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中國的筷子”嗎?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盡在雙筷間。

———馮驥才

筷子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標誌。

央視有一個公益廣告《筷子篇》,用六個場景,六種鄉音,為我們展示了筷子“啟迪、傳承、明禮、關愛、守望、睦鄰”的作用,一雙筷子,承載中國數千年的情感,它使我們的生活有滋有味,這是一種幸福中國味,濃濃故鄉情。

你真的懂“中國的筷子”嗎?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見到這樣一些場景:飯桌上,頭髮花白的老人喜笑顏開地看著孫子孫女,存心想逗逗他們,就用筷子在酒杯裡一點,把沾著黃酒的筷子頭放到孩子嘴邊,孩子們總會好奇地伸出舌頭舔舔,這叫含飴弄孫;家裡有鄰居來做客,分別時客人要走,爸爸總說:“留下一起吃飯吧,就是多雙筷子的事!”,媽媽也會趕忙說:“是呀是呀,添副筷子的事嘛!”這叫禮儀之邦。

你真的懂“中國的筷子”嗎?

你真的懂“中國的筷子”嗎?

中國用筷子的傳統至少已有3000年曆史,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禮記·曲禮上》提到"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說:"箸,一名梜,所以夾食也",《禮記》鄭玄注"梜,猶箸也"。《雲仙雜記》載:"向範待侍,有漆花盤,科斗箸,魚尾匙。"

筷子承載著我國古人的智慧,長七寸六分長,代表人有“七情六慾”;筷子一頭圓、一頭方,象徵著“天圓地方”。手持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為“天地人”三才之象,這是對人和世界關係的樸素理解;筷子成雙出現,與太極陰陽理念相符,代表著萬事萬物皆有兩個對立面組成。

中國人的理想和現實、靈魂與肉體也是合二為一的。在餐廳裡呼喚服務生"拿一雙筷子"的肯定是中國人,說"拿兩根筷子"的一定是外國人。

觀復嘟嘟有一期叫《筷子的學問》,馬未都先生分析了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筷子竟然有:夾、攪、拌、挑、扎、分、截、捅、引、劃、刮、隔、點、嘗等十數種明確的功能,他說,正確使用筷子是一箇中國人的修養。

小時候不會用筷子,吃飯的時候總用勺子,爸爸媽媽總是很生氣,媽媽說:“我們是中國人,中國人都要用筷子。” 後來長大了,筷子用得越來越熟練,筷子拿得高,媽媽又說:“筷子拿得高,嫁的遠,不知道你以後會嫁到哪裡去。” 筷子,是我們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是濃得化不開的牽掛。

你真的懂“中國的筷子”嗎?

一雙筷子是團圓,一把筷子是團結。筷子是一種習慣和依戀,是一份中國文化與感情的傳承和寄託。

一雙筷子,夾起了千年的文明。當我們用筷子夾起食物時,滿是對祖先智慧與泱泱華夏文明的欽佩,我們尊重外來文化,也渴望中華文化能得到世界的尊重。

對於中國人來說,筷子是開始,是家的味道,是傳承,是樸素的槓桿定理,是溫暖熱烈的煙火氣,是民以食為天的信仰,是溫情脈脈,是彬彬有禮,是我們中國人對糧食和天地、自然的敬畏與尊重。

五千年文明,宅茲中國;三千年禮樂,儀表四海。

一雙筷子,說不盡的鄉愁,道不盡的思念;一雙筷子,觸的到的溫暖,嘗的到的中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