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總喜歡望著月亮發呆?

左上角點擊我的主頁,教你躺著賺錢,等你來賺!

從古至今,一些文人墨客寫“明月”的詩詞歌賦者甚多,也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特別是每年“中秋節”的那一天。

據說,一個叫“嫦娥”的小姐姐,就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廣寒宮裡。為了排解寂寞就在旁邊種了棵桂花樹。所謂,“桂月”就出自於此。在[清代] 厲荃的《提要錄》中,也有所解釋:也指農曆八月,中秋之時。正是月桂花盛開的時候,故稱。

為什麼古人總喜歡望著月亮發呆?


那麼,古人為什麼就對月亮有這麼濃厚的興趣呢?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吧!

那時候的經濟條件,不像今天這麼發達:隨著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本傑明富蘭克林對“電力”的發明和應用,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

近現代的人,晚上無聊可以吃吃夜宵/逛逛街/看看電影......但對於古人來講,除了能在油燈下看一會書,已經覺得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了。[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幼年的時候,還不是鑿過“壁”,偷過“光”?!

為什麼古人總喜歡望著月亮發呆?


何謂“耕讀”:對於處在當時物資匱乏或是戰亂年代裡,白天他們都是在田裡鋤鋤草種種莊稼(以解決口腹之事);到了晚上,有錢人家就點油燈燭火,貧窮人家就只有藉著微弱的月光,在屋簷之下看:從富貴人家借來的書。當看到激揚憤慨之處,縱有萬千抱負,更與何人說?!唯有當著“月娘”,在這曠野之中,暫時得以抒懷。

為什麼古人總喜歡望著月亮發呆?


畢竟,她......一個善解人意的美人,不會嘲笑這個窮書生。當然,有時候......決明子也是這麼想的。我們在“月娘”那邊得到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慰藉。為什麼喜歡叫“月娘”這個詞?源自於“閩南人”對明月的一貫稱呼。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知道閩南人都很拼搏,無日無夜,早出晚歸的為了生活。忙了一天的工作之後,當拖著疲憊的肉體,走在路上的時候,抬頭望望天,泯然一笑,也就只有天上的這輪明月陪著他們回家。這樣的一個詞,去稱呼她:很貼切,也很暖心。

為什麼古人總喜歡望著月亮發呆?


不管,古今如何變遷......明月還是那輪明月,還是中國人精神上的寄託。就像[宋代]蘇軾老先生在《水調歌頭》裡寫的那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是真正的寂寞,不是夜的黑暗,而是明知道就她在你眼前,而可望不可得。

為什麼古人總喜歡望著月亮發呆?


好吧,一切都在這杯“酒”裡:浮生若夢,往事如煙,隨風......且由他飄散吧!現在終於能明白,為什麼“李白”那麼喜歡《月下獨酌》了。從表面上看來,李白先生在失意中依然能自得其樂、放浪形骸。可是卻只有李白先生自己知道:他的內心深處,卻有著無限的淒涼與感傷。也不知道,是“大唐盛世”成就了李白,還是“李白”成就了大唐的盛世?

為什麼古人總喜歡望著月亮發呆?


也許,李白先生的寂寞,決明子能體會的到......

在這種懷才不遇的大背景之下,還有幾個人能懂呢?!唯有寄託於“明月”,至少......她不會騙你,一些秘密也就只有你們兩個知道,雖然她不會說話,但能傾聽李白先生此時的心聲,那就已經足夠了。夫復何求啊?!

為什麼古人總喜歡望著月亮發呆?


此時此刻,月下小酌一杯如何?是不是想著“千里共嬋娟”,同決明子吟詩一首:

《月下感懷》

浮雲烹一盞,對坐小重山。

望月長相伴,床頭共妙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