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人称为史圣,一本《史记》流芳千古,但更该被敬仰的该是这个

说到《史记》,大家都会想到现在被人们称之为史圣的司马迁。曾有人这样养评价司马迁,“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没有之一”“司马迁之后,世上再无太史令。”伟大作家鲁迅,也曾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对司马迁评价之高。

他被人称为史圣,一本《史记》流芳千古,但更该被敬仰的该是这个

史圣——司马迁

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享年60岁。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 由此可以判断,司马迁其人定然是一个忠厚纯孝之人,为完成父亲遗愿而努力编史,其心、其情总以体现。

他被人称为史圣,一本《史记》流芳千古,但更该被敬仰的该是这个

史圣——司马迁

对于司马迁遭受变故历史上的说法是各有不同,但是比较普遍的还是认为司马迁是因为李陵被俘事件。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最终李陵兵败被俘,消息传回京师,朝野震动,汉武帝大为震怒,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直言,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肺腑之言换来的是汉武帝的震怒,而司马迁铁骨铮铮,不愿与其他人同流合污,最终被赐予腐刑。在强权面前,司马迁也没有选择低头,事实就是事实,勇敢的说出实话,为忠臣辩护。

他被人称为史圣,一本《史记》流芳千古,但更该被敬仰的该是这个

李陵

司马迁受刑之后,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感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发下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希望出现一线转机。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直到公元前91年,旷世名著《史记》经过司马迁13年的艰苦写作,终于全书完成。共有130篇,52万余字。《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他被人称为史圣,一本《史记》流芳千古,但更该被敬仰的该是这个

《史记》

现代人提起司马迁,一定会先提起《史记》,这往往给人一种感觉,《史记》成就了司马迁。这就大错特错了,《史记》是司马迁所著,能给后人留下如此史家之绝唱,完完全全是因为司马迁这个人!所以当我们感慨《史记》的时候,更应该去敬佩司马迁的正直、勇敢、忠厚等优秀品质!正是这样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才写下了中国史上的史学巨著。作为后人们,我们更该去敬仰,去学习他的优秀品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