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年都體檢正常,怎麼就一查癌症就是晚期呢?

為什麼年年都體檢正常,怎麼就一查癌症就是晚期呢?

每當我們聽到關於因癌去世的新聞,大家都有所感觸,癌症的早發現和早治療,真的是一個性命的關鍵所在。

但每年的體檢報告都顯示正常,為什麼還會患癌呢?到底哪出了問題呢?

每年所進行的常規體檢,本質上只是衡量一個人整體健康水平。

而絕大多數的癌症在早期的時候,並不會影響到常規體檢時醫生所檢查到這些生理指標。癌細胞在初期時都是“低調行事”,逐漸發展擴大,再形成腫瘤。

所以常規的體檢,都並不能很好找到早期癌症的一些早期症狀。

現在有不少體檢機構,都推行“專業防癌體檢套餐”,號稱能夠通過高度儀器來測量相關腫瘤標記物,而且還會有什麼PET/CT等醫學影像檢查,說是能夠很好精準定位早期腫瘤。

然而,恐怕要令大家失望的是,這些所謂的“防癌套餐”其實有害無益,沒有必要。本身腫瘤標記物檢查並不靈敏,甚至還會帶來假陽性或假陰性等結果,明明沒有癌症,卻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和恐慌;而明明有癌症,但卻絲毫不知而耽誤了寶貴治療時機。

另外,經常做PET/CT檢查還會有致癌風險。

所以,對於這類檢查套餐,並不是差不差錢的事兒,而是真的沒有必要!

那現在推行的“癌症篩查”,是否有用?

癌症篩查的確有效,但只可惜只針對一部分癌症。

目前全球公認的癌症篩查項目中,有效的項目也就---乳腺癌篩查、結直腸癌篩查以及宮頸癌篩查。只要符合這些篩查標準的健康人群,就可以參加這類癌症篩查,從而“有備無患”。

另外,屬於肺癌、胃癌等這類高危人群也能進行相應的癌症篩查。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如果能夠通過普通常規體檢,就能查出早期癌症那該多好。

隨著無數研究正在進行中,我相信很快會有更方便快捷,更靈敏無痛的檢測手段和診斷工具,幫助我們更早發現癌症!

體質測試與體檢有什麼不同?

健康體檢:

側重人體器質性病變的檢查,使用的是醫學指標異常度的衡量法,如紅細胞數量、血脂含量、蛋白陰性還是陽性等。如果指標異常,具有很重要的提示意義,可能是疾病的信號。從這個角度講,健康體檢是檢查人“有沒有病”的。但是,如果指標在正常範圍內,就認為是正常。

健康體檢在疾病篩查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但也有不足之處。一是隻能查人的器質性病變,不能反映人的體能和綜合素質;二是對於亞健康沒有很好的提示作用。我們知道,人的變化是連續的,再醫治就比較難了。而體質測試恰好可以彌補這些不足。

體質測試:是進年來興起的身體檢查方式,以體能和身體素質的檢查為主。體質測試的項目包括身高,體重、肺活量、握力、坐位體前屈、臺階試驗、反應時、縱跳、閉眼單腳站立、俯臥撐、仰臥起坐等,分別衡量人體的形態、心肺功能、柔韌性、力量、平衡能力等,考察人在動態下的表現。人在靜態下即使臟器沒有病變,但如果活動能力很差,生活的質量也不高,而且體能和素質的下降往往預示著器質性病變的到來,比如心臟恢復能力的下降是冠心病的前期表現,肺活量下降預示著呼吸系統的退行性變化等。從這個角度,體質測試是衡量“亞健康”程度的好方法。

總體來說,體質測試是廣義的健康體檢的一種,和常規健康體檢是互補的關係。體質測試,是人體在未病狀態下對個體從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心理活動等方面狀況作出綜合評定。並對個體開具運動處方,進行科學健身指導。因此體質測試對日常鍛鍊有科學的指導意義。

應在健康人當中及時進行體能和體成分測試,以便提前瞭解自己面臨的疾病風險,把疾病預防的關口前移,這樣他們可以及時採取措施,通過改善體能和體成分的指標,及時逆轉健康狀態,從而真正做到“治未病”。其實,體能測試設備成本不高,而體成分測試在每一個社區醫院的“健康小屋”中都有配備,把它納入健康體檢當中完全沒有問題。

體檢是為了發現疾病、診斷疾病,

而體質測試是為了全面瞭解身體狀況,預防疾病的發生。

由於亞健康狀態一般並沒有器質性的改變,往往只表現在生理生化機能和體能的下降。而醫院常規健康查體服務對象更側重於病人,很少涉及此部分內容。

綜上所述,體檢應該包含醫學指標檢查和體質能力檢查。這樣才有利於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干預手段,預防疾病,提高健康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