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墓|教你一个方法,找到李世民的地宫

高成儿 时拾史事 今天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探访了唐代昭陵陪葬墓之一的李勣墓,老李原先姓徐,是《隋唐演义》徐茂公的原型。他的墓位于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之南,也是昭陵博物馆所在地。那么李世民自己的墓室在哪里呢?是不是也在昭陵博物馆附近?

然而并没有,它的位置非常偏僻,站在李勣墓封土上向北眺望,十几公里外那座巍峨的大山就是了。这座山峰叫九嵕(zong,第一声)山,李世民的墓室就开凿在山的南坡。


探墓|教你一个方法,找到李世民的地宫



“嵕”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嵕”是小山梁的意思,九嵕山主峰旁有九道山梁,因此叫九嵕山,也算顾名思义。

然而,离县城过远,交通不便也是真的,这为昭陵的旅游开发增添了不少难度。看看隔壁的乾陵,也就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陵寝,那里的游客数量明显要多于昭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乾陵在县城附近,火车站有直达景区的公交。不过站在李世民的角度看,陵墓嘛,去的人越少越好,安全系数高。那么唐太宗为什么想要葬在九嵕山呢?长安城周边这么多山头,他为什么对九嵕山情有独钟?

万年吉地

帝王陵寝,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是规模庞大、奢华、气派。一个陵寝,通常可以分为两部分,地上和地下。地下宫殿有多少金银财宝、有多么富丽堂皇,只有工匠、内部人员还有盗墓贼才知道,正常情况下,能够一探究竟的人少之又少。

对于后世子孙、路过的吃瓜群众来说,最直观的还是地上的东西,比如雕栏画栋的建筑,高大有气势的封土。尤其是封土,俗话说“坟头”,远远望见,心里就会感受到深深的震撼:哇!哪里的土豪!真有钱!

坟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土堆成的,另一种是把某座山峰作为坟头。

如果你游览过汉景帝的阳陵、汉武帝的茂陵,会发现他们都是堆土为陵,看起来像土山一样。两千多年过去了,岁月蹉跎,雨水冲刷,封土还能这么高,可以想象,建造之初得消耗多少人力物力。唐高祖李渊驾崩时,朝堂吵得不可开交,群臣在纠结:陵寝到底是修九丈高还是六丈高?为了节约民力,最后定六丈。

如果因山为陵,在山腰处开凿墓室就可以,不需要运来大量泥土,能够节约开支。而且把万年吉地修在山上,还有防盗的效果,九嵕山海拔将近1200米,高耸、崎岖,盗掘起来相当不便。正好符合“赵家人”的期望,生前是九五之尊,死后更不能被摸金校尉欺负了。


探墓|教你一个方法,找到李世民的地宫



由此可见,埋在九嵕山的确是好处多多。武德年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曾经在九嵕山附近带过兵、打过猎,当时就被这里的风光深深吸引。但他还年轻,没有太考虑身后的事情。

等到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故了,李世民才开始确定自己的万年吉地。皇后去世,营建墓地成了当务之急。帝后二人感情很深,肯定要合葬的,皇后的墓地,自然也是皇帝的长眠之所。这时,长孙皇后的遗言让李世民坚定了葬在九嵕山的想法:“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皇后也希望因山为陵,这与唐太宗的观点不谋而合。后来李世民也说过:“古者因山为坟,此诚便事。我看九嵕山孤耸回绕,因而傍凿,可置山陵处,朕实有终焉之理”。

地宫的方位

陵址选好了,那就开工吧!首先得开凿一个洞窟,作为长孙皇后的初殡之地。一国之君的地宫可是超特大型项目,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可皇后已经去世,总不能一直放在太极宫吧。

史书记载:长孙皇后六月病亡,十一月就下葬了,只间隔五个月。在九嵕山为他开凿墓室的,仅“百余人”,工期也短:“数十日而毕”。因此,该墓室规模有限,不可能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最终的墓地,只是一个临时停放棺椁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考古队员的确在九嵕山南坡找到了九个洞窟,其中一号洞窟位置最高,规模最大。虽然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还能够依稀看到初唐时期的壁画,平时村民放羊放累了,会去里面坐一坐,休息休息。


探墓|教你一个方法,找到李世民的地宫



考虑到这个石室的特殊位置,它很有可能是最初安放长孙皇后棺椁的地方,十三年后,李世民也去世了,夫妻两人的灵柩才一起葬入正式的玄宫。

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还有观点认为:这个石室的墓主人是徐惠徐贤妃。徐惠于贞观后期进宫,当上了九嫔之一的充容,唐太宗病逝没多久,徐贤妃也去世了,临终前,她非常渴望陪葬昭陵:“帝遇我厚,得先狗马侍园寝,吾志也。”于是唐高宗下旨,将其安葬在昭陵石室。这个洞窟会不会就是史书中提到的石室?同样也具备一定的可能性。

不管怎么说,这个石室不可能是唐太宗本人的玄宫。那么李世民自己的墓室在哪里呢?就在一号石室上方的某个位置,怎么知道的?

多亏了《唐会要》。这本书说:昭陵玄宫深七十五丈,唐代的一丈相当于今天3米左右,换算过来,昭陵玄宫从大门进去,总长大约225米。要在崎岖难行的九嵕山南坡开凿一个200多米的隧道,还要绘制壁画、运送数量不少的陪葬品,施工难度相当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仞,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

修陵人员沿着九嵕山,搭了一个栈道,从起点到玄宫大门,有二百三十步的路程。曾经的曾经,工匠就是从这条路上上下下,为昭陵添砖加瓦。


探墓|教你一个方法,找到李世民的地宫


(栈道遗迹)

既然栈道可以直达,我们跟着栈道走不就行了,关键是:栈道没了~什么时候没的?唐朝时就没了。原来,唐太宗入葬后,负责修建昭陵的阎立德劝唐高宗拆除栈道,因为玄宫大门已经封闭,栈道失去了它的价值,保留的话,只会给盗墓賊增加便利。听完该建议,唐高宗思念先皇,哭的稀里哗啦,随后长孙无忌又劝,李治方才点头。

所以说,栈道只存在了十几年,却消失了上千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找到玄宫的大致位置。栈道是用一根根木头搭建而成的,总会在山上留下痕迹。考古队员曾经在山上发现了许多圆孔,而且按一定规则分布,这就是当年木头插入土壤的见证。顺着它们走,圆孔消失的尽头处,就是玄宫的大门所在。因为被石头、泥土覆盖了,目前还不能看到玄宫大门,如果在这一区域开挖,自然是可以重见天日的。

走进墓室

玄宫里面有什么呢?《唐会要》说:“有五重石门”,多还是少呢?相当多了。

在唐朝,一般的大中型墓葬只有一道石门,长乐公主墓有三重石门,已经是相当了不得了。

也就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如此崇高的待遇。每道石门的门槛、门楣,必然是精雕细琢,非常优秀的美术作品。将五重石门悉数推开,又能看到什么呢?《新五代史》记载,唐朝灭亡后,军阀温韬将前朝帝陵盗掘一空,唯有乾陵幸免于难。太宗皇帝知名度这么高,他的陵寝想不被盗,实在是过于困难。


探墓|教你一个方法,找到李世民的地宫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从这段文字看,昭陵玄宫富丽堂皇,奢华无比,走到尽头,中间是摆放帝后棺材的地方,左右还有厢房,里面藏着钟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笔迹如新”,说明保存的相当完好。

宋代笔记小说《江南余载》也介绍过此事:“进士舒雅,尝从郑元素学。元素为雅言:温韬乱时,元素随之,多发关中陵墓。尝入昭陵,见太宗散发以玉架卫之,两厢皆置石榻,有金匣五,藏钟、王墨迹,〈兰亭〉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间,不知归于何所。”

郑元素是温韬的外甥,发掘昭陵时,他也在场,见到棺材里的唐太宗披头散发,而王羲之的墨宝就藏在金匣里。由于昭陵地宫还没有考古发掘,我们也只能根据文献记载了解情况。

消失的地面建筑

除了地宫,昭陵还曾经存在过许多宏伟的地面建筑,现在游客到九嵕山旅游,一般会去韦贵妃墓、长乐公主墓、北司马门遗址。著名的昭陵六骏、十四国藩臣像就矗立在北司马门。昭陵六骏是曾经追随李世民打天下的六匹战马,其中四匹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两匹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十四国藩臣像是为了彰显太宗皇帝的赫赫武功,将贞观年间臣服、归化的国王塑像于此。等到修建乾陵时,数量增加到了六十一个。


探墓|教你一个方法,找到李世民的地宫


(北司马门遗址)


寝宫也是昭陵的地面建筑之一,现在已经荡然无存。永徽六年正月一日,唐高宗率领文武百官、宗室子弟等大队人马前来谒陵,此行主要的祭祀场所就是寝宫。史书记载:李治走入寝宫后,哭倒在地,不能自已。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越王李贞、曹王李明、赵王李福、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在皇帝的引导下,向先帝敬酒、供奉食物。寝宫中,还存放着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穿过的衣服,李治一一瞻仰,表达怀念之情。十几年前,唐太宗拜祭献陵时,看到李渊与窦皇后生前衣物,曾伤心地趴在床前痛哭。

像祠堂、陵寝这类庄严肃穆的地方,还有一种植物肯定是少不了的,那就是柏树。昭陵周边曾种满了柏树,郁郁葱葱,颇为壮观。朝廷非常重视昭陵的安保工作,别说盗墓了,就算砍了一棵柏树都要治以重罪。仪凤年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一棵,狄仁杰建议免职,高宗下令处斩,经狄大人反复劝说,皇帝方网开一面。权将军并非有意,却险些丢了性命,严格程度可见一斑。


探墓|教你一个方法,找到李世民的地宫



由于唐太宗取得了很大成就,昭陵又是他的长眠之所。后世不少文人将陵寝与功业、明主联系起来。杜甫《重经昭陵》写道:“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翼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 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表达了对李世民文治武功的肯定。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明主未逢,怀才不遇,杜牧只能在乐游原上眺望昭陵,希望能够遇见唐太宗那样的君主,使自己能够有所作为。

探墓上期:探墓|土豪刘贺为什么储备巨额黄金?原因很现实!很政治!

END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作者高成,一个热爱历史的孤寡“老人”,喜欢创新,擅长搞怪。今日头条ID:麦园居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