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文|八月哥

(ID:jiaopeijianghu)



本人是教培业一名普通从业者,看过很多优秀的创业、成长类文章,描述各行各业的都有,唯独看到教培业,总感觉少点味道,所以,根据个人经验和所见所闻,写成此文,欢迎批评指正。


01


双巨头的相爱相杀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说起中国教培业,绕不开的就是排行榜前两位,新东方和好未来。

1993,北京的街头,而立之年的俞敏洪正提着浆糊桶到处刷小广告,为自己新开的培训班做宣传,最早他挂靠在北京东方培训学校,后来合作到期,迫于无奈,老俞就在“东方”前面加了个新字,从此自立门户,新东方诞生。

谁能想到,2006年,这家靠外语培训起家的培训班竟扛起了中国教培业赴美上市的大旗,被老婆骂没出息的老俞,一夜之间成了中国最有钱的民办教师,他发明的用于GRE考试的红宝书成为那个年代出国考试学生的必备书。

2016年,新东方市值突破100亿美金,成为教培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俞敏洪“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韧性成就了新东方,根据新东方创业故事改编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又将这一教培业创业成功的故事演绎的更加美丽动人。老俞没想到,自己曾经站在垃圾桶上在寒风中演讲的场景会成为经典桥段。

俞敏洪的主角光环直到2017年遇到张邦鑫被打破,同为江苏老乡,同是北大校友,这位师弟在2003年,创办了一家叫学而思的补习班,主攻奥数培优,7年后成功上市,改名好未来。又过了7年,好未来业绩首次超越了新东方,将雄霸第一宝座十几年的老大哥拉下马,据说曹允东(好未来联合创始人,已离职)预计反超的时间是5年内,如今好未来市值逼近前者2倍,门店数量少、行政成本低,盈利能力更强,果然后生可畏。好未来的崛起,让曾经的老大哥后背发凉。

虽然俞敏洪对这位师弟公开场合表示喜欢,而张邦鑫也对老俞不乏崇拜溢美之词,然而两大巨头在教培业各个领域的相爱相杀也是令人目不暇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后延伸阅读《俞敏洪和张邦鑫的教育江湖》。

有媒体将北大走出来创业的牛人曾经罗列了一下,说北大学子更懂中国家长的焦虑,因此,在创办应试培训方面,显得游刃有余。甚至有家长会将新东方好未来的崛起看成中国应试教育的畸形产物,对民办老师拥有百亿身家感到痛心疾首。也许是为了改变教培业长期在社会定位中的负面形象,好未来目前正在积极调整定位,向教育平台化发展,对公办教育无限示好,因为教培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始终需要强大的公办教育做稳定支撑。

这点,俞敏洪开了幼儿园和一所大学,应该更有体会,只是张邦鑫明显反应更快,去年年底新东方《释放自我》吐槽高管的视频刷屏后,俞敏洪正在亲自挂帅内部整顿,相信2019对新东方而言将是艰难的一年。而张邦鑫则雄心勃勃,宣布下一个十年,好未来将实现营收1000亿的目标。

02

群雄突起,各领风骚

从某种意义上,新东方可以说是中国教培业的“黄埔军校”。曾几何时,新东方几乎汇集了中国最聪明的教培人才,后来随着大拿们不断走出,徐小平、王强、胡敏、罗永浩、陈向东、周思成等等,这才有了教培业的各路群雄突起,据说新东方离职的人员都会被邀请进同一个群,大家偶尔还会吐槽下前东家,但无一例外对老俞竖起大拇指。

1)罗永浩:我不是要赢,我就是认真。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科技界经常流传着老罗的一个笑话:锤子手机。如今锤科已经卖身,兼具理想主义和匠人情怀的老罗终于成为了一个笑话。而教培业始终会有老罗的传说,那句“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曾经成为多少人的QQ签名。当年罗永浩以毛遂自荐的形式进到了新东方,在给俞敏洪的求职信上,老罗自信的写道:“我来新东方是为了成为集团最优秀的老师,最次也是之一。”

不拘一格的俞敏洪接见了这位没上过的大学的罗老师,三次试讲才终于通关的老罗,凭借口才在新东方“学生打分”机制中脱颖而出,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老罗终于没有辜负曾经的求职豪言,而且还顺便介绍了自己的好兄弟李笑来进入新东方当老师,后者因为比特币成为圈内首富,后又因为一段割韭菜的录音跌落神坛。

当年新东方的名师动辄百万年薪,买豪车、买房、出国旅行,是金领中的金领。这两位也非池中之物,赚够了盘缠后,便相继离开。告别新东方后,鲜见李笑来谈起这段过往,倒是老罗着实怼了一下老东家,称新东方是一帮披着理想主义外衣的商人。

当然,我们知道老罗创办了老罗培训也不了了之,牛博网曾经盛极一时。胡敏出走,创办了新航道,爱跳舞的名师周思成出走,新东方开始了去名师化的道路,寻找老师品牌和机构的平衡发展,最大化的减小名师对机构的损伤。

据说新东方一老师出走后,由于自己开设网络课程,一天收入几十上百万,而且带走的都是新东方的学员,后来周成刚(现任新东方执行总裁)出面,亲自约谈,才摆平。

2)陈向东:你找到好老师了吗?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提起新东方的执行总裁们,好像这个位置变动颇多,曾经陈向东作为接班人培养,担任执行总裁,几位创业元老都要向执行总裁汇报工作。可惜2014年初,陈向东去哈佛进修学习领导力的时候,走在哈佛大学旁边的查尔斯河畔,思考良久,竟然打定主意创业。陈向东自认为看到了中国在线教育崛起的新机会,回国不久就递交了辞呈,这个变动至少对新东方股价造成了一定的波动,老俞阻挡不住,只好紧急任命老将周成刚顶上。

半年后,那个打着问号的大拇指“跟谁学”诞生,陈向东号称要打造中国教培业的淘宝。几个月后第一笔投资进账,5000万美元,创下了当年天使轮融资的金额之最。那是陈向东最高光的时候,新东方前执行总裁的光环加身,让陈向东对创业这件事充满了谜之自信。三年后,跟谁学在北京总部的会议室,扯了一条横幅平淡庆祝了三周年,报道的媒体仅剩业内人士。曾号称拥有用户6000万的跟谁学,变现之路谍影重重,因为不断的吸引名师入驻,在众多培训机构的校长圈里,跟谁学遭到集体抵制,陈向东亲自出马的招商说明会,响应者无几。

很多时候,不是做的早就有肉吃,第一个吃河豚肉的人,可能中毒而亡。

3)一对一薄利,针尖上舞蹈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一对一是2005年前后最为火爆的教学新模式,只是其真实的利润之薄估计看了学大的财务报表就知道了。作为一对一领域的佼佼者,学大曾经几乎是一对一的代名词。

学大教育在2004年前后由知名人士姚劲波,李如斌和金鑫三位共同发起,后来前面两位全部离开各有发展,尤其姚劲波创办了58同城,知名度颇高。从此,金鑫成为了唯一还留在学大的创始人,带领学大经历了上市、停牌、卖身、回归A股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至今仍在坚守。

可是学大最巅峰的时期永远定格在了2010年,学大覆盖城市数达到44个,教学中心达157家,如今虽然还在以每年20家左右的门店数量递增,相比高峰时期明显少了许多。

据说当年学大为了上市,全员冲业绩,鼓励咨询师谈大单,越大越好,能做5万,不要做3万,能做10万,不做5万。笔者所了解的业内,一对一最高成交额单笔20万现金,成为当年一对一培训市场的传奇。

最后的故事我们知道,物极必反,预收款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助推了学大们的疯狂,可是促单的折扣、数年的分摊、师资租房成本的攀升,也让曾经风光无二的学大颇感压力,连续多年亏损,在股票市场被摘帽,一直背负着高达18亿的债务。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一对一市场上还有一家龙文教育,也是令人唏嘘。这家机构成立于2006年,巅峰时期几乎开遍了全国大小城市,2010年的时候,全国校区门店超过1000家,而且几乎全部走底商模式,一条街可能会有四五家一模一样的黄底红字的硕大招牌。

四川的杨勇,聚拢了一帮老乡,集团充满了江湖狭气。在2012年叫嚣着上市,据说融资4.5亿,这个数字在当年非常惊人,可最终,几年后股票市场并未出现龙文教育的身影,反而被投资人起诉因为业绩没有完成而需要支付2.4亿元履约保证金。

当年,由于疯狂扩张而造成的资金链断裂,几乎一夜之间,房产中介多出了很多转让的商铺房源,据说有的校区前一天还在上班,第二天便人去楼空。

当一对一模式疯狂席卷全国教培市场时,各类打着一对一模式培训的机构、讲师纷纷登场,甚至有讲师漫天要价去给培训机构做一场培训收取3万培训费,还要报销机票、食宿等。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2010年,北京张晋巍成了一家专门面向全国做一对一项目加盟,采用品牌授权、特许直盟的模式,既参与机构的前期筹备,又参与后期运营,十几万的加盟费用外加招生以后的提成,凹凸曼们的想法简单而美好,却低估了教育市场的差异性,比如北京的一对一教材到了南宁之类的四五线城市,当地的孩子觉得题目太难,三年级的题目找个五六年级的孩子都做不出。

尽管凹凸一对一还是凭借其独特的VI和专业的培训(尤其咨询师和学管培训)迅速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频频在教培峰会上崭露头角,可是,其独创的直盟模式存在的天然硬伤,招生不利、报表瞒报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也让凹凸个性教育的加盟道路在前期走的相当坎坷。

如今的一对一已经转型,改变了生态,成了一对三,一对多,灵活的模式,是培训机构历经生死考验才悟出的存活之道。这个赛道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增加了不少新玩家,比如掌门一对一,学霸一对一(前段时间传出跑路新闻),智康一对一等等。

根据张翼2018年11月底公布的数据,目前掌门1对1注册学员人数已经超过1000万,全国教研员人数超过1万名,覆盖覆盖全国600多个省市县,学员续费率超过80%。

03

会议营销——招生利器or市场毒药?

最早将会议营销(会销)模式引入到教培业的,是一个如今几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品牌,阶梯。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阶梯创始人颜尚武


提起阶梯,或许老的教培人多有耳闻。其创始人颜尚武,来自台湾,在教培业很多老家伙心里还是很有分量的一位,小时候的清贫锻炼了颜尚武的心理素质和吃苦精神,这位温文尔雅的教育工作者在70年代在台湾创办了阶梯,领先大陆教培几乎20年。

到了90年代,当俞敏洪还在街头刷广告的时候,阶梯已经是全国知名的品牌。阶梯通过代理国外优秀的英语教材向国内推广先进的英语教学,首度引进美国芝麻街美语,将TPR教学法传遍了中国,迄今在一些小城市、县城还有很多少儿英语机构在重复着。其代理的英国BBC《Follow Me跟我学》电视节目,几乎影响了最早出国的一代留学生。后来,阶梯自主研发了(《YOU&ME阶梯快乐英语》教材,开始了发家之路,其推广方式主要是地推、电销+会销,业内称演讲会,对家长成为试听课,或者教育讲座。

在教培业,天然存在着一种鄙视链,一般是:教学鄙视市场,市场鄙视行政,行政鄙视教学,毕竟教学老师是教育的核心资源,因此老师在教培机构中占据相当的分量。然而,在市场驱动的机构里,市场鄙视一切,教师只是附庸。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在十几年前,能够把一套教材卖到8000+,报价上万块,这就是市场的推动作用,“疯狂的阶梯”、“天价教材”曾经引起媒体广泛的关注报道。尤其阶梯的市场团队通过租借高档酒店,大搞会议营销,并且做的风风火火,有时候单场成交额超过百万甚至千万。

老一代的阶梯人几乎人人都为能够当上演讲会的讲师为荣,因为那就意味着自己可能成为众星捧月的存在,成为机构的财神爷。因为会销的终极要义就是洗脑。

为了达到现场成交率爆棚的效果,无数人绞尽脑汁,终于形成了固定的套路,将演讲会专家讲座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包袱、说辞全部固定下来,形成了文档。

如果当年有影音资料,你会发现尽管演讲的人不同,但是其演讲的内容,表情、神态,竟然可以做到一个字不差。这种会销模式造就了阶梯的业绩神话。

尽管创始人颜尚武有教育情怀,在如狼似虎的市场团队的冲锋下,管理的涣散、教学效果的难以为继,最终导致阶梯崩盘,各个大区的市场副总纷纷自立门户,曾经教培业佼佼者就这样暗淡的退出了历史。

南方阶梯改弦更张,更名为狮王南方教育集团,北方仍然沿用阶梯名字,然而气数已尽,只剩下最后的残喘,走出的人士也有创业的,靠训练的市场能力养活自己没问题,甚至在遥远的四五线小城市都有阶梯人的身影,然而做大做强的,凤毛菱角。

张邦鑫曾说过好未来的一个理念,不是靠口碑招到的学生不值得尊重,那么这些学校恰恰相反,因为他们迷信的就是市场,毫无疑问,市场驱动更有效果却更容易走火入魔,陷入教育传销的境地。

曾经从阶梯出来的一位培训机构老总在考察了好未来之后,回来惭愧的说,我们这么多年来,让营销人员通过电话的形式招生,现在想想,我们的每一通电话,其实就是对客户的一种骚扰,市场就是这么被我们做坏的!

04

合纵连横,教培业洗牌

在中国,教育的不平衡、地域差异巨大,教育的非标准化,改革政策的试点和滞后性都导致不同地区的教培业千姿百态。有没有一个机构可以通过并购实现玩家通吃?至少目前可以给你答案,没有!

比如,安博教育。2010年通过并购上市,问题不断,投资人和后续管理不善带来的隐患集中爆发,后来直接停牌。不过,沉舟侧畔千帆过,安博的倒下,并没有让大家意识到这个问题。

大概从2010年之后,中国教培业因为各类峰会的举办,变得前所未有的开放,几乎一瞬间,一个地区的从业者,坐到了同一个会场,大家听着各类专家的讲座,大谈:股权改革、融资上市、合并财报等。教培人从最初的一条街上同行老死不相往来,到相敬如宾,可以在夜宵摊上来几杯,中国教培业开始走向空前融合,行业暗暗洗牌。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中原大地蠢蠢欲动,为了对抗全国性品牌的侵袭,2013年11月,由太原康大教育,长治丁丁教育,邯郸新起点教育,开封正大教育,焦作沃根教育五大教育培训机构组成中国仁智教育集团,仁智教育集团开创了行业整合的先河,二三线城市的培训机构蚂蚁兵团、雪球效应开始起航。可惜的是,这种区域内的整合因为大家地缘利益的根本冲突,合作不可避免的走向空壳。尤其发起人康建国,这位中国教培业最早走戈壁、去南极的老创业家终于一心念佛,不理朝政,仁智集团名存实亡。

对比此类区域性动作,曾经担任新东方广州学校校长的沙云龙,明显就是大手笔操作了,通过资本运作迅速做大了一个品牌朴新教育,带着几亿资金,以高出业绩额两到三倍的价格在全国范围内收购培训机构。

不同于俞敏洪温情的“教育情怀”,沙云龙则显得颇为冷血,他曾提出,“教育培训行业的本质是商业,是要盈利的。朴新教育3年的时间并购了48家机构。正是通过令人瞠目的速度,朴新教育在成立仅4年的时间内,将版图拓展到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30多个城市,拥有50多所分校,教师员工近12000人。

朴新教育于2018年成功登录纽交所,完成了沙云龙的阶段性目标,不过,上市后股价如何维系,面对几乎跌破发行价的股价,似乎不再老沙考虑范畴,相较于通过后续经营推动发展,对于讲求商业效益的沙云龙来说,收购扩张才是朴新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式。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然而曾经被收购的机构有没有实现“财务自由”尚不可知,朴新财报里高达数十亿的巨额亏损却是实实在在悬在投资人头上的一把刀。

其实,除了教培业本身的从业者出来收购,也有不少跨界打劫者,在楼市、股市行情不好的时候,希望通过投资教育获得额外回报,遗憾的是,连俞敏洪、张邦鑫都可能看走眼的,外行来投鲜有成功者。

比如以出版发行图书发家的天舟文化,这家公司在2010上市后,为了拓展商业版图,也将触角伸向教培领域,结果其收购天津一家幼儿英语培训机构一年带来了2000万的财务亏损。最后,不得不及时止损,将学校以200万低价转让,据说接盘的机构在累计亏损了近1000万后终于狠心将机构关停或转让掉了。

05

老牌培训机构的危机与转机


当巨头们全国收购时,曾经的老牌机构在做什么?我们来看看小新星,巨人教育,剑桥新概念老牌机构的反击。

小新星已经顺利交棒,杜天明获得了教培业终身成就奖,退出历史舞台,让位给新生代掌门人李颖(leo),年轻创意,这位80后海龟CEO给20多年的小新星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颖身上有很多标签,最明显的应该是理想主义。他可以兴致勃勃的为大家讲解自己的新发明,比如给小新星的吉祥物星仔设计一套检测器,可以将幼儿园孩子睡眠质量通过检测发送给家长。仅仅这套设计就耗费百万。

之所以可以如此任性,原来是2014年,小新星被纳入摩根士丹利MSPEA旗下,认了个有钱的干爹,背靠大树好乘凉。小新星的总部就位于长沙湘江岸边的百年老街,太平街口。闲来无事,看看湘江水,楼下喝杯星巴克,在太平老街的私房菜馆小聚,李颖的日子过得舒心惬意。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创办于1994年的北京巨人教育,仅仅比新东方晚了一年,却一再错过。2010年的上市窗口期,错过,引进过资本,创始人尹雄,曾经是教培业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很多70后、80后眼里,巨人教育伴随着这一代的成长,还是很有分量的。

可惜,巨人在多次上市未果后,终于在2018年(再次)下嫁。这次托付给了上海精锐教育,80后的精干后生张熙脸上浮现了标志性的笑容,曾经带着1.6亿北伐的张熙在北京折戟,从未碰过这么硬的钉子。此次收购巨人,让精锐看到了入驻京城的希望,未来四年,能否完成巨人品牌的IPO,实现尹雄一直以来的梦想,我们拭目以待。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而散落在江湖的剑桥新概念们又将何去何从?譬如南宁、淮北这类三四线城市,靠培训剑桥的英语机构,逐渐在发展中失去核心竞争力,师资的平庸,教学的平淡,无法满足家长们的需求。不过还有一些机构,凭借地缘优势,和当地公办体系资源结合,走出不一样的路径,比如开设了公办幼儿园和私立小学的金太阳。

葛二爷在最新的演讲中发表观点,教育产业的独特性,不像互联网企业只有前面的几位吃肉喝汤,教培业前100名都有肉吃,也就是大大小小的机构,其实各有活法。只是因为,教育是基于“人”的产业。

话说的不错,就好像招生没那么难了一样。

06

国外品牌,外来和尚好念经?

在中国,总有一句说法,叫做外来和尚好念经。于是,国外的教育巨头无不盯上了中国巨大的市场,英孚,华尔街,美联、韦博等成人英语培训进驻,在北上广一路厮杀到二三线城市,培训项目也从成人培训延伸到K12课外辅导和幼儿早教领域。

只是很少见到这些外来机构招生,基本都是坐等上门,国外机构进驻中国,很难通过地推,大多借助资本力量,通媒体投放广告形式获课。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洗礼,国外的品牌应该逐步找到中国教培市场的呼吸节奏,开始了一些因地制宜的手段了吧。

再加上,如今的家长,越来越挑剔了,联网的获客成本,少儿英语领域的艰难探索,国际品牌想和本土品牌厮杀总觉得还差些火候。当然,政策是很大一方面因素,如果何时可以外国人独立办学了,也许教培业的竞争才更加充分吧。

07

中国教培人自己的商学院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当教培业走到第十几个年头的时候,商学院出现了。2010年,第一家,坐落于上海,君学书院。凭借“君子之学,胜者有术,智者得道”的深刻理念,君学书院致力于成为中国教育培训机构的“黄埔军校”。

君学书院创始人老宋,是颇具情怀的一位。书法好,境界高,这从君学书院的格局就可看出,所谓定位定江山。2013年,君学书院发起820峰会,将教培业各类资源、人群聚拢起来,完成了品牌的打造,树立了教培江湖中的威望。当然,最早发起教培业峰会的是在郑州搞课外培训的牛新哲,组建了中国教育培训联盟,每年春秋两季峰会,声势浩大,后发展为泛亚教育联盟,专注资源整合。历经十几年沉淀,在全国拥有几十个分盟,形成了真正的教培江湖。

而君学书院,则在全国各色峰会的基础上更拔高一筹,占据上海独特地理优势,连续几届,几乎真的成了中国民办教育人的节日,甚至需要提前半年抢票才能入场。很多人到了活动现场纷纷拍照发朋友圈,一定要发位置。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直到有一天,老宋不满足只是民办了,于是2018年,820升级为WWEC教育者大会,将参会人员的领域拓展至整个教育边界,更大范围的吸纳教育从业者,野心不小,格局已显。

诚如老宋在《君学赋》中所言:让华夏世代学子皆能学为君子!让中华君子之学永世传布天下!

而紧随君学书院的,还有各类商学院如雨后春笋,这类就不以书院如此古老的称谓命名,直接冠以高大上的商学院,和君学书院略显复古的文风相比,此类商学院大多简单粗暴,直接干脆,直击痛点。尤其有些商学院号称可以让校长通过股权一劳永逸,通过系统赚钱(借鉴思八达等管理培训公司),听起来就像是我们市场顾问承诺家长,您完全不用操心,孩子交给我们就会学好了一样经不起推敲。

从此,中国教培业进入商学院时代。

商学院敲开了很多教培业校长的脑袋,给他们一个平台,可以和行业中对手同台竞技,同时大型峰会的组织和举办,也到底给了教培业人士一个提升自我、展示自我舞台和机会,一直处于主流教育的补充地位,不被社会主流媒体认可的教培人,终于在自己的商学院舞台和讲台上,找了属于自己的主场。

当然,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一个机构,那就是腾跃。坐落于北京,一位从无锡走出来的培训机构校长常筠发起。能够坚持做线上,在整个教培业还在处于摸索期的时候,她能够站出来,做行业的线上商学院,着实有眼界,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占领赛道,好未来领投2000万,然后高思跟进。

靠公众号+APP的模式,腾跃开启了中国教培业校长学习交流的新路径,最早的QQ群,5000人的大群,纷纷爆满,腾跃靠着优质内容输出和扎实的落地课程吸引了全国培训机构的校长,很快粉丝突破了10万,成为国内最大的线上校长交流平台。

此后,教培业线上商学院层出不穷,围绕校长命名的产品不胜枚举,校长邦、校长家、校长汇、校长众筹、校长俱乐部、校长运营圈等等,现在还有教育家、钬花社区等等,针对校长的培训市场,大家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

祝福商学院越来越好吧,只有你们把课程搞好了,校长们才会越来越长进,办学才越来越科学合理,中国教培业才更有希望。

08

第三方服务产品欣欣向荣

除了商学院外,服务教培业发展的第三方机构产品,在2010年之后,也纷纷涌现,让人感觉教培业如此的欣欣向荣起来。校宝,校长邦,boss系统,校管家,大家汇等等一大波第三方服务机构兴起。

这类系统或者以技术见长,或者以运维为优势,他们的主战场就在各类教育峰会上,一年到头,跑场子,交展位费,可是最终能否签单,还要靠市场顾问们的那张嘴。

不过,第三方服务产品的涌现,也从侧面反映着教培业繁荣。

09

互联网+教育的神话

在线教育的崛起,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已经不是传说,而是现实。

2014年,被称为中国在线教育元年,O2O受到热捧。这一年,在线教育行业吸引了44亿元的风险资本,其中一半进入了英语培训领域。VIPKID的米雯娟、一起作业的刘畅、学霸君的张凯磊都在这一年走近了好未来举办的第一期未来之星训练营,拉开了中国互联网+教育的序幕。

2015年领涨整个大盘的妖股,便是一只教育股——全通教育。15年3月24日,全通教育以涨停收于320.65元,成为A股有史以来第一高价股,巅峰时期市盈率高达2193倍,估值过千亿,远超新东方+好未来两家之和。风口后的两年间股价下跌了80%,走势完全不输数字货币。

2015年9月,家教O2O平台'老师来了'因为B轮融资失败,这家在线教育机构2014年7月成立,短短一年时间烧掉1000万元后,黯然退场。

在2016年,诞生了得到、分答(后并入在行)等一系列明星产品,后来证明亦不过是一场虚幻,除了王校长的加入吸引了眼球外,过低的留存和完课率数据告诉我们,这不是烧钱能够形成的市场。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2017年8月,VIPKID完成2亿美元 D 轮融

这一年的资本市场依旧风起云涌,VIPKID融了1亿美金,并拿了科比的钱,进入了第一梯队;猿题库转型为猿辅导,开始全面发力K12在线班课,并被腾讯投资;掌门一对一在这一年融了两轮,成为准独角兽公司。同时,BAT在在线教育的布局也已经开始显山露水,淘宝教育的房卉林也来到了未来之星的第三期学习。

2018年6月21日,VIPKID确认完成 5 亿美元 D+ 轮融资,估值超过200 亿元,一跃成为国内最大市值教育类创业企业,这让传统教培业两位老大情何以堪,而坐落上海老牌的在线教育门户沪江网,在拟港股上市的时候,却在当年因为市场大环境的原因搁置了计划。

接触过一位较早探索新媒体玩法的教育人士是科学队长的创始人,纪中展,最早老纪出了期关于创业者的访谈类节目,采访了不少创业名人,甚至教育界采访了陈向东。直到遇到了科学队长,打造了音频输出,针对C端的产品,终于摸清了盈利模式,以音频输出为主,科学队长成为老纪的得意之作。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2015年12月12日 大尤于北大百年讲堂分享新媒体营销领域

还有大尤老师,以一篇十年磨一剑,创办一招学院,打造IP,算是教培业较早接触IP,可惜一直没有形成稳定的模式,相比秋叶大叔扎根“出版”和“培训”两个赛道,年营收千万来说,大尤老师的新媒体变现之路走的相当坎坷。

当然,三节课也是在线教育的先驱,后显慧是一位优秀的产品经理,和老搭档黄有璨一起为互联网人定制了网络课程,定位产品经理和运营经理,为-3到+3岁的人群提供培训,打造互联网大学。

此外,还有科学,编程,自适应,线上艺术培训,教培业的在线玩法越来越多。

10

立足教培业的媒体圈

2010年,芥末堆的创始人初九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互联网+WE峰会上发言,那时候,大家不知道芥末堆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这位外表柔弱说话精干的女孩子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到了GES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初九一身职业装,气场十足,提出“融合、创新,让教育点亮每个人”。芥末堆成为教培业几乎人人都会关注的媒体,这和初九的人格魅力分不开。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1993~2019中国教培往事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芥末堆文章后总会赘述:芥末堆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红包、车马费等。

紧随芥末堆之后,教培业的深度观察者纷纷崛起,像多知网,鲸媒体,钬花,教育大咖,智来时代,此外还有诸多自媒体,小石头侃升学,校长运营圈,辅导圈、灯塔edu等等。

这些媒体人始终关注着教育,有些还是参与者,见证者。


总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裹挟着教培人的创业梦想和上市欲望,多少人风光无限,多少人黯然神伤。

1993到2019,中国教培有很多故事发生,还有很多故事将会发生。

如果你们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你们是否有勇气前来?这句来自《无问西东》的一句话,我也想问问所有正在教培业打拼的你,如果知道结局,你是否还会坚定无比的选择教培这条路?



延伸阅读

1、深度观察 | 俞敏洪和张邦鑫的教育江湖

2、小新星李颖:人只活一次,勇敢做自己

3、八月哥:深入解读820中国民办教育节

4.《俞敏洪、罗永浩、李笑来:新东方三大网红跌下神坛的这一年》锌刻度

5、俞敏洪和他生命中的两个女人

6、跟谁学3周年,到底动了谁的“蛋糕”?

7、芥末堆梅初九:建设更完整的教育动力系统|GET2018

8、《近400亿市值灰飞烟灭 全通教育如何从妖股走到预亏》 金融界

9、新春特稿:一份名单的变迁 (在线教育的2014-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