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瀘定橋的建造者是誰,他為什麼要建造嗎?

我們大家應該都學過《飛奪瀘定橋》這篇課文。在1935年5月25日,紅軍成功渡過了大渡河,一部分的軍隊沿著這條河的左岸北上,主力則沿著右岸北上,紅四團的士兵官兵冒著大雨,在崎嶇的山路上快速前進,於五月二十九日的凌晨點左右按時到達了瀘定橋。第二連的連長和二十二個名突擊隊員,冒著炮火,踩著搖搖欲墜的的鐵索,奪下了橋頭,和左岸的部隊成功包圍了瀘定橋。

你知道瀘定橋的建造者是誰,他為什麼要建造嗎?

今天我們就說說瀘定橋的來歷和作用。瀘定橋又稱大渡橋、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相傳是康熙皇帝統一中國後,為加強川藏地區的文化經濟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橋,並在橋頭立御牌——“瀘定橋”。瀘定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瀘定橋兩岸的橋頭古堡為傳統木結構古建築,為中國獨有。

你知道瀘定橋的建造者是誰,他為什麼要建造嗎?

瀘定橋自清以來,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因過於勞累不幸死去。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

你知道瀘定橋的建造者是誰,他為什麼要建造嗎?

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滎經、漢源、天全等縣召開研討會後,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繫於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

瀘定橋建築風貌獨特,在國內獨有。陳運和用詩《瀘定橋》評價“人間從未望見這種橋,一座如此簡陋的橋 ,一座十分驚險的橋 ,一座跨越激流的橋 ,一座飛躍峽谷的橋, 一座用毛澤東詩詞築起萬代牢固的橋 ,一座被新中國曙光照亮千秋永存的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