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除溼氣是很有必要的,關於祛溼:有幾條建議供需要祛溼者參考!

祛除溼氣是很有必要的,關於祛溼:有幾條建議供需要祛溼者參考!

李中醫個人觀點:如下

首先祛除體內溼氣是很有必要的,體內溼氣會危害現代人健康,是絕大多數疑難雜症和慢性病的源頭或幫兇。體內有溼氣要及時祛除,一切噁心、慢性的疾病也會失去存在的倚仗。

祛除溼氣是很有必要的,關於祛溼:有幾條建議供需要祛溼者參考!

1、第一當仁不讓的而且簡單的是,喝紅豆薏米粥,可以用豆漿機做。一定記住,不能加大米,因為大米本身含有溼氣。可以加桂圓大棗蓮子百合等溫補的食材。

2、可以在做菜的時候,適當地放入一點香料或者辣口的調料,比如白豆蔻、砂仁、花椒等香料,這些調料有一定祛溼的作用,越到南方潮氣比較重的地方,人們就越喜歡吃麻辣類的食品就也就是這個道理。

3、運動出汗可以很好的去溼氣,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可以加速體內的溼氣排出體外。

4、要注意飲食的清淡,減少鹽分的攝取,促進腎臟的排水。

5、減少涼性食物的攝取,例如西瓜苦瓜、冷飲等,具體的種類不作介紹,大家網上看具體的食品種類哈。

6、儘量不要睡在地上或者潮氣比較重的地方。

祛除溼氣是很有必要的,關於祛溼:有幾條建議供需要祛溼者參考!

仝中醫個人觀點:如下

關於祛溼,已經經說過很多,有幾條建議供需要祛溼者參考:

1.給溼出路

"大禹治水"的故事都聽過吧?把溼"放"掉,是祛溼最快捷便利的辦法。一般認為,利溼是祛溼的通用之法,藉溼之重濁、趨下之性,使溼從小便而解,可謂順勢而為,效果最好,代價最小。

但是要注意,久病者、陰虛者、形虛氣弱者、口乾非渴而不喜冷者、脈證多寒者是不宜用這種方法的。

2.多管齊下

溼邪具有溼濁粘黏滯特性,病證纏綿難愈,單一的祛溼法常常力不能及,難獲速效。因此,祛溼應從多個途徑著手。需要服藥則服藥,飲食、運動、作息也一定要配合。

脾為生溼之源,阻斷或減少溼的生成自然需改變脾的狀態,一則要強壯其用,通過健脾以恢復能力;二則要減其負擔,通過調整飲食結構減小脾運壓力。

3.隨機應變

祛溼應視情而定,變通應用。如常見的溼與熱合,儘管有溼多或熱多之分,但均應注重祛溼,因溼祛則熱孤。病勢較盛時,還可啟用另一個祛溼途徑,即通腑法,使溼邪從大腸而解。

4.有針對性

具有祛溼功效的藥物食物不知凡幾,但是這些東西往往只針對某一類情況的作用較大,所以不能因為有"祛溼"功效就一概而論,還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祛溼才更顯成效。

祛除溼氣是很有必要的,關於祛溼:有幾條建議供需要祛溼者參考!

王中醫個人觀點:如下

溼氣是中醫的說法,中醫所謂"溼"是"六淫"(風、寒、暑、溼、燥、火)之一,由溼邪引起的一系列病、症,統稱為"溼證"。根據溼邪的來源不同,有內溼與外溼之分。外溼多因地面溼氣上蒸或淋雨霧露而成,南方多潮溼,在悶熱夏季生活在潮溼的環境溼氣輕易成為致病因素,因而稱為溼邪。

內溼多由於素嗜茶酒,暴飲冷食或肥甘美味,飲食失節,日久損傷脾胃,脾運受阻,或溼鬱生熱,或溼積生痰,聚痰發病。

由溼引起的病症有皮膚麻木,筋骨關節疼痛,腰痛酸楚,下肢沉重,浮腫,消化不良,口苦、便溏、舌苔厚膩等,包括很多皮膚病,婦科病,都是因為溼氣侵入血液,纏綿在血液裡引起各種不適,溼邪致病的特點是病情長久、反覆,纏綿難愈,易寒溼傷脾,或溼鬱化熱。

中醫對"溼證"的治療根據病位的不同大致可"祛溼、化溼、利溼"三種。除了藥物治療飲食調理相當重要,禁口相對較多,如辛辣、油膩、過鹹、過甜等美味的食物不能多吃,以免病從口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