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或許只是個偽命題

春節中學同學聚會,一位參加「早起打卡社群」的同學遇上一位「每日讀書會」的同學。兩人相見恨晚,大聊特聊「自律」帶來的痛並快樂著。聊「自律」給自己人生帶來的充實與意義。

在兩人的口中,彷彿「自律」就是《將夜》裡面無比珍貴的「通天丸」,一顆下肚,成功為男主角寧缺這截原本無法修行的“廢材”逆天改命,迅速在修行之道上屢創佳績。

坐在我旁邊的「早起」同學說得正興起,拉著小喵就要將我納入組織。

我略一沉吟,問兩人,你天天早起,你日日讀書,生活可有什麼顯著變化嗎?

兩位同學頓時瞠目結舌,反應過來後,一個說“身體好了”,一個說“長知識了”。

我說,如果只是為了身體好,不一定非得強迫自己早起,有規律地生活、運動也可以。

「讀書會」,不知道你們要求讀的是哪種類型的書?會不會要求每個人讀書的進度一樣?我總覺得「讀書」不應該成為一種任務,如果不是發自內心地想去讀這本書,是無論如何都消化吸收不了的……

歸根到底,你們要的是強調「自律」這個狀態還是要一種結果?

……

不歡而散。

那一刻,我露出了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衝突是什麼?——認知衝突。


自律,或許只是個偽命題

02 我一直覺得,「自律」是一個偽命題。

這個時代,總有些媒體有意無意地用各種方式販賣焦慮。

走到哪裡,都會有人提醒你「自律」這件事情。

——自律改變人生

——不夠自律,你分分鐘就被時代所拋棄

——生活中最終受益的都是那些自律的人——自律出眾,不自律出局

彷彿不「自律」,就是不上進,就是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就是放棄了成為一個有為青年的機會……

「自律」就是生活的十全大補,可以為我們解決所有那些敗在自我約束上的難題。

「自律」真有這麼神奇嗎?

你瞭解什麼是「自律」嗎?

自律,或許只是個偽命題

「自律」一詞出自漢《左傳·哀公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說到底,「自律」只是一種行為表現。這種行為表現會導致一個什麼樣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將會對我們的人生帶來哪種反饋。

「反饋」,這才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事情。

正如在工作中,總是會不斷地強調「一切以結果為導向」。

往往衡量一個人在職場上的潛力不是說他的苦勞,他為公司付出了多少青春,而是計較他的功勞,計算他對組織機構的貢獻價值。

不少人在總結自己一天工作的時候,都會習慣性地用“我今天很忙”“我今天很累”這一類型的表述。

忙和累,都是一種狀態,但公司付薪酬給每一位員工,並不是為了收穫一種對企業發展毫無意義的狀態啊

很坦白地講,上司/老闆要的不是你自以為努力的狀態,要的是你應該給出的工作成績。如果你的表現不能呈現上司/老闆想要的結果,那你的努力就不是真的努力,只是一種感動你自己的故作姿態罷了。

做自我總結的時候,不妨將工作表現背後的成果,無論好壞,都一一呈現出來。

——我今天開了三個會,解決了兩個問題。

——我今天拜訪了5個新客戶,一位達成了合作意向,還有4位還在猶豫考慮。這四位的情況要各自做一份針對性的新方案。

——我今天寫了三份方案,做了兩個項目宣講。還剩兩份方案未完成,第一個項目宣講會亦不盡人意……

將工作行為指向為一條條可量化,有標準對照的條陳,有助於你修正自己的工作效率與節奏。


自律,或許只是個偽命題

03 覺得「自律」是一個偽命題,是覺得那些鼓吹「自律」的文章、活動組織很大程度上本末倒置了,「自律」遠沒有所標榜的那麼好。

「自律」就跟「21天習慣養成周期」「一萬小時定律」一樣,都是被某些別有用心的媒體包裝成為一碗碗油膩的雞湯,在不同的信息渠道狂轟濫炸,裹挾著讓你還沒想明白就不得不喝下去。

是不是每個人都適用?

能不能被身體所吸收?

先不管,反正就是要製造焦慮,讓你覺得不喝就是吃虧,就會矮人一截,就會被旁人甩在身後……

在你乾了這碗雞湯後,可曾有想過,雞湯是怎麼熬製出來的?

「21天習慣養成周期」這個說法其實源自一位外科醫生,他發現截肢手術的患者,大約需要21天才能在心理上適應肢體殘缺的事實……於是腦洞大開,覺得「21天」這個時間週期適用於任何行為的接受。

搞清楚了來源,是不是覺得有些牽強附會。

「一萬小時定律」。美國兩位暢銷書作家,丹尼爾·科伊爾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與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的一本類似“成功學”的書《異類》,兩者的書寫核心都是「一萬小時定律」。就是說不管你做什麼事情,只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英國神經學家DanielLevitin認為,人類大腦確實需要不少於一萬小時的練習時間,去理解和吸收一種知識或者技能,然後才能讓一項技藝至臻完美,達到大師級水平。

「一萬小時定律」的關鍵在於,一萬小時是最底限,幾乎沒有例外之人。也就是說,「一萬小時」只是我們成為某個領域專家的起步價,上不封頂。

無論是「一萬小時定律」還是「自律」,都只是表述了成就成功的其中一個要素。它們都是成功道路上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所謂

必要條件就是如果沒有事物情況A,則必然沒有事物情況B;如果有事物情況A也未必有事物情況。

必要條件不充分條件」,也就是「一萬小時」只是其中一個核心條件,是構成你想要結果的其中一部分。

在成功的諸多要素中,你需要“努力、堅持、運氣、目標、經營”等等,缺一不可。


自律,或許只是個偽命題

04 我並不排斥「自律」,排斥的是不明真相的叫囂與標榜,刻意為之的模仿與盲目的從眾心態。

真正的「自律」,從來都不需要依靠意志力去逼迫或者是守護,它應該是從你的內心出發,內外呼應,成為你不斷進步、成長的驅動力。

這有個專業術語,叫做「內驅力」。

「內驅力」一詞,源自瑞士著名哲學家,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他認為,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例如,當飢餓信號出現時,內驅力會驅使人體表現出攝食行為以滿足這種生理需要,隨著攝食需要的滿足,內驅力降低,進食的行為也就停止了。

像我們身邊總是不乏那些總是孜孜不倦地將「一件事情做到最好」的人,比如學生時代的學霸,新聞裡廢寢忘食做科研的研究員,工作中兢兢業業的骨幹,他們並不是靠意志力在逼迫自己自律,他們完全是在享受「突破自己」的感覺,喜歡這種不斷攻克挑戰, 不停攀升登頂的過程。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將人的動機歸納為成就、權力和親和的需求。

麥克利蘭認為,具有強烈的成就動機的人渴望將事情做得更為完美,追求個人成就感。

學霸、研究員和骨幹這類型人就是典型的高成就動機。

所以,與其說那些成功人士都是「自律」,倒不如說,他們都是成就動機更為突出的人士。

05 既然「內驅力」比「自律」更客觀高級,那我們又該如何提高「內驅力」,讓自己心甘情願地堅持下去?讓好習慣反哺我們的人生呢?

通過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把眼下行動與未來想要的生活建立聯繫,從而達到相互作用, 齒輪式帶動的永動效果。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