手舉杯。右手拿杯子,左手墊杯底。讓自己酒杯位置低於長輩的酒杯,然後碰杯,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您還得說一句,我幹了,您隨意。如果您和長輩相距太遠,為了表示尊重您可以離席到長輩身邊敬酒。可以多人敬一人,決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長輩。

如果是給客人倒茶,需要側一下身。先把壺拿起來,一隻手拿壺,另一隻手扶著壺蓋慢慢地續。

續完水後茶壺放在桌子上,壺嘴向外,千萬不能對著客人。因為,壺嘴對著誰,表明誰是主人不歡迎的人。那意思是趕你走呢。

北京人對用筷子也相當講究。老北京人的飯桌上,大人不動筷子,小孩子是不準動筷子的。如果宴請客人,通常由主人提議,客人先動筷子。如果是“官宴”,通常由飯桌上官兒最大的人發話。

千萬記得不要將筷子插在碗裡,這是因為早年間插了筷子就表示家裡死人後要擺供品。如果將筷子插在盛著米飯的碗裡,是對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

也不要用筷子敲碗或者指人,會有乞討和指責的意思。

夾菜不能過河。只能夾盤裡自己面前的一邊,不能夾別人身前的那些部分。更不能用自己的筷子在盤裡亂扒拉,挑揀自己喜歡的。這樣顯得對別人不尊重。

老北京人對吃飯時的“吃相兒”,也相當在意。吃飯時,越安靜越專心越好。

老北京人咋吃飯?這些規矩可不能少


吃飯不能吧唧嘴。吧唧嘴容易讓人聯想到豬吃食的聲音,而且還有一股窮酸相兒。如果有人故意或無意地拿上嘴唇去碰下嘴唇,舌頭在嘴裡攪動,發出一系列“吧唧吧唧”聲兒,就會影響到別人吃飯的胃口。

在吃飯的過程中,就算再開心也不要大聊特聊,更不能大聲喧譁打打鬧鬧。吃飯時說話聊天,不僅不好看,也不衛生,更沒法專心品嚐飯菜的味道。

在吃飯時,最好不要將一隻手放在桌下。這是為什麼呢?老北京人待人接物,講究有什麼話放到明面上說,忌諱在底下或背後搞小動作。

一隻手拿筷子吃飯,另一隻手也應該放在桌上。如果這隻手放在桌下,會有在桌子底下揹著人搞小動作的嫌疑。

可以兩隻手放桌下,但不能一隻手。

老北京人在吃上,還有許多有意思的忌口兒,比如不能說“完”、“蛋”。肉丸子得叫“獅子頭”。炒雞蛋得說成“攤黃菜”,雞蛋湯得說成“甩果湯”。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是避諱諧音。丸子的“丸”和“完”同音,意思不吉利。“蛋”字則是因為宮裡太監的講究被帶到了民間,還有罵人的話,如滾蛋、混蛋等。

還有一點容易忽略的就是最好不要給別人夾魚肉。這第一筷子先夾哪兒也是有講究的。

因為魚是帶刺的,萬一這塊魚肉裡面藏著刺兒,吃的人不留神,卡嗓子眼裡,別人難受,自己心裡也過意不去。

如果吃魚,按照老北京規矩,端上桌後都要由桌上德高望重的客人先動筷子。一般魚的頭和尾要放到最後吃,意思是有頭有尾,寓意善始善終。

老北京在飯桌上說話還有一些其它老規矩,比如碗裡的飯吃完了,不能直接說“我吃完了”或者“我吃沒了”,而要說“我吃好了”。

如果還想再來一碗,不能說“我還要飯”或者“再要一碗飯”,而要說“麻煩您,再幫我添點兒飯”或者說“請幫我加點兒飯”。

在吃飯時若是誰不小心失了手將飯碗、菜盤子等傢伙打碎了,也要連忙找個吉利說法,說一聲“碎碎(歲歲)平安”,一來是緩和氣氛,二來是圖個吉利。

類似的,在飯桌上去廁所要換個婉轉的說法,不要討論不吉利的事。吃飯嘛,最重要的是開心咯。

老北京人對吃的講究雖然多,但也細細一想都很有道理。畢竟我們吃飯不只是填飽肚子,更是為了促進感情。吃飯規矩裡,有北京人對人際交往的重視。吃什麼,不重要。怎麼吃,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