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經絡與太極拳

人體經絡與太極拳

由於太極拳要求內氣應由內到外,力由脊發,起於命門,達於四梢,所以12經脈的井穴(四肢末端)就格外重要,鍛鍊中(尤其是初練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至少一年)不僅要記住它們的名稱,而且要記清其位置,這樣才不至於概念模糊。這些井穴是:

手太陰井穴“少商”,位於大拇指指甲蓋內上角旁;

手陽明井穴“商陽”,位於食指指甲蓋內上角旁;

手厥陰井穴“中衝”,位於中指指端正中;

手少陽井穴“關衝”,位於無名指指甲蓋外上角旁;

手少陰井穴“少澤”,位於小指指甲蓋內上角旁;

手太陽井穴“少衝”,位於小指指甲蓋外上角旁;

足太陰井穴“隱白”,位於大趾甲蓋內上角旁;

足厥陰井穴“大敦”,位於大趾甲蓋外上角旁;

足陽明井穴“歷兌”,位於二趾甲蓋外上角旁;

足少陰井穴“湧泉”,位於足心;

足少陽井穴“竅陰”,位於足四趾甲蓋外上角旁;

足太陽井穴“至陰”,位於足小趾甲蓋外上角旁。

鍛鍊內功時,內氣由命門發出,經脊背(經筋結點——勁源),由“大椎”穴向四肢末梢催去,達於上述幾個穴位,並在意念上,把內氣(實是內勁)由此發出去,此即為開。與此同時,命門發出之氣,有一股真氣橫壓向“神闕”穴,即灌向下“丹田”(在命門與神闕二穴連線的中點處),此即為“氣沉丹田”。與此相反,由上述井穴吸氣,順原路返回命門,即為內氣之“合”,此時前後丹田(後丹田即命門)充滿內氣,亦為“氣沉田丹”。總之,無論是吸、還是呼,都要保持氣不上浮,即不要氣衝胸膈。以此觀之,太極拳要求的內勁節節貫穿,從大的方面可以理解為各關節的節節貫穿,而細化之後則不然,它是內勁(內氣的滋生物)在經脈上各個穴位之間節節貫穿,進行著信息的傳遞、傳感,直達各經脈井穴。這隻能是意識流動、傳感的結果,即腦電波反映的結果;是致精、致微物質——氣的反映結果,亦即“意到氣到勁也到”。

太極拳內功,除了要訓練12正經之氣之外,還不可忽視“奇經”的經氣訓練。按中醫經絡理論, “奇經八脈”中的任、督二脈是最重要的“奇經”,它們分別是“陰脈之海”和“陽脈之海”。太極內功的循經,一刻也離不開任、督二脈。任脈上有重要的穴位膻中穴氣衝穴神闕穴會陰穴等;督脈上有“命門”、“夾脊”(即脊中穴)、“大椎”、“百會”等穴。它們均是內功訓練的要穴。太極拳要求的“氣沉丹田”和“力由脊發”都同任、督二脈息息相關。另外“奇經八脈”中的陰蹺脈、陽蹺脈的訓練則與“勁起於腳跟”和下盤的“虛實”關係重大;而“帶脈”的訓練則與“內氣鼓盪”,“主宰於腰”關係重大,均不可忽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