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祕

五代成書的玉堂閒話中記述:“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就在這樣的麥積山,處處奇險,與周圍的綿綿青山完全不同,是一座刀切般直上直下的黃褐色巨石。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絲路西去,佛教東傳,姚興在麥積山開鑿了中國北方地區最早的皇家石窟。陡峭的崖壁之上,編有窟龕號的洞窟就有194個,若將歷史上的地震風化等毀壞因素算在內,數量則更多。麥積山歷經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北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幾個朝代的建造和修葺,石窟由凌空棧道通達,讓人不由驚歎。古人描述:“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諺語。走過重重洞穴,一個又一個的謎團迎刃而解,麥積山也變得更加豐滿。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百震多舛的石窟

麥積山景區地處我國東西中央造山帶和南北中央構造帶的交接複合部位,該位置又恰處於西秦嶺-松潘構造結的東北結點上。特殊的地質地貌,既塑造了麥積山北雄南秀兼有的大地奇觀,同時也埋下了地震災害的隱憂。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從石窟“牛兒堂”向西行,有一條長約38米、距地面高80餘米的天橋棧道將麥積山的東崖和西崖鏈接起來。天橋之下,東西崖之間,崖壁懸空垂立,洞窟皆無。原來在唐開元22年,秦隴發生強烈地震,使麥積山崖面中部窟群大面積坍塌,窟群自此被分裂為東西崖。山腳下至今還殘存著當年地震中被震落的巨大石塊。這樣的天災在當時被視為極大的不祥之兆,香積如山,僧侶過千的麥積山宗教氣脈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從繁盛到式微,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麥積山在接下來的年歲中再無從前的榮耀。然而正是這份靜默、這份低調,讓淡出世人追捧的麥積山保有最完善的壁像壁畫。“三面環山”的天水,“漏斗”式的險峻地勢,是護佑麥積山石窟的襁褓。佛教窟龕194個,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餘身,壁畫一千三百餘平方米,至今仍在風雨中矗立。當其他知名石窟,在戰爭和侵略中被損害時,麥積山得以全身而退。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低眉信手的佛祖

拜謁麥積山石窟,從來是一件賞心悅目的樂事。色彩斑斕的壁畫、美輪美奐的造像雖然不再鮮豔清晰了,但跫音輕起、微塵輕揚,心靈深處隱隱浮現一種蓮花般寧靜聖潔的微笑。凜冽寒風在窟外呼嘯,但窟內卻安靜得針落可聞,從大佛殿中的釋迦牟尼像到小佛龕中的菩薩、金剛、力士、飛天,仔細觀察他們的服飾、姿態、神色、動作,用尋常的形容詞來描述,大致是美輪美奐、氣象萬千,卻從不生分,這其中最為親近的莫過於東崖第44窟。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願至尊享千萬歲,天下康寧,死無恨也。”臨死時,乙弗氏將最美好的願景送給了賜死她的西魏皇帝元寶炬。造化弄人,在那個戰亂的年代,權臣手中的傀儡北魏“開國皇帝”元寶炬卻不乏真愛。據《魏書》記載,皇后乙弗氏生性裡有太多的溫柔,勤儉節約,為人寬恕而沒有嫉妒心。受人擺佈的皇帝,終於在皇后身上得到了慰藉。從乙弗氏入宮開始,兩人一共生了十二個孩子,然而命運似乎從來沒有眷顧過這對苦命鴛鴦,孩子大多夭折,只剩下了太子元欽和武都王元戊。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傀儡的命運,向來是受人擺弄的,元寶炬雖貴為一國之君,卻依舊無力保護自己心愛的女人。為了討好柔然,西魏在宇文泰的授意下提出了和親,要求皇帝廢掉原配,以之禮迎娶柔然公主。於是,公元538年二月,懦弱的皇帝廢掉了他心愛女人的後位,將其逐出長安,削髮為尼。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一身緇衣,一盞青燈,在天水麥積山,奉旨出家的乙弗氏在心灰意冷中開始了她那波瀾不驚的清修生涯。然而,悲劇並沒有因此終結。在內外的雙重施壓下,元寶炬再一次選擇了屈服,在顫抖與冷眼中,一封賜死詔書,由常侍曹寵帶到了秦州。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乙弗氏死後,他的兒子武都王元戊在麥積山為他的母親開鑿了寂陵。佛像外披通肩袈裟,半結跏趺坐,覆於佛座前的懸裳衣褶俱呈圓轉的線條,既富於變化又舒暢自然,層次分明,且富有裝飾趣味。結法印的雙手,雖然纖細柔美,但給人無限的慰藉與和順的力量。花瓣般的衣裾間露出一足,圓潤而聖潔,昭示佛之內心的純淨無染。佛面形方圓適中,眉宇間透露出睿智而深沉的靈氣。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被譽為“東方蒙娜麗莎”的微笑背後,卻是一個充滿動盪、混亂、災難、血汙的時代。國祚僅存22年的西魏,卻在苦難的意象倒轉中創造瞭如此智慧而哲理的微笑。如果我們隱去佛像那純淨而高貴的微笑,那麼整個佛像將黯然失色,毫無生氣。在創作這些石窟造像作品時,古代工匠們不經意間留下當時的社會情況和人情世態的烙印,他們臉上神秘的微笑其實飽含著一種來自塵世的溫暖。

是無等等的了悟

在萬花樓的第四號石窟的窟頂之上,懸掛著一塊著名的牌匾,牌匾上刻著這樣四個字“是無等等”這是一句佛教詰語,大意是::“是”即客觀存在的事物,“無”即客觀不存在的事物,“等等”即萬物眾生平等。就是說不管是真實的還是虛無的,好的還是壞的,有名的還是無名的,都是一樣的、平等的,我們整天追逐的名利只不過是過眼雲煙,有和無是一樣的,我們應該淡薄名利,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任何事物。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是無等等”的由來又是一段耐人尋味又意味深長的故事。明滅清興,晚明福建泉州同安知府王瞭望面對報國無門的窘境,心中充滿了對故國的懷念。為了聯絡各方義士,推翻清政、府,光復明朝,他就給自己改名王予望,“予”就是我的意思,就是時刻準備著,他自己要承擔起復國的大任。當年康熙繼位,黎民百姓的生活比明朝滅亡前夕的兵亂、天災、飢餓的不良狀態改善了不少,推翻清朝的局面並沒有出現,面對著復國的遙遙無期,王瞭望感覺自己年齒徒長、身衰力弱,他改名為王子望。這個名字的意思是,他將復國的重任寄託在自己的後輩身上。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王子望對於明朝的一切,念茲在茲的不忘記,可以讓人理解,但不等於他子嗣後輩就認同他反、清復明的觀點。反、清復明的觀點,難道過時了,“驅除韃虜”真的成了隔夜飯了?王子望心中充滿了矛盾。很顯然,王子望的這個名,改的又錯了,王瞭望隱居多年|,他徹底失望了,就給自己起了一個名字,叫王瞭望,意思是心灰如死的意思。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這一年,王瞭望準備去麥積山禮佛,順便查看天下的形勢,可是他一路行來,卻發現老百姓生活安定,百業昌盛,處處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和明朝末年,老百姓流離失所的局面,完全不同的。王瞭望一路走來,一路感慨,他來到了麥積山。直到這時候,他那顆曾經狂野的,執著的,甚至折磨得他痛不欲生的心,終於放下了,幹掉清朝,恢復大明的願望,他終於能與之說白白了。王瞭望應麥積山方丈所請,揮筆寫下了墨寶“是無等等”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走遍194個洞,我發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奧秘

金剛怒目,因見邪魔,常毀佛法,誤導眾生,生大勇猛心,護持正法故,摧毀邪魔。菩薩低眉,因見眾生,無始以來,輪迴生死,生大慈悲心,欲度眾生故,隨順眾生。如果說麥積山有奧秘,那一定是從衰落中沉澱,從沉淪中淡然,從反覆挫敗中了悟的超脫與瀟灑。那些被凝視的飽含深情的眉目、溫婉安詳的面龐和清麗親切的微笑,讓人謙卑,讓人回味,讓人領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