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

———冯骥才

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标志。

央视有一个公益广告《筷子篇》,用六个场景,六种乡音,为我们展示了筷子“启迪、传承、明礼、关爱、守望、睦邻”的作用,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它使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这是一种幸福中国味,浓浓故乡情。

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见到这样一些场景:饭桌上,头发花白的老人喜笑颜开地看着孙子孙女,存心想逗逗他们,就用筷子在酒杯里一点,把沾着黄酒的筷子头放到孩子嘴边,孩子们总会好奇地伸出舌头舔舔,这叫含饴弄孙;家里有邻居来做客,分别时客人要走,爸爸总说:“留下一起吃饭吧,就是多双筷子的事!”,妈妈也会赶忙说:“是呀是呀,添副筷子的事嘛!”这叫礼仪之邦。

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

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

中国用筷子的传统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到"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

筷子承载着我国古人的智慧,长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筷子一头圆、一头方,象征着“天圆地方”。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朴素理解;筷子成双出现,与太极阴阳理念相符,代表着万事万物皆有两个对立面组成。

中国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的肯定是中国人,说"拿两根筷子"的一定是外国人。

观复嘟嘟有一期叫《筷子的学问》,马未都先生分析了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筷子竟然有:夹、搅、拌、挑、扎、分、截、捅、引、划、刮、隔、点、尝等十数种明确的功能,他说,正确使用筷子是一个中国人的修养。

小时候不会用筷子,吃饭的时候总用勺子,爸爸妈妈总是很生气,妈妈说:“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都要用筷子。” 后来长大了,筷子用得越来越熟练,筷子拿得高,妈妈又说:“筷子拿得高,嫁的远,不知道你以后会嫁到哪里去。” 筷子,是我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浓得化不开的牵挂。

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

一双筷子是团圆,一把筷子是团结。筷子是一种习惯和依恋,是一份中国文化与感情的传承和寄托。

一双筷子,夹起了千年的文明。当我们用筷子夹起食物时,满是对祖先智慧与泱泱华夏文明的钦佩,我们尊重外来文化,也渴望中华文化能得到世界的尊重。

对于中国人来说,筷子是开始,是家的味道,是传承,是朴素的杠杆定理,是温暖热烈的烟火气,是民以食为天的信仰,是温情脉脉,是彬彬有礼,是我们中国人对粮食和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五千年文明,宅兹中国;三千年礼乐,仪表四海。

一双筷子,说不尽的乡愁,道不尽的思念;一双筷子,触的到的温暖,尝的到的中国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