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丨榆林這些習俗,你知道多少?

臘月二十三丨榆林這些習俗,你知道多少?

臘月二十三

臘月二十三丨榆林這些習俗,你知道多少?

節日起源

從春秋開始,就有“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的俗諺流傳與世,可見灶神在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

臘月二十三丨榆林這些習俗,你知道多少?

在民間,人們信奉的神靈諸多,但灶神的距離和人們最近。他要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還要負責監督一家老少的善惡功過,掌管這個家庭的福運。

總之,灶神很忙,幾乎一年不得歇,但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神休假的時間到了。

送灶之一

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最重要的節日,從這天開始,過大年正式拉開帷幕。 第一項重要儀式便是祭灶,在陝北也叫“送灶”。

灶神在陝北被親切的稱作“灶馬爺”,他常年蹲坐在每家每戶的灶臺上,享受人間煙火,與這家人同吃同住,也保佑這家人的平安祥和。

臘月二十三丨榆林這些習俗,你知道多少?

臘月二十三這天,他得上天到玉帝處開會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應該是民間各地所有灶神的職能工作。因此祭灶或送灶其實都是為了討好、取悅灶神,讓他心情愉快地上西天“彙報工作”。

灶神、門神、行神、戶神、中雷等早在先秦時期就被奉為五神,成為必要的至祭“五祀”。五神在不同地方民俗中總有區別,唯獨 “灶神”永遠不變。

也許,因為火的使用,從炊火到飲食崇拜,使人類生存有了文明的象徵。祭灶習俗在中國各地都存在,《禮記·祭法》稱,“王為群姓立七祀”,其中就有祭灶,說明在先秦時代,祭灶就是國家法律規定的重要祭祀項目和活動之一,馬虎不得。

過去家家都很重視祭灶,祭灶的日期各地也並不一致,以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兩天為主,有“金三銀四”的說法,也有少數地方,據說是船民在二十五祭灶,因此有“官三民四旦家五”一說。

送灶之二

臘月二十三丨榆林這些習俗,你知道多少?

陝北民間的送灶儀式一直在臘月二十三,雖說天高皇帝遠,似乎是偏遠的苦寒邊塞之地,但送灶儀式不僅日子講究,儀式也一點都不馬虎,總是極盡所能體現著節日的隆重。

臘月二十三丨榆林這些習俗,你知道多少?

灶馬爺在陝北農家,多數並不設立專門的神龕,當然在講究一些的人家也有,但大多數老百姓都把灶馬爺當成了自家人,相信灶馬爺住在大鍋臺上,天天吃著自家飯,應該自然就很樂呵了。只要逢年過節時,在大鍋臺上貼上“灶君之位”幾個大字就行。

陝北送灶,並不排斥女性的參與,反倒是巧手的婆姨女子大顯身手的時候到來了。

縱觀全國各地的民俗,送灶馬爺有個 “潛規則”不變,所謂“女不祭灶”,各家都會心照不宣地執行。南宋詩人范成大《祭灶詞》中寫道 :

古傅臘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

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

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

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

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

杓長杓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看來至少在南宋,祭灶時便要求女人迴避了。可能在封建時代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俗。甚至在明代,《帝京景物略》稱“男子祭,禁不令婦女見之”,女人祭灶竟然被上綱上線。

事實上,據民俗學家考證, 遠古時期祭灶時間在夏天,由女人主祭。陝北人沒有去考證灶馬爺需不需要這麼多的繁文縟節,自家神靈上天言好事去了,如何體現人和神靈間的情誼才是最重要的。灶馬爺不會在乎供品的豐富與簡單,而是在乎人們對他的重視。

臘月二十三丨榆林這些習俗,你知道多少?

送灶之三

臘月二十三丨榆林這些習俗,你知道多少?

臘月二十三這天,每戶人家會把灶臺及鍋碗瓢盆洗得乾乾淨淨。

在送灶馬爺的這天,無論貧富人家,都要燃放炮竹、為灶馬爺嘴上抹上蜜糖。而最為重要的就是為灶馬爺穿上新的“裙袍”——吃長面。長面最好是雜麵,這樣,灶馬爺穿上新裝才會衣袂飄飄,神采奕奕。

臘月二十三丨榆林這些習俗,你知道多少?

會擀一手好的雜麵的婆姨在臘月二十三因此大顯身手,陝北榆林過大年系列活動中,擀雜麵大賽總是送灶儀式上的重頭戲。

臘月二十三到了,灶馬爺上天言好事休假去了,莊戶人忙活的日子才開始了,一年勞作後的休整也好了,是該置辦年貨的時候了。

臘月二十三丨榆林這些習俗,你知道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