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小柴胡,辨對“症”很關鍵!(經方大師親授)

導讀:婁紹昆老師是從基層走出來的中醫學者,他所著的《中醫人生》一書將市井鄉民的平凡生活描寫地活靈活現,作者日常的讀書、治病,尋師、交友,教學、思考,醫患之間的互動,師生之間的交流,宛若一幅幅生動的民俗圖,展現在讀者面前。書中與經方醫生張豐的談話和交流,寥寥幾語就能看出兩位大家運用經方的紮實功底。今天介紹一篇關於治療三陰病階段急腹症的故事。 

“老張,你有治療過三陰病階段急腹症的具體病例嗎?”

“有,這是一個三年前的病例。”張豐先生說,“同一車間的男工友,發病時候40歲,多年胃病,所以人比較消瘦面色蒼白。半年來膽石症、膽囊炎連續發作三次,每次都是胃脘部陣發性疼痛,疼痛發散到背部、右側的肩胛部,都是用西醫輸液以及注射阿托品等止痛劑鎮痛。那次發作連續疼痛三天,西藥治療效果不好,所以請我用針灸與中藥治療。”

張豐先生在書架上找來病例記錄簿,看著記錄簿繼續對我說:

九月十日初診,主訴仍然是胃脘部疼痛,體溫37.8℃,脈象弦緊,舌淡紅苔白,口乾口苦,不欲飲水,脘腹脹滿,右季肋下痞硬,左右腹直肌攣急,此外一般腹肌較軟弱。病人以右側臥為安,仰臥也不能持久,食慾極差,噁心嘔吐,大便三天未排,小便黃短頻數,沒有發現黃疸。”

張豐先生看著我說:“你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方證?”

“大柴胡湯證。”

“為什麼?”張豐先生問。

“大柴胡湯是治療膽石症、膽囊炎急性發作的首選方。”我說,“臨床主症也符合《傷寒論》有關大柴胡湯證的要求。”

“《傷寒論》有關大柴胡湯證的要求是什麼?”張豐先生說。

我頗有自信地說:“《傷寒論》第 103 條:‘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於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少陽病變多表現為胸脅苦滿,或脅下痞硬。患者的陣發性強烈疼痛,確在心下,‘心下急’之‘急’,有拘急、牽引、疼痛之意,這一例急性膽石症、膽囊炎病人大便秘結,三日未去,相當於陽明腑證。治以和解通裡為主,方選大柴胡湯。”

張豐先生不置可否地說:“我在患者左右兩足的膽囊穴與背部至陽穴發現明顯的壓痛點

,因此首先在右膽囊穴用兩寸的毫針給予中等強度的刺激,提插捻轉十來秒,病人感到有所緩解;接著在左膽囊穴用兩寸的毫針給予強度的刺激,提插捻轉十來秒,病人感到疼痛消失;再在背部至陽穴指壓十秒鐘左右。”

張豐先生不厭其煩的細述,使我如臨其境。然而我更為關心自己剛才的判斷到底是對還是錯,就忍不住想知道答案。

我急急地插問:“老張,我剛才判斷大柴胡湯證到底對不對?”

“我先講一下自己的診治經過好嗎?”張豐先生說,“我開始試投小柴胡加芍藥湯二日量,結果很不理想。”我感到小柴胡加芍藥湯與病人的病症很不契合,結果不理想並不意外,就問:“有什麼反應?”“胃脘部陣發性疼痛依然,右季肋下痞硬,左右腹直肌攣急有增無減,出現心悸煩躁。病人本來已經不想來此複診,但是針刺止痛的效果吸引著他,還是再次來診。”

看來我要重新考慮這個膽石症、膽囊炎急性疼痛的病人了。

張豐先生說:“當病人再次躺在我的病床上的時候,我想起了日本漢方醫學家處理虛證急腹症的診治方法與系列的方證。”張豐先生說,“先從體質入手,病人體型消瘦,面色蒼白,半年來膽石症、膽囊炎連續發作三次,是典型的腺病質體質是小柴胡湯證或桂枝湯類方證,或是兩種方證的合併。我再一次檢查腹證,發現病人腹部除了痞硬、攣急之外,其脹滿稍加壓力就顯出軟弱無力。大便雖然多日未排,但是要考慮到病人多日幾乎沒有進食,還有腹證是虛證的徵象明顯,所以最後給予小柴胡湯與小建中湯合方。

“針刺方法與次序還是依舊。“張豐先生說,“針刺以後也收到同樣的療效,可見壓痛點的尋找與使用是很重要的。病人服了上方以後,所有症狀都漸漸地緩解,口乾口苦的感覺消失得最早,口腔中也滋潤了起來。三天以後腹直肌恢復了正常的狀態,右季肋下痞硬也變小了,變軟了。一週後,右季肋下痞硬摸不到了。這個病人就這樣順利地治癒了,到目前為止,已經三年過去了,一切都好,也沒有復發。”

……

……以下是廣告時間……

給大家推薦《中醫人生——一個老中醫的經方奇緣(增訂版)》

大柴胡、小柴胡,辨對“症”很關鍵!(經方大師親授)

這次精裝增訂版更是詳細講述了婁先生通過自學從一無所知的中醫小白到成為正式中醫執業醫師的整個過程,對於每一個自學中醫的人都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同時,所有關心自己身體健康的人也可以從輕鬆的閱讀中發現一種為家人或自己排憂解難的療法。

內容簡介

本書不是一般的回憶錄,而是婁紹昆先生思考中醫、思考經方的記錄。初學中醫時的迷茫,百思不得其解時的困惑,遇到良師指點後的豁然開朗,交友切磋學術火花四迸時的激動,都在這本書中娓娓道來。婁先生對經方醫學中六經、方證、體質等重要學術範疇的獨特視角和觀點,對《傷寒論》及其日本漢方的深刻認識,以及對張豐等師友學術觀點的闡釋發揮,都是本書的亮點。

END

本文摘自《中醫人生——一個老中醫的經方奇緣》,作者:婁紹昆。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封面圖片來自攝圖網正版圖片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