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時評:繡花在於“針”功夫

“姑蘇多繡娘,玉蘭花飄香。美人心性,吳越風流針線長。吳儂低調不俗,軟語呢喃芬芳,殷富利安邦。玉蘭香,針線長,展輝煌。穿針引線,針底山河變鏗鏘。為有天工匠手,繡出人間美妝,秀氣又軒昂。申城進博會,合照一張張。”這首《水調歌頭》,是筆者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的名義給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姚建萍填賦點讚的。去年姚建萍帶領她的團隊夜以繼日趕出的一幅巨畫成功亮相“進博會”。

從蘇繡聯想到繡花——當然,從南京雲錦、從新沂窯灣古鎮織布、從沭陽民間繡花鞋,都可以聯想到繡花。繡過花的“繡娘”都知道,繡花的關鍵在於“針”的功夫。針腳密了、疏了都不行。我們幹工作也是如此——花是“繡”出來的,不是“秀”出來的。然而,現實生活中,有的單位和個人不擅長“繡”,只喜好“秀”,圖的是“名”,總是瞄著上頭,衝著鏡頭,這種好大喜功而不下真功的“秀”的做法應當堅決摒棄之。

“繡”花雖繁,必不可省人工、必不敢減物力。“秀”雖簡單,畢竟是空對空,畢竟是虛對虛。這一民間精美的工藝流程告訴我們:結果的盡善盡美,離不開過程的盡心盡力。“繡”的果子是實的,看得見,摸得著,“秀”的果子呢,是雷聲大雨點小,中看不中用,典型的花架子、客裡空。由此可見,“繡”是實幹主義,靠的是實打實、硬碰硬;“秀”只是形式主義,表態多行動少、調門高落實差。“繡”功不足,前功盡棄,毛毛糙糙,終究只能“秀”得了一時,“秀”不了一世。

幹革命工作也好,做基層工作也罷,錯綜複雜,千頭萬緒,必須有“繡”花的“針”的功夫,必須有真抓落實的“針腳”,如此才能決定各項建設的“陣腳”穩不穩。而是否走心、用心、沉下心?不僅“繡娘”們心知肚明,廣大群眾也會敏銳地感受到。所以,“繡”而不“秀”,講究章法、精準發力,線上線下貫通,精耕細作,久久為功,工作方能落細落實,落地生根。(寫於2019年1月30日)

作者簡介:根華,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文經濟網特約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