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長夜現狀

一、中國機器人產業現狀

自從1945年世界第一臺機器人誕生以來,世界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已經在發達國家的建立並完善起來。中國在互聯網革命以來,隨著工業自動化、智能化的快速發展,中國機器人的應用普及越來越廣泛,也同時帶動了機器人市場的急劇增長。

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據有關數據統計,在2012年—2017年間,全球機器人市場的平均增長率大概是17%,而同時我國as的平均增長率卻高達28%。2017年國際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了,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已經達到了13萬套,同比增長81%,中國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中國機器人長夜現狀

二、與國際相比水平如何

但在高產量的同時,我國的機器人產業跟國際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當前我國機器人產品多以中低端為主,企業規模偏小、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十分明顯,它們打開市場靠的是性價比而非創新的核心技術,整體都處於產業鏈低端。

還有一點,國內服務機器人產業雖然發展迅猛,但只有最實用的掃地機、無人機這些單一功能型服務機器人能夠實現大規模推廣量產,還有很多在其他細分領域的機器人存在創新點與真實用戶需求不匹配的痛點,簡單來講就是中看不中用。

缺少核心技術是關鍵,相關產品質量、性能、可靠性等方面也與國外產品有較大差距,總體的技術水平仍處於前沿跟蹤階段,只在部分特種機器人領域實現並跑,比如只有大疆的無人機實現了超車。

中國機器人長夜現狀

三、中國機器人市場最大,又有什麼挑戰

上面講到國內機器人產品主要是靠“性價比”而非核心技術來打開市場,處於產業鏈較低端,這種產業形式對政府補助依賴程度非常高。據2016年相關統計顯示,新松機器人、埃斯頓、拓斯達以及新時達四家上市公司的政府補助佔淨利潤的比例高達30%。缺乏嚴格的高技術標準限制,致使大量低端機器人蜂擁而上,然而始終缺乏高端機器人自主知識產權,也處處受制於人。

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瓶頸問題也一直是國內機器人行業繞不開的一道坎,行業技術壁壘也使得目前機器人市場主要份額仍然為國際“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德國庫卡)所佔據。單單從成本來看,機器人最核心的上游零部件,減速器、控制器和伺服電機已經佔據了總成本的70%,而我們國內企業一臺減速器的進口價是國外價格的3到4倍數,這樣高昂的成本是制約我國機器人行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另一方面,國內機器人高端市場遲遲無法突破,而低端市場的利潤由於價格戰已經在慢慢收窄,在國產機器人紅海之後,能留下的又有哪些。在核心技術尚未趕上四大家族的同時,全球快速下降的機器人制造成本也在威脅這國產機器人企業的立足之道,好消息是國產化供應鏈已經基本形成,國產控制器的私服系統選擇也更多,這是國產機器人企業能與國際“四大家族”抗衡的差異化競爭市場。

中國機器人長夜現狀

四、哪些企業在前線奮鬥

據我國工信部統計,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已逾1000家,其中超過200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於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低、總體規模小。目前國內機器人行業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有新松、埃斯頓、埃夫特、廣州數控、新時達、拓斯達、巨星科技、華昌達等。這些公司已在機器人產業鏈中游和上游進行拓展,通過自主研發或收購等方式掌握零部件和本體的研製技術,結合本土系統集成的服務優勢,已經具備一定的競爭力,未來有望實現對國外品牌的進口替代。

中國機器人長夜現狀

五、小結

要想打破國外機器人創新技術的壟斷,真正地實現國產機器人產業崛起,就必須在核心上游零部件突破,當然,核心零部件這個技術壁壘並不是那麼容易攻克的,由於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大、週期長,導致很多國產機器人企業並不願在這方面下功夫,可喜的是,我國的互聯網巨頭們已經瞄準了機器人領域並積極佈局,BAT都已相繼建立機器人研發機構,像是騰訊的AI Lab、阿里的達摩院、百度的機器人與自動駕駛實驗室。

值得關注的是2018年12月,國內地產巨頭碧桂園董事會主席楊國強也強調了碧桂園將要進軍機器人,他說,“我們應該是一個高科技的企業,未來是科技創新改造和引領行業的時代。”碧桂園的轉型動作並不令人意外,但機器人行業不同於地產行業,並非短期即可見到回報,碧桂園的大力進軍機器人領域不是簡單的一句“夢想”就能詮釋,這背後定有它的戰略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