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和姜登选有哪些恩怨?为何一定要处决了他?理由令人意外

郭松龄和姜登选都是张作霖座下奉系五虎大将,是张作霖在军阀混战期间极为信任的人,然而从品行上来说,都不咋地,尤其是张宗昌,那更是一个混世魔王,对于郭松龄,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来自张学良的评价,纵横查了很多资料,实际上郭松龄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郭松龄机敏狡诈而城府深,还自视清高,狭隘偏执,因此奉军里面都管郭松龄叫郭鬼子。在电视剧《少帅》中的郭松龄的形象,也是以张学良为视角刻画的,主观性太强,张学良这个人心眼好,识人能力差。

姜登选与郭松龄的为人恰恰相反,是一个为人豪爽,和蔼可亲的将领,在奉系将领中口碑很好,再加上奉系内部派系林立,郭松龄是陆大派,姜登选是士官派,所以双方谁也看不上谁。

实际上这两个人的渊源还挺深,当年在四川保路的时候,两个人都在朱庆澜将军手下共过事,而姜登选的资历明显高于郭松龄,到了奉系之后姜登选又为张作霖所倚重,先后担任奉军总参议,奉军悬链总监,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奉军兵分五路,姜登选是其中第一军的军长。

郭松龄在四川的时候就不如姜登选资历高,托人找关系才到奉系谋了个差事,结果还是坐冷板凳,但是郭松龄这个人也很有一套,那就是拉拢张学良,前面已经说了,张学良识人能力差,当然,驾驭能力也差,给了郭松龄一飞冲天的机会。

论资历、能力、战绩郭松龄可能都不如姜登选,但架不住张学良说你好啊,经过张学良的推荐,在第二次郭松龄担任第三军的副军长,如果不是张学良当正军长,还真就不知道这个副军长会是谁。

然而正是山海关大战,让郭松龄开始对姜登选恨之入骨,在山海关大战中,张学良和郭松龄的第三军负责正面进攻,陷入苦战,姜登选与韩麟春率第一军从侧面进攻,并且率先传出捷报,在随后的作战会议中,张学良认为从正面战场抽调精锐部队让郭松龄去增援姜登选,从侧面突过去。

姜登选本来不希望郭松龄来抢功,但是作战计划是少帅下达的,并且十分有道理,也表示同意,在会议结束的时候,姜登选说了一句风凉话,意思是郭松龄跟着他们第一军沾了光,结果郭松龄就说了一句“我郭某从来不沾别人的光,我还是从山海关正面打过去!”说完掉头就走。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郭松龄作为副军长,竟然不听从军事指挥,除了说明张学良驾驭人的能力不够外,也说明郭松龄心胸太狭隘。

如此大事,姜登选必然要上报张作霖,随后二人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打赢了直系后,奉系迅速占领了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原来张作霖打算让郭松龄去安徽,姜登选去江苏,结果杨宇霆也想要当个督军,张作霖就把江苏给了杨宇霆,把姜登选安排到了安徽,郭松龄啥也没捞着,自然心生怨恨。

1925年郭松龄倒戈反奉,姜登选前去劝阻,新仇旧恨加一块,郭松龄立马将其扣押,郭松龄先是劝姜登选和他一块反奉,姜登选不同意,于是郭松龄就下来枪杀姜登选。

由此可见,郭松龄杀姜登选是因为前面结下很多矛盾,而姜登选在军中威望甚高,如果郭松龄不杀姜登选,很可能引起军心大乱,说到底是姜登选阻挡了郭松龄反奉的道路,郭松龄这个人本来不讲什么江湖道义,所以莫说是姜登选跟他有那么多的矛盾,就是没有矛盾,阻碍他上位,他也依然会痛下杀手,这就是小人的本质。

在杀完姜登选后,草草就给埋了,据说后来韩麟春给姜登选迁坟的时候,打开棺材发现棺材内木板上全是爪印,原来姜登选没有被打死,而是活活闷死在棺材中。

现在研究民国历史的很多学者都认为,郭松龄杀姜登选是造成他失去军心,并且最终覆灭的重要因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