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弹性看“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并非新近之事。

从需求弹性看“大数据杀熟”

说起来大数据有点冤,所谓的“大数据杀熟”是价格歧视的一种,而价格歧视的存在远远早于大数据、乃至互联网的诞生。最容易理解的例子是机票,最频繁使用飞机作为交通工具的商务人士恐怕是最少享受机票优惠的人群,他们飞得最多,买的却几乎总是最贵的机票。我们理所当然地觉得机票越临近飞行时间买越贵是完全可以的,而不太会把它理解为价格歧视——孰不知,这是杀熟、价格歧视的经典例子。更通俗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也并不鲜见,找朋友买东西价格反而更高?没错,人家杀的就是你这个朋友呐。

理论上,价格歧视就是为了放大,或者说,最大化商家利益。而商家之所以有勇气这么做,不仅是遵奉利益为先的“资本主义”原则,同时也完全遵循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需求弹性。

当需求富有弹性时,你可要不可要的东西,商家愿意为了多做你一份生意而“屈尊”降价,反正多做一份多赚一点。你完全可能因为机票或者团购行程的价格有惊喜而冲动定下一次旅行,你也完全愿意囤下一批没买也不会怎样的货留到双11购买。

当需求缺乏弹性时,无论价格高低你都要买的东西,商家根本不需要照顾你的感受好吗,反正你的钱自己会送上门来。商务人士必须要在指定时间出现在指定地方时无论多高的机票都会买,你滴滴用得越多,自然比用滴滴少的人更缺乏一点弹性,暗搓搓赚你没商量。

萨谬尔森在《经济学》关于需求弹性的一章,也提到了“软件公司”作为案例,软件公司会判别客户是否急需使用自己的软件,并据此差别收费:当然是你越需要使用一个软件,越缺乏弹性的时候,被收取的价格会更高。这跟此前舆论批判的“大数据杀熟”性质一致。

从需求弹性看“大数据杀熟”

△第19版《经济学》第四章节

从技术角度看,这还算不上真正的大数据或者AI呢。真正的大数据或AI会从更广泛的数据中进行判别,并进而给商家提供更多的选择。仔细想想会有一种暗无天日的感觉,因为真正的大数据意味着,你的任何个人特征,任何构成你之所以为你的数据,你过往的消费、出入的地方、在线社交中的互动等等一切东西,都有可能影响你消费时的价格。作为一个消费者,这绝对不是一件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

更可怕的是,一轮又一轮的舆论批判并不会让这一切消失。早在世纪初,亚马逊就为价格歧视而公开道过歉

从需求弹性看“大数据杀熟”

△来自Theo Miller, Amazon And The UX Of Advanced Targ

虽然早期那样粗糙的价格歧视不见了——客户居然要为放在购物车的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但是更隐晦的价格歧视仍然存在着,在google检索“amazon price discrimination”可以得到29万条结果,前三条结果分别系2015、2014、2017年的文章。一切仍在,并仍将在。

从需求弹性看“大数据杀熟”


广义地看,但凡遇到折扣(discount),就很难与价格歧视没有关系。常常与折扣挂钩的是会员制,表面上会员制让我们以某种折扣价获得所需物品,但通常会员制隐含着会员费及更高的消费频次等能放大商家利益的机制。但是因为会员制表面上是给予熟人更低的价格,而大数据杀熟表现为给予熟人更高的价格,显得二者面目天差地别。虽则归因到本质,二者都是为商家利益服务的机制。

我们从需求弹性视角理解了大数据杀熟,却很难从感情上、价值观上心平气和接受这一切。人类社会的道德水平、精神文明并未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关于规范上的难以判断,什么时候都同样难,萨谬尔森便丝毫没有考虑在经典教科书上据此予以价值判断。人们难以在价值规范上进行精准衡量的时候,不得不让大数据背上了锅。

—— 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