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隊友的溫柔心

網上流傳過一個帖子,盤點好用和不好用的母嬰產品,你們知道最沒用的母嬰產品是什麼嗎?

爸爸。

真是誰用誰知道。


豬隊友的溫柔心

網絡圖片

把娃留給爸爸看的時候,一定要心如死水,不要有任何期待,也不用囑咐太多,反正他們也記不住。他們真的就只是“看”著。回來一定是家裡一團亂,爺倆一起在垃圾堆裡看電視/打遊戲,或者娃趁爸爸不注意,開始搗蛋。

豬隊友的溫柔心

所以很多爸爸被親切地稱為——豬隊友。

看到下面這本《你是所有的美妙》時,心裡嘀咕起來:那麼溫柔地捧著小Baby,多有愛!果然都是別人家的爸爸!

豬隊友的溫柔心

可是翻了兩頁發現,咦,圖文不符啊,跟我家豬隊友也差不多嘛:

豬隊友的溫柔心

一般來說,當爸爸的確實沒有家裡女性(媽媽、奶奶、外婆)對小嬰兒那麼熱情——作者用了“狂熱”這個詞,好吧,確實有點……這位爸爸也沒例外。

跟著孩子一起挑食

這位爸爸會在兒子挑食的時候跟著一起挑:

兒子不喜歡喝安娜姑媽做的“啤酒湯”,姑媽說,有好多孩子想喝還喝不到呢(是不是很耳熟的騙孩子吃飯的套路)。

孩子問,那些孩子在哪裡?姑媽沒理他,結果爸爸站到了孩子那邊,跟著問:對啊,在哪裡?叫什麼名字?

豬隊友的溫柔心

不幫忙哄孩子吃飯,反而幫倒忙,有沒有很氣結?

該上學了

他沒有鼓勵孩子好好學習,而是把上學的真相全說給孩子聽:

豬隊友的溫柔心

這位爸爸,你瞎說什麼大實話。

這位爸爸還會後悔讓孩子知道“動物園”的存在,為了不帶孩子去動物園玩,各種坑瞞利誘;

這位爸爸帶孩子的時候,由於漫不經心地告訴孩子,水裡確實如童話所說住著美人魚,孩子就跳下河去一探究竟了;

這位爸爸,會對青春期女兒的追求者說:“……和她在高高的山毛櫸樹下調情;告訴她你愛她愛得要命……最後,坐末班火車回來;或者乾脆不回來。那邊就是火車站。”

他特別真實,說出了一些代代相傳的誤解:

不要相信“孩子會增進夫妻關係”這種代代相傳的錯誤觀念。相反,普遍認為,在關係融洽的婚姻中,孩子是導致夫妻不和的唯一原因。

他懂兒子的心思:

我們早晚會遇見一個令我們神魂顛倒的女人:身穿沙沙作響的絲綢,綰著美麗的秀髮,裙底藏著她的靈魂,腳下踩著我們卑微的心。兒子看見的,正是那個女人。

他認為父母對子女不應有所隱瞞:

每家公司都有秘密賬本,僅有老闆一人知道。而且,老闆決不會拿給任何人看,除了自己的繼承人。裡面記錄了曾經發生的一切。只有看過此秘密賬本,才能瞭解該公司的真實情況。當子女開始獨立面對自己的人生,父母也應把類似的秘密賬本交給子女。每一次危機都應認真記入其中,並仔細描述;每一筆債務都應作出解釋。但現實中,父母並不這樣做,而會編一本與實際頗為不符的假賬——它只適合作為歌詞或感言,在紀念銀婚的聚會上自欺欺人。子女就是聽著這樣的謊言開始走上自己的人生之路。

當然,他也展示了作為爸爸的溫柔,與媽媽牌溫柔截然不同。

爸爸的溫柔是深沉的

這位爸爸也像所有父親一樣,想象著兒子以後要成為男子漢,所以不能太婆婆媽媽。在家人面前,他儘量冷靜,但是沒人的時候……

豬隊友的溫柔心


爸爸的溫柔是包容的

孩子犯了“人生的第一次大錯”——挪用媽媽讓他去買麵包的錢買了糖果,這位爸爸跟全家上下演了一齣戲。

首先他沒在全家聲張,私下跟孩子溝通。他也沒有直接把孩子拎過來教訓,甚至都沒說“你知道錯了嗎”,而是跟孩子聊天,聊著聊著孩子就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是自己被糖果誘惑了——哪個孩子不會呢。接著他又跟孩子一起想解決辦法——搜刮家裡的角角落落,每一分都不放過,再偷偷去把媽媽要的麵包買回來。

挪用家裡的錢,這事可大可小,這樣的處理,讓孩子意識到錯誤的同時給孩子留足了面子,“既沒留下絲毫悔恨,也不必祈求誰的寬恕。”

想起《孩子你慢慢來》裡,龍應臺如何形容犯錯的小孩——就像觸電的小牛。孩子是純真的,只是不清楚界限在哪裡。父母要做的是別嚇壞犯了錯的孩子,讓他們沉浸在自責和自卑中。


豬隊友的溫柔心

作者卡爾·埃瓦爾

《你是所有的美妙》,59個簡短的小故事,有毒舌,有柔情,有感動。很真實,很犀利,卻也很美妙。

看著看著,對這位爸爸好奇起來,他是誰呢?

看到“譯後記”,我驚訝地發現,原來作者竟然這麼“老”,是一位19世紀的丹麥小說家!但他的文字卻沒有讓我感到“代溝”,許多教育方法現在還適用,許多觀點現在看來也一樣犀利。

讓讀者有共鳴,有思考,有會心一笑,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小書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