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上說火車

中東大鐵路 〖23〗 中東鐵路的客運業務

回家過年已經成了中國人的一種傳統儀式,無論離家多遠,旅途多難,都擋不住回家的腳步。

現在回家的方式有了很多選擇,除了火車、飛機,還有自駕、拼車等等,不過火車依然是春運的主力,看著火車站川流不息的人群,好奇一下,在鐵路發展的早期,鐵路客運是怎麼個情況呢?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鐵路最發達的地區就是東北,就說說中東鐵路(包括南滿鐵路)的客運。

中東鐵路剛開通時,沒有多大客流量,車次不多,中小站每天多則2,3趟車。因為是憑票上車,所以旅客列車一開始也叫"票車"。現在有的地方習慣只是把慢車和鐵路職工通勤車叫票車。

當時的客車車廂(術語叫車體)和現在有很大區別,那時俄國自產的多是2軸或4軸的木製車體,車體長分別是14米和18米,比現在的客車車體短一些。冬季硬席用火爐取暖,軟席配備溫水鍋爐。有洗臉盆、廁所,車頂有通風。

一等車(軟席)定員2,30人不等;二等車定員5,60人;三等車定員70多人。現今的客車車廂基本都在25米左右,硬座定員大都是118人,可以想象在要14米車廂裡裝下70多名旅客,乘車體驗比現在綠皮車還要差。車速也慢,平均時速30多公里,運輸調度也比較原始,隨時可能會讓別的列車,坐火車按現在的標準是很煎熬的,但在那時是一個飛躍。

回家路上說火車

回家路上說火車

但是高等級坐席還是很舒適的,那個時候貧富差距很大,加上車速慢、乘車時間長,外國人、中國的達官貴人出行至少都是臥鋪或者軟席。

回家路上說火車

回家路上說火車

臥鋪和現在的也差不多

更高級的就是包廂了。這是為特殊需要而專門配置的一種高級商務列車。一般由1節辦公車廂、1,2節一等車廂,1節餐車廂和1節行李車廂組成,有的還專門配有敞開式的瞭望車廂,供旅客欣賞沿線風景,這些車廂可以掛在普通列車後面,也可以發專列。

回家路上說火車

餐車

回家路上說火車

辦公車

回家路上說火車

觀景車廂

當然最豪華的要數沙皇的專列了。

回家路上說火車

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家人

回家路上說火車

這是金屬車體,應該進口英美的產品

回家路上說火車

回家路上說火車

說到客運列車,就不能不提南滿鐵路上的"亞細亞號"。這是日本川崎車輛製作所1934年生產的蒸汽高速機車,運營時速超過82公里,最高速度140公里每小時,因為線路不允許,所以最高運行速度限定在130公里每小時。南滿鐵路把它叫做"超特急"列車。

回家路上說火車

三等車定員88人,每排有兩張雙人座椅,中間是過道。二等車廂定員68人,為抵禦東北的風沙天氣,採用密閉式雙層車窗,全列配備空調裝置,以及電動按鈕控制的可調節座椅。在車尾專門有一節觀景車廂(日語叫展望車),設有30個座席,以及定員12人的車尾瞭望酒吧。

回家路上說火車

回家路上說火車

觀景酒吧

亞細亞號每天一次,從大連和新京(長春)對開,全程8個半小時;1935年日本從蘇聯手中收購中東鐵路後,亞細亞號的運營區間向北延長至哈爾濱,全程變為13小時。比普通列車節省一半時間。

這趟車在當時堪稱世界最先進的火車之一了,但票價也是非常貴的,一張大連到哈爾濱的三等座車票相當於一箇中學教師兩個半月工資,普通人乘坐一次就像現在參加豪華遊輪的感覺。

時光荏苒,現今中國獨有的春運現象,應該說首先這是經濟發展的標誌,是社會活力的表現。但也說明經濟發展過於不平衡,加上中國人融入血脈的回家信念,才促成了春運奇觀。

回家沒錯,因為家裡有我們最深切的思念和牽掛。有錢沒錢都要過年回家,一路順風吧。

回家路上說火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