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譽風險暗湧

商譽風險暗湧 

商譽風險暗湧

截至目前,公開數據顯示A股整體商譽超過1.45萬億,佔同期上市公司淨利潤總額2.92萬億元的一半(49.6%),商譽風險正考驗A股承受力。

2018年11月16日,證監會緊急提示風險,發佈了《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簡稱8號文)

2019年1月7日,財政部一則關於“商譽及其減值”議題反饋意見的公開消息,A股商譽減值還是攤銷的議題開始發酵。

2019年1月10日晚間星普醫科(300143)發佈公告,19億商譽暗藏洶湧,商譽“地雷”危機暗伏;

2019年1月12日,鳴志電器603728存商譽減值風險遭上交所問詢;

2019年1月11日,萬家樂000533發佈業績預虧公告,因商譽減值致淨利虧逾8億元。

如同寒冬裡的“一壺沸水”潑向資本市場,關於今年遭遇商譽減值巨大壓力的公告以及相關新聞甚囂塵上,其影響可見一斑,也從側面證實了商譽減值的壓力。

前期大量併購重組業績對賭期的結束,商譽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似乎即將落下。商譽對A股的壓力茲事體大,它的風險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又該如何規避?

商譽的前世今生

“高估值、高商譽、高業績承諾”的三高併購產生了商譽減值的後遺症。

商譽的形成,離不開上市公司的外延併購:付出對價大,享有的權益比例越小。那麼這個差額,就可以被看作收購者所得到的商譽,它表現為超出原始計量的一種溢價。

舉個例子,以100元收購某公司,但是該公司的淨資產(股東權益)只有60元,那這次收購的多出來的40元是不是我就虧了?

答案當然不是,如果被收購公司每年穩定產生盈利,這40元就是它未來能產生的經濟價值,在會計報表中就產生了40元的商譽。

2012年以來,伴隨著傳統行業逐漸見頂,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轉型訴求愈發強烈,通過外延式併購,進行轉型升級以及產業整合。

2014年《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出臺,放開併購重組權限、取消行政審核、豐富支付工具等為手段使得A股上市公司併購重組開始井噴增長。

到如今,業績承諾期結束,相關數據顯示,被收購標的業績普遍下滑逾30%,“高估值、高商譽、高業績承諾”的三高併購產生了商譽減值的後遺症。

業績承諾不達標後造成的商譽減值,一旦測試後證明需要減值,幾十億商譽可瞬間歸零,這成為當前市場重要擔憂因素,因而帶給投資者一種“爆雷”的感覺。

商譽減值的導火索

最知名的莫過於堅瑞沃能(300116.SZ)46億鉅額商譽計提減值。


對被併購公司過高估值,直接導致日後的商譽減值。但商譽減值作為“黑天鵝”,也會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尋。

被收購企業業績和現金流惡化,特別是業績承諾未實現導致“洗大澡”、“變臉”的把戲,最知名的莫過於堅瑞沃能(300116.SZ)46億鉅額商譽計提減值。

2018年4月19日晚間,堅瑞沃能披露業績快報修正公告,公司2017年的淨利潤由盈利5.22億元修正為虧損36.89億元。

虧損原因為子公司沃特瑪利潤未達預期。堅瑞沃能對收購沃特瑪時所形成的商譽計提了全額減值。

時間倒回至2016年2月29日,堅瑞沃能發佈併購及定增預案,擬以52億元收購沃特瑪100%股權,相對於沃特瑪9.29億元的賬面淨資產,該交易對價大幅溢價4.6倍。

類似這種有著高溢價收購、收購後業績未達標,現金流惡化特徵的公司,大多會在未來某一時刻發生商譽鉅額減值,拖累公司業績的“變臉”事件。

另一種情況,是發生在技術升級階段,或技術壁壘本較低,身處完全競爭市場的公司。

例如東方通(300379.SZ)曾在其2017年報中表述,對可能發生資產減值損失的商譽計提了3.85億元減值準備,其中原因之一,是被併購企業惠捷朗核心的網絡優化測試業務,因為5G的技術升級導致未來業務量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以及惠捷朗2017年度業績大幅下滑,且進入2018年後原有核心人員相繼離職,惠捷朗商譽存在減值跡象。

相關業務技術壁壘較低或技術快速進步,產品與服務易被模仿或已升級換代,會使得盈利現狀難以維持,科技類公司尤其如此,這是商譽減值風險的重要誘因之一。

商譽減值風險防範

互聯網、傳媒、營銷傳播,是目前商譽風險的重災區


2018年11月16日,證監會發布了《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文件,規範了商譽減值的會計處理、信息披露、商譽減值事項的審計和與商譽減值事項相關的評估三方面事項。

以往,被收購公司業績承諾不達預期,上市公司也會以併購重組相關方有業績補償承諾、尚在業績補償期間為由,不進行商譽減值測試。而“8號文”的出臺,有助於A股商譽減值風險防範,讓商譽減值信息更加真實和及時,商譽減值規模的波動會更加平滑,減少出現風險集中爆發的情形。

除了政策“加持”,投資者還可以通過一些指標來判別企業商譽風險。通常有三個商譽指標來反映其減值風險:商譽總資產、商譽淨資產、商譽淨利潤。

前兩個指標表明公司前期進行了越高的溢價併購,區別在於總資產這個指標包含了槓桿水平,而商譽淨資產、商譽淨利潤是從商譽對股東權益和利潤侵蝕角度去分析考量的。

以申萬二級行業分類標準,2018年三季報為基準進行篩選,可以看到商譽總資產≧50%的公司一共有22家公司,大多為互聯網和傳媒行業,指標區間大於70%的公司有兩家,分別是星普醫科和順利辦;

指標區間位於60%之間有三家公司,分別為眾應互聯、高升控股、迅遊科技;

指標大於50%小於60%的公司有16家。

商譽淨利潤≧80%的公司一共有974家,行業分佈多為互聯網傳媒,營銷傳播,可以看出商譽對淨利潤拖累的影響之廣,數據大於100倍的就有18家,ST銳電甚至達到了3613倍的指標數。

商譽淨資產≧80%的公司總數有33家,集中分佈在互聯網和傳媒行業。

以上數據分佈看,互聯網、傳媒、營銷傳播,是目前商譽風險的重災區,除此之外,暗藏了巨大的減值風險,引發業績變臉的個股也應該規避。


商譽淨資產≧80%企業商譽風險暗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