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丕登基后没有杀汉献帝,反而放他一条生路?

历时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出过不少大有出息的雄主明君。而到东汉末年汉献帝手里,汉朝江山已是风雨飘摇,诸侯军阀四方混战,汉献帝刘协从“娃娃皇帝”开始,就是一个被权臣控制的“傀儡皇帝”,长达31年有余(公元189年-公元220年)。

为什么曹丕登基后没有杀汉献帝,反而放他一条生路?

能在那样乱世中,汉献帝能够安稳的做了31年皇帝,最后退位之后还安全地当了14年的山阳公,死时享年54岁。这已经是个奇迹。要知道这几十年来挟制他的那些人:董卓,李傕、郭汜之流、曹操、曹丕之辈,统统死在了他的前头。这是应了那句话吗:“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窝囊皇帝不好当,汉献帝也没有别的选择。如果有选择的话,可能刘协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普通百姓,不要每天在刀光剑影里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其实他也想干好皇帝这份工作,从小就有很多人夸他聪敏有帝王之相,事实上他也比较有头脑,无奈大环境太复杂,局面乱得无法掌控。15岁那年(公元196年),曹操出现了。一开始他以为是大汉王朝大救星到了,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曹操不给他行使皇帝的实权,只想用他当一块令牌,号令天下,(诸侯)莫敢不从。

为什么曹丕登基后没有杀汉献帝,反而放他一条生路?

于是汉献帝和曹魏就进入了相爱相杀的阶段,汉献帝也策划了譬如“衣带诏”这样的一些小动作,曹操则搞掉了刘协身边的一些不安分的人。按说照这样的发展下去,曹操让刘协死,

那是分分钟的事。但是曹操没有,相反在拿掉皇帝的女人之后,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汉献帝,这样子曹操就是名副其实的“国丈”,大家都是一家子了嘛。

互怼了那么久,彼此也都有些累了。有一次上朝时汉献帝当着曹操的面说:“君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资治通鉴》)这话再明白不过了,汉献帝表示认怂了,尊驾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画风突转一下子曹操还适应不了,至少他心里是有底了,小皇帝不想再搞事情,大家平安过日子吧!总的来说,曹操对汉献帝刘协的“保护工作”还是做得不错的。

为什么曹丕登基后没有杀汉献帝,反而放他一条生路?

曹操死了曹丕上位,这时候曹魏的根基已经稳固,曹丕及他的臣子们认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此时不下手,更待何时。天下的诸侯的已经消灭得差不多了,剩下了吴蜀也都是硬骨头。留着“汉献帝”这块令牌也没什么用处了,所以曹丕就动了当皇帝的心思。这事当然是一说就成,汉献帝刘协是一百个答应,他也早在这个无用的皇帝宝座上呆腻味了。想换个活法。但是对于曹魏集团来说,如何处置废帝,是个难题。

按照常规的做法是先要制造一起废帝的“非常规”死亡,曹丕再顺理成章的登皇帝位。但是曹丕没有杀汉献帝刘协,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为什么曹丕登基后没有杀汉献帝,反而放他一条生路?

1.刘协在退位时表现得非常配合,态度很好。这一点让曹丕非常高兴。一般一个王朝的末代皇帝在面临自己的王朝终结时,除了痛哭流涕破口大骂精神失常,就是抹脖子上吊喝老鼠药,但是刘协没有,他拎得清形势,这个皇帝他真的干烦了,想换个活法。

2.曹丕深知汉献帝刘协对曹魏的统治已经构不成威胁。大家都相处这么久了,是杀是留,都在曹丕的掌控之中,倒不如给他刘协一块小小的封地,大家平安度日,倒显出曹丕的慷慨大度。曹丕还同时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皇帝嘛,也都很看重美誉度。

3.和平共处是最好的方式,这样对汉朝的旧臣民们也多少起到一点安抚的作用,毕竟谁也不想担个“弑君”的罪名。

4.还有,大家怎么说也都是亲戚,曹丕的姐姐嫁给了刘协,曹丕就是刘协的小舅子。山阳公为了表示感激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送给了曹丕,这样刘协又成了曹丕的老丈人......这关系有点乱,让我想一分钟......

为什么曹丕登基后没有杀汉献帝,反而放他一条生路?

就这样汉献帝刘协就十分奇迹般的变身为“山阳公”,他对这个身份非常满意,在山阳城(焦作)干了许多好事:诸如悬壶济世、涉足农桑、扶危救困等等,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在汉献帝刘协身上,命运是多么的奇特多么的讽刺,当了那么多年皇帝,活得不像个人。现在不当皇帝了,终于活得像个人样了。他是个聪敏的人,只是有点生不逢时。刘协再一次用他的行动救赎了自己,虽然他没当成一个好皇帝,但他也拥有一个无比精彩的人生。

汉献帝刘协用他毕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凡事要看得破想得开放得下,退一步海阔天空。我是千里止干戈。吹水侃大山,我是认真的。不如你关注我,给我留个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