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倫貝勒,“指揮五巨頭”的最後榮光

克倫貝勒,“指揮五巨頭”的最後榮光

指揮有用嗎

指揮從哪來

樂團的靈魂是指揮嗎

讓我們在指揮篇裡聊指揮……



克倫貝勒,“指揮五巨頭”的最後榮光

在介紹卡洛斯·克萊伯的時候我們提到過那張著名的二十世紀指揮五巨頭1929年在柏林聚首的照片:老克萊伯、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瓦爾特、克倫貝勒。那張泛黃的照片中,克倫貝勒身材高大,鶴立雞群,極其醒目。1954年,富特文格勒去世、托斯卡尼尼隱退,克倫貝勒說這是指揮的“好年頭”。的確,經過戰爭和病痛折磨,境遇跌到谷底的他從那一年踏上事業的坦途,聲譽扶搖直上。1962年,瓦爾特去世,克倫貝勒這次又說,“我是碩果僅存的古典大師了,這下出場費又要提高了!”他一直活躍到1971年才離開指揮舞臺,為指揮黃金年代畫上句號。

克倫貝勒,“指揮五巨頭”的最後榮光

  • 馬勒的名片

1905年11月,馬勒親赴柏林欣賞他的第二交響曲在當地首演。當年20歲的克倫貝勒還是音樂學院在校的學生,負責樂隊的排練指揮工作。排練時克倫貝勒向馬勒請教效果如何?馬勒說,“太吵了!”演出後,馬勒握著年輕人的手說“很好”。克倫貝勒從那刻起下定決心,跟定馬勒。

克倫貝勒的老師費茲納(Hans Pfizner)告訴他,“馬勒只對自己的音樂有興趣,要引起他的注意最好辦法是跟他討教他的作品。”這番話可謂一語點醒夢中人,他將馬勒的第二交響曲改編成鋼琴曲,兩年之後在維也納先給原作者,並在作曲家面前露了一手自己背譜彈奏諧謔曲樂章。馬勒大悅,隨手拿起一張名片寫推薦信,就這樣克倫貝勒找到了他指揮生涯的第一份工作——布拉格德國歌劇院音樂教練及合唱指揮。這張名片克倫貝勒終身珍藏、隨身攜帶,視為無上珍寶。

三年後(1910年),劇院經理懷疑他暗中搗鬼,將他辭退。馬勒再次施以援手,介紹他到漢堡歌劇院當指揮,克倫貝勒沒有讓馬勒失望,表現極為突出;無奈跟偉大的女高音伊麗莎白·舒曼之間羈絆太深,被憤怒的丈夫施以老拳。克倫貝勒只好在合約未滿之前再度離開。這時馬勒已經去世,他只好從小地方從基層幹起,經歷了Barman(1912年)、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1914年)、科隆Cologne(1916年)、威斯巴登Wiesbaden(1924年),終於在1927年當上了柏林Kroll歌劇院的音樂總監。

克倫貝勒,“指揮五巨頭”的最後榮光

  • 前衛指揮

從1927年-1933年,克倫貝勒以指揮新作品出名,他經常演出斯特拉文斯基、亨德米特、楊納切克以及勳伯格的作品,並以創新實驗大膽的手法,重新推出了莫扎特、貝多芬、瓦格納、普契尼的經典名作,儼然已是新音樂的代言人,這跟他晚年古典大師的形象判若兩人。聽者可以從他早期錄音來了解他的前衛風格。Koch有一張《年輕的克倫貝勒》收錄了他1928-1931的錄音,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庫特·懷爾(Kurt Weill)的《三辯士音樂》以及理查·施特勞斯《莎樂美》中的“七重紗舞”。壯年的克倫貝勒也有感官豔麗的一面,這是一去不復返的情慾世界,爭奇鬥豔;戰後的克倫貝勒就把臉色沉了下來,一本正經的板起臉來……

克倫貝勒,“指揮五巨頭”的最後榮光

  • 四方臉的柔情

1933年,克倫貝勒獲得“歌德獎章”,榮耀之後就是坎坷艱辛的旅程。希特勒掌權,身為猶太人他只能踏上逃亡之路。1935年-1939年他指揮洛杉磯愛樂樂團,人在洛城,心向紐約;1936年,托斯卡尼尼即將在紐約愛樂退休,克倫貝勒首演擔任大半已經定檔的音樂會指揮任務,他滿以為能接任托斯卡尼尼的職務,可惜為了堅持演出馬勒《第二交響曲》與樂團經理鬧掰,紐約夢碎。1937年,他負責籌建匹茲堡交響樂團,但拒絕出任指揮。1939年,他因腦瘤進行手術,造成輕微中風,行動不便加上生活厄運,克倫貝勒的嘴角開始下垂,卻越發突現他的堅強意志。他拿出所有積蓄,自費請到一支樂團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以證明自己寶刀未老,曲目包括莫扎特的絃樂小夜曲,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戰後他出任布達佩斯歌劇院的音樂總監,卻為時不久(1947年-1950年)。

1953年,克倫貝勒幾乎整年沒有工作。失意沮喪時,他以反覆讀譜來紓解鬱悶。作曲家的音樂符號也被他講進心血裡,意志力成了他生活與音樂的最大支柱。克倫貝勒就在這種情緒的大起伏循環中,一步步將他的藝術推往更孤傲的境界。

德國的老指揮柯尼希先生(Gustav Konig)喜歡講克倫貝勒的“刻薄”趣事,說克倫貝勒有辛辣帶刺的幽默感、深厚紮實的音樂修養,自信又多疑的個性,氣勢磅礴的音樂造型,以及一顆善良溫暖的心。德國大師在威嚴的外貌下,表現抒情的樂段比旁人更多幾分溫柔。此時我們姑且稱之為“四方臉的溫柔”吧。

克倫貝勒,“指揮五巨頭”的最後榮光

  • 不和諧的伯樂與千里馬

EMI的著名製作人瓦特·李格是將克倫貝勒音樂事業帶入第二春首屈一指的功臣。但他姿視甚高,克倫貝勒自然不吃這一套,所以二人之間的積怨剪不斷理還亂。

作為樂迷自然不必糾結於這些,只要心存感恩就好——感謝他們兩人的合作,為後世留下“指揮黃金時代”最後一位大師的完整記錄。這些寶貴的錄音包括: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的交響曲全集;莫扎特、海頓、布魯克納、馬勒以及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歌劇《魔笛》、《費加羅婚禮》、《唐·喬望尼》、《費黛里奧》、《漂泊的荷蘭人》。

克倫貝勒,“指揮五巨頭”的最後榮光

  • 推薦錄音

EMI的大量錄音就像是克倫貝勒的音樂圖書館,是標準的參考範本。但若想聽荷槍實彈的克倫貝勒,還是推薦現場實況錄音,因為現場的克倫貝勒才是動了真情。最好的辦法是實況錄音與EMI版本相對照,對克倫貝勒的藝術能有較為全面的瞭解,例如:

一、貝多芬第五交響曲

1,1955年愛樂管弦樂團/EMI(Mono)

2,1960年愛樂管弦樂團/EMI(Stereo)

3,1960年愛樂管弦樂團/Virtuoso(實況)

4,1968年維也納愛樂/DG(實況)

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1,1956年阿姆斯特丹音樂堂/Music and Art(實況)

2,1957年愛樂管弦樂團/EMI

3,1960年愛樂管弦樂團/Stradivarius(實況)

三、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1,1957年愛樂管弦樂團/EMI

2,1957年巴伐利亞廣播樂團/Orfeo (實況)

四、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

1,1956年巴伐利亞廣播樂團/Arkadia (實況)

2,1958年柏林愛樂/Memoria(實況)

3,1960年愛樂管弦樂團/EMI

五、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

1,1957年科隆廣播交響樂團/ Arkadia (實況)

2,1972年愛樂管弦樂團/EMI

六、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

1,1951年阿姆斯特丹音樂堂/Decca(實況)

2,1962年愛樂管弦樂團/EMI

3,1965年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Nuova Era (實況)

七、馬勒第九交響曲

1,1967年愛樂管弦樂團/EMI

2,1968年維也納愛樂/ Nuova Era (實況)

克倫貝勒,“指揮五巨頭”的最後榮光

  • 老來慢

指揮大致有兩種:一是越老速度越快,比如托斯卡尼尼;一是越老越慢,如克倫貝勒。有人說他是行動不便,所以速度緩慢,對此說法我們表示懷疑。慢有慢的邏輯,他們的偉大之處在於能將慢速與音樂所有的要素相互協調,將線條放大,猶如電影慢放,讓您透視音樂的肌理細胞。

克倫貝勒的基本立場是“不動如山嶽,難分如陰陽”,四平八穩往前推進,卻又極具流動感。飽滿醇厚的聲響,不知何為炫目的音色。他的世界裡沒有“矯揉造作”,有的只是赤裸裸呈現音樂本質。

隨著同一代大師個個凋零,克倫貝勒對自己碩果僅存的藝術也越來越深具信心,他慢慢回味在苦難的歲月裡讀出來的作曲家訊息,緩緩向世人傳述上一世紀最後的浪漫餘暉。克倫貝勒不愧是典範中的典範,大師中的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