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臺灣精緻農業經驗 建設海南社會主義新農村

我國的農業發展正處於以經濟效益為核心的農業工業化前期,但在資源稟賦、經濟社會結構、任務要求等方面有別於西方發達國家,因此,農業發展必須走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海南的農業發展情況,總體上與全國無大差異,因而農業發展方向也應與全國同步。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海南的農業更接近於臺灣農業的特點,因而借鑑臺灣現代化農業,特別是“精緻農業”的發展經驗,將有助於海南農業的良性發展。

一、臺灣發展精緻農業與建設富麗農(漁)村的過程與成效

臺灣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面對人民生活消費水平提高、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激烈、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與農民收入偏低等嚴峻形勢,在發展農業、建設農村與照顧農民的三項政策驅使下,提出“發展精緻農業,促進農業升級”的重大措施。執行結果雖與原先的設想存在較大差距,但效果還是明顯的。可以說,臺灣的農業已初步實現了現代化,但其現代化有別於西方的大農場制度,而是針對中國的傳統小農制度特徵,走出一條小型的“精緻農業”技術路線,並將傳統農作制度中的優勢和現代投入結合,進行技術改造,加速現代農業建設升級,突破了臺灣農業發展的“瓶頸”。

臺灣的“精緻農業”是一個綜合性的農業體系, 總體上可概括為五個方面: 一是生產對象仍是農產品的範圍;二是產品呈現出高品質、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 具明顯的地方特色; 三是生產由大田走向工廠化,產品價格高、收益也高; 四是生產、儲運、銷售呈現出集約化產業經營; 五是農業生產過程強調環保型、節約型和可持續發展。在推廣精緻農業的過程中,臺灣強調了城鄉的“均衡發展”和“農業、農民、農村”三位一體,大力發展“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農業,提出“發展農業生產,建設富麗農村,增進農民福利,縮小城鄉差別”的農業發展目標。通過推出“第二次土地改革”,加強農業研究與推廣,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和生態農業,實施農業救助、農業保險和農民補貼等一系列重大措施,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質量。並把穩定農業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等納入法制軌道。此外還採取了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調整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提升科技水平與人力素質、扶持中小企業、推動民營化和金融自由化改革以及實施能源節約等一系列措施。使臺灣農業經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至2000年底,臺灣農業經濟等方面表現非常突出:一是經濟穩定性進一步增強。1987~1997年,臺灣經濟在6.5~11%的增長幅度內波動,高低相差4.5個百分點左右,比1976~1986年間經濟增長波動幅度減小2.5個百分點左右。二是結構調整成效明顯。內部需求進一步上升,從1986年的80.2%上升到2000年的97.7%。服務業地位進一步突出,到1998年,服務業比重達62.3%,比1986年高15個百分點。技術密集型工業結構形成,1999年,傳統工業比重比1986年下降19.2個百分點,技術密集型工業比重則上升了21.3個百分點。三是開放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出口貿易和對外投資重心由美國移向亞洲。1986~1990年間,臺灣對亞洲和美國出口比重分別為32.1%、39.8%,但在其後的5年,亞洲比重上升到47.7%,美國比重下降為27.2%,亞洲領先美國達20多個百分點,1996~2000年的5年間,兩者差距拉大到25.6個百分點。專門技術人員佔就業人口的比重由1986年的5.4%提高到1997年的11.9%,每萬人口擁有研究人員數由1986年的14.3人提高到1996年的33.4人。五是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人均GNP從1986年的3900餘美元提高到1999年的13248美元,年均增加額超過660美元;工農收入比從1989年的100:72.5提高到1996年的100:73.9。

2005年全臺農業生產總產值為3824億元(新臺幣),其中農產產值約1626億元,佔42.52%,比重最大;畜產產值約1264億元,佔33.05%;漁產產值約928億元,佔24.27%。農戶戶內人口約323萬人,但農業就業人口只有59.1萬人。至2005年,農戶平均所得比1992年提高了44.51%。農業每就業人口平均產值64.6萬元新臺幣,較1996年增加41.2%。

二、海南發展精緻農業的依據

黨的十七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新要求。這是黨中央從全局出發,針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情況、新變化、新形勢、新任務順勢而為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針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出的新的重大課題,為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發展指明瞭方向。

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必須科學把握中國國情。我國農業發展在資源稟賦、經濟社會結構、任務要求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國情。從資源狀況看,人多地少,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從任務要求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主要農產品供給的壓力越來越大,農業還要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發揮多種功能;從體制環境看,我國長期存在城鄉二元體制,計劃經濟體制影響很深,農業發展正處於體制轉軌和結構轉型階段,城鄉統籌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從經營方式看,農戶生產經營規模小而分散,農戶數量龐大,農業組織化程度低;從生產力水平看,農業生產力水平整體較低,各地資源稟賦、發展水平等千差萬別,農業生產力水平的多層次性和不平衡性十分明顯;從國際競爭看,我國農業發展既有後發優勢,又面臨一些挑戰,相對其他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我國可利用的調控農業進出口的政策空間很有限,國際競爭壓力巨大。

2008年初海南省第五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發展熱帶特色的現代農業是富裕農民的基本途徑, 是海南長期的歷史任務。要以市場為導向, 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以農產品出島出口、直接進超市進賓館為目標, 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發展精緻農業。”這是海南農業由傳統走向現代的必由之路,也符合中央關於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新要求。

海南和臺灣地貌特徵相同,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相近,物種相似,又同屬島嶼性經濟,並同具經營規模小的特點。因此海南完全可以借鑑臺灣發展“精緻農業”的經驗,以求加速農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益。

不久前,海南省農業部門經多方謀劃,已計劃籌資1.7億元,促進海南精緻農業實現大跨越發展。在此情勢下,相關的措施和做法就顯得更為重要。

三、借鑑臺灣經驗,發展海南精緻農業

1、發展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設施農業

臺灣的高新技術在農業上應用廣泛,技術密集型的設施農業使用成效顯著。主要表現在設施園藝、工廠化育苗和網箱養魚等三大方面。如蔬菜,特別是葉菜生產,由於每年5-10月間高溫多雨、溼度大、颱風多,蔬菜產量與品質不穩定,而實施網室設施栽培與穴盤育苗技術等,既可克服夏季多雨及病蟲害的困擾,保證品質優良,又調節了產期,滿足市場需求,增加農民收益。

海南氣候與臺灣相似,農業生產所遇到的問題也基本相同。因而臺灣在設施園藝等方面的做法完全適合海南。目前海南雖已有了類似的做法,但相比之下,海南只能算是起步,特別是設施園藝和工廠化育苗更顯落後,而類似的技術在臺灣起碼已應用了近三十年,其中種苗業已成為臺灣農業創匯的重要行業和手段。就現階段的情況而言,海南要真正加快實施,尚有待政府與農民觀念的改變,尤其是農民觀念的改變。

2、改進農產品加工保鮮技術

長期以來,臺灣把上游的農業、中游的食品工業、下游的食品運銷和餐飲業緊密聯繫在一起,認為食品工業與農業相輔相成,關係非常密切,為不可分割的產業。因此,臺灣食品工業發展迅速,產品種類繁多,目前可分為22種分業。而廣義的食品工業尚包括食品機械、食品包裝材料及食品添加物工業。近年來,由於臺灣外部環境改變,使食品產業的經營環境也產生快速的變化。

海南與臺灣的農副產品加工差別較大,發展過程與沿海大部分地區相似。上世紀50年代臺灣已開始起用果蔬冷藏保鮮,海南要落後近30年;臺灣的氣調冷庫90年代已佔70%,而海南才起步;80-90年代,臺灣的食品加工設備已進入自動化、程控化,海南要落後20年左右;食品加工方面,臺灣70年代已進入生物工程技術實用化,並已發展了膜分離技術,海南才開始探索。至今,海南農產品加工企業仍少,特別是成規模的加工企業更少。全省多數地區仍以出賣初級產品為主,保鮮難度大,產品上市季節集中,加上分揀、包裝、預冷、儲藏工作跟不上,農產品價格波動很大。果蔬方面,目前加工轉化率只有2%左右,侷限於保鮮果蔬產品的出口。深加工的精緻包裝速凍蔬菜、脫水蔬菜、糖鹽漬果蔬產品及乾果產品都很少;畜禽產品方面,註冊出口肉類加工企業只有一家,註冊的出口加工產品僅一種,說明海南的出口肉類仍處於剛剛起步階段。相比之下,海南確有加快和改進農產品加工保鮮技術的迫切需要。

為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海南已經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去年省農業廳還專就加快農產品加工的問題召開了商洽會併發出了相關建議,可以預期,海南的農產品加工保鮮工作必將得到應有的發展。

3、實施農產食品分級標準,促進農產食品運銷現代化

為配合“精緻農業”發展,促進農產食品高級化與運銷市場現代化,臺灣自1985年以來,有關部門積極推行果、菜、肉食品、漁業食品分級包裝技術的改進工作,研製新的分級包裝標準。臺灣銷售系統的現代化促進了生鮮果蔬的保鮮處理和分級包裝等科研技術的提高;市場對方便性加工食品需求的增加,也推動了食品工業生產的規模化、現代化。

海南可充分利用海南的臺灣農業合作試驗區、示範園區的有利條件,加強同臺灣方面的合作交流。要有規劃、有步驟地引進適合海南的先進的食品加工技術、設備和企業,防止多頭引進和盲目引進;要積極引進和學習臺灣的食品安全檢測手段、檢測設備和管理方法,促進海南農產品加工質量水平得到實質性的提升;要降低產品損耗,提高產品價值與市場競爭力,促進農產食品運銷的現代化。

4、加大農業科研與推廣力度,為推進“精緻農業”發展提供新技術、新品種

為保證農業向優質型發展,使“精緻農業”發展有技術儲備和後勁,臺灣農業試驗所明確提出要促進“集約化經營和農業精緻化,邁向精緻農業”。其屬下的各地區農業改良場也十分明確地圍繞“精緻農業”開展試驗研究,不斷為農業和農民提供新技術、新品種。光是果樹產期調節及一年多收技術在蓮霧、楊桃、番石榴、葡萄等果樹生產上的應用,每年就給農戶帶來了20億新臺幣的增收。而新品種的推廣使用,則使各類非大宗的新興果品不斷崛起。

海南各市縣均能根據本地實際,結合農業生產和市場的需要,積極做好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工作,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合理調整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如屯昌、瓊中、五指山等市縣即大力推廣橡膠新割制技術;臨高縣則重點引進推廣多個糖蔗新品種,實現糖蔗單產、總產創歷史新高;儋州市引進的“植物高效無性繁殖技術”,在林木、瓜菜、花卉、藥材等100多個品種上應用,對農業生產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海南籌集1.7億元促進“精緻農業”的計劃,也不乏對農業新技術及新品種的使用和引進。但正如省農業廳長所說的,發展精緻農業是個系統工程,投入1.7億元遠遠不夠。因此,海南要把此項工作落到實處,還必須制定相關政策和規定,並加大科研與推廣工作的經費支持力度,以便科研單位能更好地為推進“精緻農業”發展提供更多更適應的新技術、新品種。農業科研單位也應積極配合,圍繞發展“精緻農業”,做好相關的科研工作。

5、重視產品質量安全,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

在農業生產高度市場化的今天,產品的質量安全是產業發展的生命線。臺灣作為現代農業的發達地區,對質量安全監督工作抓得緊,樹立了臺灣農產品優質安全的市場形象。在開發“精緻農業”計劃中,臺灣積極發展非農藥方法防治病蟲害。如使用微生物、天敵、套袋技術,配合低殘毒農藥防治病蟲危害等。非農藥方法防治病蟲害不僅減少農藥使用次數,降低防治成本,且生產了消費者喜愛的無公害農產品,保證了食品品質的提升。

海南實施生態省建設已七年,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環境質量仍保持全國一流水平。在實施生態省建設中,全面推行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在全省範圍建設無規定動物疫病示範區以及推廣集約化生態養殖模式。近幾年來,也開始重視有機農業的生產,目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但與臺灣相比,海南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海南有必要結合發展“精緻農業”, 把農產品納入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範疇,實實在在減少農業食品農藥汙染,實施綜合防治、生物防治,促進農產品無公害化的發展。只有在此前提下,海南才能加大宣傳力度,打出海南自身的品牌。要充分意識到,品牌不是靠喊出來的,不下大功夫和真功夫,無公害農業將永遠是一句空話,“精緻農業”也無從談起。

6、培養核心農民,促進“精緻農業”發展

臺灣農業就業人數的減少,系因農業部門的勞力向非農部門轉移的結果。這種資源的重新分配,有助於提高人力資源使用的經濟效率,也利於總體經濟成長。但也帶來農業高素質人才的缺乏。為此,臺灣採取了培育專業農戶與核心農民的做法。在改善農民素質、壯大專業農民隊伍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為促進臺灣農業生產科技化、農產品品質高級化,發展“精緻農業”方面,起積極的作用。

與臺灣不同的是,海南由於工業發展緩慢,因而直到近幾年,因各級政府積極採取措施擴大向島外輸送農民工及在本鄉地域內務工,才出現青壯年農業勞力外移,留農的農業人數漸減,平均年齡不斷提高的現象,即使海南的農業勞力不外流,總體的素質仍有待提高。因此,培育“核心農民”對海南來說,也是實施“精緻農業”所必須採取的重要措施。培養新型農民時,要杜絕“書齋化”傾向。對農民的教育培訓要有針對性、適用性,不能把學校教學模式照搬到農村。

7、大力發展觀光農業

為使農業走出困境,提高農民所得,臺灣加快了推進農業產業升級轉型,倡導以生產、生活、生態相互協調發展為目標的“三生”農業,促使休閒觀光農業逐步興起。休閒觀光農業主要是利用農業及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將鄉村變成具有教育、遊憩、文化等多種功能的生活空間,滿足現代人對休閒生活日益擴大的需求。其經營類型多種多樣,除教育農園外,還包括各類休閒農場、林場、漁場、牧場、觀光農園、市民農園,以及民宿(農民旅館)等。經過多年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已成為臺灣民眾鄉村休閒旅遊的一種重要形式,它的發展既豐富了民眾業餘生活,也給農民帶來了可觀收益,對臺灣旅遊產業也起到拉動效應。

農業和旅遊業是海南經濟的兩大支柱。發展觀光農業,通過種花、種草、植樹、美化庭院、衛生達標和建造花園、植物園、森林公園及果園、茶園等,還可以改變傳統農村的落後狀況,給人們以綠樹成蔭、空氣清新、潔淨衛生、古樸寧靜、瓜果飄香的熱帶田園景象,這也必然大大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和農民的生活環境,促進生態省的建設。近年來,海南的觀光農業有所發展,2005年,海南的第三產業收入2.7億元。其中包括:住宿餐飲業0.1億元;森林風景名勝區管理26億元。尖峰嶺、吊羅山、黎母山、藍洋溫泉、七仙嶺國家森林公園共有旅遊床位2047張,全年共接待遊客240萬人次,經營收入3304.9萬元。但仍屬起步階段,要與臺灣看齊,海南還需努力。海南是全國罕有的生態寶島,加強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發展休閒農業應成為海南調整農業結構,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措施。

8、真抓實幹,科學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臺灣在發展“精緻農業”的過程中,為提升農漁民生活質量,均衡農漁村與都市的發展,縮短城鄉差別,特別制定了建設富麗農漁村的實施計劃。通過整體規劃建設富麗農漁村,謀求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改進及農村自然生態、環境景觀的和諧,並維護農漁村風貌與文化。改善農漁村居住環境與家戶衛生條件,綠化農漁村小區,創造農漁村新面貌。加強農漁村組織及推廣教育功能,充實文化內涵,提升農漁民生活素質。發展休閒農漁業,促進農漁村經濟活動,提高農漁民所得。實施效果十分顯著。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任務,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不但惠及億萬農民、而且關係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海南可參照臺灣建設富麗農漁村的做法,進行合理規劃,防止“千百萬”傾向的出現。即要防止熱衷於上規模、出成績,建各式各樣的“百里長廊”“千畝基地”“萬畝基地”等重規模、輕效益的做法。著重幫助農村和農民解決水、電、路等迫切需要的問題,從發展生產入手,從最制約農業生產的農田水利設施入手,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從改善農村居住環境、綠化農村小區、創造農村新面貌、充實農村文化內涵、提高農民收入與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等入手,防止在農村修建大廣場、寬馬路,甚至建“雕塑”等脫離農村實際的傾向,真正把農村建設成為朝氣蓬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從略)

(王文壯、範武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